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先秦战争的地理脉络——先秦战争与政治地理格局 宋杰

 

探寻先秦战争的地理脉络——先秦战争与政治地理格局

宋杰

 


 

宋杰教授的著作《先秦战争与政治地理格局》,该书探讨了中国先秦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战争与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演变。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区域划分、政治势力分布及其对军事战略的影响。例如,他阐述了中部农耕区的东西对立如何成为三代政治冲突的主流,以及郑州地区作为战略枢纽在多次关键战役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文本还深入探讨了先秦时期城市防御战术与城池建设特点,解释了为何当时防御战中据城固守的战例鲜少成功,而野战或弃城而逃更为常见。

 

 

宋杰教授的《先秦战争与政治地理格局》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先秦时期战争与政治地理之间深刻关联的学术著作。本书以其独特的区域地理和战略地理研究方法,细致考察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各历史阶段的经济区域、人口、民族、政治力量分布,以及地形、水文、风俗文化和交通路线等因素,并着重分析了这些地理要素对作战方略形成与演变所起的制约作用,即地域差异与空间变化和军事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核心内容与分篇阐述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三代篇》、《春秋篇》和《战国篇》三大主要部分,系统梳理了先秦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及其对战争战略的影响:

 

  • 《三代篇》:东西对抗与枢纽争夺 在夏、商、西周时期,东亚大陆被划分为中部农耕区、北部游牧区和南部农耕渔猎区三大基本经济区域。这些区域形成了戎狄、蛮夷、东夷和西方华夏集团四股主要的政治势力。宋杰教授指出,这一时期政治矛盾冲突的主流是西方和东方两大民族集团的抗衡,其中今河南省郑州地区一带成为双方争夺的军事枢纽。三代君主依据此形势制定了攻防战略,竭力夺取和控制枢纽地点及对方政治中心,并通过驱逐或迁徙被征服民族来巩固新王朝的统治。作者详尽阐述了夏、商、周三族在建国和巩固过程中,如何通过联合同盟、迁都、占领郑州等枢纽地区,以及对被征服民族采取军事监控、强制迁徙等防御措施来确保统治的稳定。他特别强调,郑州(古称”“)在三代战争中扮演了锁钥地点的关键角色。
  • 《春秋篇》:弧形中间地带的霸权争夺 春秋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国政治地理格局发生变化,形成了弧形中间地带、中原地带和周边地带三大区域。主要的政治势力演变为列强、华夏及东夷中小诸侯、戎狄蛮夷三类。军事冲突主要表现为北方齐、晋与南方楚及后起吴国之间的霸权争夺,双方的战略重点是控制出入中原的门户通道和郑、宋、卫、陈等枢纽区域,在中原建立军事据点,迁移属国或降国,以及与争霸对手的邻国结盟。宋杰教授通过对齐、晋、秦、楚四大强国兴衰的地理分析,揭示了它们如何通过兼并弱邻、占领通道门户、封堵对手进兵途径、控制中原枢纽区域(特别是郑、宋、陈、卫)以及在中原建立军事据点等方式展开争霸。他特别指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郑的现象,是因为郑国地处东西、南北陆路干线汇合的十字路口,是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
  • 《战国篇》:东西对立与战略转移 战国中叶以后,黄淮海平原和泾渭平原的生产贸易发展,形成了山东和关中两大基本经济区,政治军事冲突在地域上呈现出东西对立的特点。格局从战国初期的魏国称霸、群雄割据,演变为秦与关东六国相互争雄的局面。作者详细分析了魏国在战国前期的崛起与衰落,认为其成功在于充分利用了地利,如丰富的资源和对豫西、晋南豫北两大通道的控制。然而,魏国后期未能充分重视河西战场,未能巩固对中山的统治,且过早向中原扩张和迁都大梁(一个四战之地),导致其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范雎献远交近攻之策后,秦国作战方略发生重大改变,将晋南豫北通道作为主要进军路线,重点打击赵国,最终保证了统一战争的顺利完成。函谷关在秦与六国的近百年战争中扮演了关键战略枢纽的角色,成为诸侯联军伐秦和秦军东进中原的主要路线。

 

研究方法与独特视角

 

宋杰教授在书中强调地理环境并非纯粹的自然因素,它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下会不断改变,从而形成新的政治地理格局,并对战争产生差异性影响。因此,将帅们应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决策,不能墨守成规。他采用区域地理和战略地理的研究方法,为中国古代战争史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作者在后记中坦陈了其学术生涯的转折点,正是受到导师宁可先生中国历史发展的地理环境系列讲座的启发,以及对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对抗与南北战争这一宏大课题的思考,才确立了从地理角度研究军事历史的方向。他明确区分了军事战略与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等多种层面的大战略概念,认为其研究中使用的是后一种广义的战略概念,旨在全面深入地认识国家长远的总体作战规划。这种结合宏观战略分析与微观地理枢纽考察的方法,使得本书既有总体把握,又不失具体细节。

 

本书价值与贡献

 

《先秦战争与政治地理格局》不仅对先秦各时期的战争特点和政治格局进行了深入的地理学解读,更重要的是,它为读者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深层动因和演变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枢纽地区(如郑州、函谷关)的详细论证,以及对不同战略路线(如豫西通道、晋南豫北通道)的分析,作者生动展现了地理因素如何深刻影响着古代的军事决策和历史走向。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军事史和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宝贵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