我们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
稻泉连
本书探讨了日本年轻人对工作、社会和个人幸福的复杂态度。通过对不同背景年轻人的深度访谈,它揭示了他们面临的挑战,例如对传统职业道路的抵触、对社会期望的焦虑以及寻找个人意义的挣扎。文章细致地描绘了“飞特族”(不从事正式工作的人)、“不登校”(拒绝上学的学生)和“茧居族”(长期在家不外出的人)等现象,并探讨了社会压力、家庭影响和个人经历如何塑造了这些年轻人的选择和内心世界。
《我们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是一部由日本作家稻泉连撰写,熊芳翻译的纪实文学作品,将于2025年3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通过作者与八位同龄年轻人的深入访谈,探讨了“社会究竟为何物?”和“长大成人又意味着什么?”等关于职业选择与人生意义的深层问题。
【创作缘起与内容概述】 本书的诞生源于作者稻泉连自身对步入社会的强烈不安与“违和感”。身为一名曾因“不登校”(日本特有概念,指无特殊原因长期缺课)而高中辍学、后通过大学入学资格检定考试考入早稻田大学的21岁年轻人,作者希望了解:这种不安是否仅存于自己内心,还是普遍存在于同代人中。为此,他将目光投向了身边20岁出头至30岁左右的年轻人,通过倾听他们的故事,试图寻找这些模糊问题的答案。
全书通过八个独立的人物故事,展现了日本年轻人面对社会与工作的多元选择和内心挣扎。这些受访者包括:
- 前岛康史:一位“延缓型飞特族”,对未来方向模糊,在旅行和火车中寻求慰藉,内心渴望被“劝服”以找到生活目标。
- 武田明弘:从专科学校毕业后,按照社会潮流进入大型汽车销售公司从事营销工作。他深陷车贷泥沼,对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感到厌倦,强烈渴望辞职,却被现实所困。
- 成田健二:曾走“精英路线”的麻布中学学生,后因特应性皮炎的痛苦和对学校体制的不满而转投音乐,成为一名音乐人,并最终将学术研究视为新的目标。
- 大黑绚一:一位“快乐的飞特族”,通过游戏治愈孤独,在东京结交朋友后摆脱了内向,开始追逐音乐梦想,认为幸福比稳定更重要。
- 长泽贵行:高中辍学后曾长期“茧居”,通过一次次尝试走出家门,经历函授高中、东京打工、美国空手道训练等,最终在面包店工作,并逐渐接受自己的过去。
- 荻川喜和:从小受父亲“坚持”精神影响,毅然步入社会工作。在滑雪用品店摸爬滚打后,最终选择成为一名养老院护理员,并在关照老人的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 有田淳:曾是成绩优异、热衷乐队的大学生,偶然接手校外补习机构后成为一名年轻的经营者。他在教育中倡导个性与自由,并逐渐将对“学问”的好奇心引向了医学研究。
- 河村雄太:高中辍学后进入琉球大学,历经学生运动、电影制作等尝试,最终在石垣岛成为一名“海人”(渔夫),通过与大自然共生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和安居之地。
【作者与译者的深刻洞察】 作者稻泉连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人故事,逐渐意识到“社会”并非一个等待“跳进去”的巨大锅炉,而是在每个人拼命向前迈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到达的那个地方。他从这些相遇中汲取了勇气,明白了每个人都在独自行走属于自己的道路,没有优劣快慢之分。
译者熊芳在译后记中表达了对本书内容的强烈共鸣,认为它不仅适合即将或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也对所有经历过青春岁月的人有所启发 [译后记]。她将书中的个体差异与日本歌曲《世界上唯一的花》相连,强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努力绽放,就是特别的存在 [译后记]。熊芳还指出,书中的“飞特族”、“茧居族”等现象,是日本经济衰退在社会层面的投射,并将其与中国当下“蹲族”现象进行对比,突显了本书的现实意义 [译后记]。她强调,迷茫是年轻人对自身未来的一种主动思考,人生之路往往在摸索中逐渐开阔,没有必要执着于预设的“成功模板”。
【推荐理由】 《我们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是一部极具洞察力和共鸣感的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日本年轻人面对社会压力、自我定位和职业选择时的复杂心路历程。这些故事不仅真实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也为读者提供了看待“工作”和“社会”的多元视角。无论是正在迷茫中的青年,还是希望理解当代年轻人的家长和教育者,都能从本书中找到慰藉、启发和勇气。它告诉我们,即使不自信,即使迷茫,也要永远保持“在路上”的状态,脚步不断向前迈进,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独特且持续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