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研究论文集
《2024年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研究论文集》论文集,聚焦于马来西亚华人传统习俗的研究。它收录了多位学者关于该主题的文章,探讨了跨国传播、信仰与地方社群、文本与田野调查、记忆与表演艺术,以及丧葬习俗和超度仪式等多元面向。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篇文章详细考察了二十四节令鼓艺术在台湾的传播、演变与在地化发展,分析了其形式上的变化与文化内涵的承继。此外,资料也包含了对安溪城隍信仰在台湾发展与特色的深度探讨,突显了该信仰在不同地域的民间化和地方化特征,并提及了其与新加坡分香庙宇的互动。整份资料提供了理解马来西亚和台湾华人社群民俗文化丰富性与动态变化的学术视角。
《2024年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研究论文集》汇集了18篇论文,旨在深入探讨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的多元面貌及其跨域流变,并为台马两地华人民俗学界提供借鉴与交流平台。本书由陈琮渊教授编序,共分为跨域与流变、信仰与地方、文本与田野、记忆与曲艺、丧俗与超荐五个专题,内容涵盖风俗节庆、民间文学与故事、民间信仰与生活礼仪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各专题及其收录论文的详细介绍:
- 专题一:跨域与流变 本专题直接呼应研讨会台马比较的主轴,探讨华人民俗在跨越地域后的传播、发展及其在地流变。
- 郑洲升、安焕然的《二十四节令鼓艺在台湾的传播发展及其在地流变》 分析了源自马来西亚的二十四节令鼓艺在台湾传播的内外因素。文章指出,二十四节令鼓在台湾结合体育锻炼,但部分原始元素如“节气”、“书法”和“南狮鼓”却逐渐消失,形成了独有的在地化发展。
- 谢贵文的《安溪城隍信仰在台湾的发展与特色》 研究了安溪城隍信仰传播至台湾后的演变。他指出,尽管与原乡族群的关系日益淡薄,台湾的安溪城隍信仰仍大致保留祖庙特征,并因其边缘性格和长期与原乡隔离,形成了独特的在地化信仰特色。
- 蔡武晃的《走出原乡:台马财帛星君信仰的流变》 比较了台湾与马来西亚财帛星君信仰走出中国“原乡”后的发展。调查显示,马来西亚财帛星君在广府族群中与原乡相似,信仰模式较为显性与知名;而在台湾,财帛星君信仰主要由粤东客家人奉祀,更接近隐性,但类型较为多元。
- 李淑如的《签诗无国界:土地公灵签的发展与变迁》 以台湾与新马土地公签诗为例,探讨了签诗在各地流行的现象。她认为签诗的流传与早期商人及海外移民的经商、远航需求有关,并因信仰的在地化发展与融合而得以开枝散叶。
- 专题二:信仰与地方 本专题关注民间信仰如何在地方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形塑地方认同与社群关系。
- 林绮纯的《仙法师公与地方感的营造:马来西亚潮州籍渔民的民间信仰研究》 基于马来西亚潮州籍渔民的田野调查,讨论了仙法师公信仰在当地的本土化特征。该信仰随着潮籍华人的迁徙传至马来半岛,成为潮籍华人营造地方感、建立区域网络的重要文化呈现。
- 陈建发的《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的型构:以柔佛州利民达华人地方社会为例》 以柔佛州利民达华人地方社会为研究个案,探讨了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型构的关系。文章深入剖析当地南海庙和云峰宫在社群关系发展中的角色,展现了庙宇整合机能的灵活性。
- 张钊的《浅析马来西亚德教会的社会公益活动:以济阳阁为例的分析》 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吉打州亚罗士打济阳阁的社会公益活动。文章考察了德教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并指出其慈善服务面向马来西亚各族群,在当地享有声誉并获得政府认可。
- 黄新洋的《马来西亚霹雳南海会馆的耆英会与七夕节:华人风俗仪式的传承问题研究》 探讨了马来西亚广府社群中耆英会与七夕节的传承问题。文章主张通过意义重构、价值倡议和策略创新等方式来振兴这些体现“孝悌”与“情义”的华人民俗。
- 专题三:文本与田野 本专题收录了对民俗文本的内容分析和民俗信仰的田野调查发现。
- 柯荣三的《麻坡作家黄桐城笔下的闽南人物传说》 介绍了麻坡作家黄桐城笔下的闽南人物传说。文章分析了这些传说如何随先民足迹流传到马来西亚,再经黄桐城妙笔改写,呈现出与闽南原乡传说的异同。
- 廖筱纹的《“猴心”看真心:中马民间故事比较研究》 比较了“猴子的心忘在家”这一民间故事在中国与东南亚的流传情况。文章探讨了同一个故事在不同地域广泛流传时所产生的变体及地域特征。
- 莫家浩的《柔南谢港民俗初探》 探讨了柔佛州南部“谢港”民俗祭祀活动的起源、意涵及变迁特点。文章结合新山柔佛古庙及柔南部分庙宇的谢港仪式特征,认为“谢港”是对港脚众神庇佑的酬谢。
- 刘健宇、周建兴的《真君大帝研究:马来半岛真君庙考》 通过田野调查,介绍了马来半岛霹雳、槟城、吉打及柔佛的五间真君大帝庙。文章追溯了真君大帝信仰的历史,指出其原型可能为吴猛,信仰源于潮州,并与早期潮州移民缺乏医疗服务有关。
- 黄文车的《南洋在地风:1950-1960年代新华小报中的“娱乐”记忆》 分析了1950-1960年代新华小报中的“娱乐”记忆,探讨了南洋娱乐在地风格的形成。文章展示了娱乐在南洋社会中的多种形式,包括歌舞团、戏曲、电影等,并探讨了其在南洋的在地化发展。
- 赵薇的《在记忆中“流俗”:《流俗地》中“神”与“鬼”的文化功能》 分析了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黎紫书小说《流俗地》中“神”与“鬼”的文化功能。文章从文化记忆的角度,探讨了节日庆典、神明信仰和都市传说如何在作品中建构锡都的城市记忆,以及它们如何作为底层群体走向未来的话语资本。
- 廖文辉的《马新乡音曲艺概论》 概述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传统演艺民俗。文章将乡音曲艺分为民间歌谣(如过番歌、歌谣、童谣)和民俗表演(如舞狮、二十四节令鼓、扯铃),并探讨了其传承、在地化和回流的趋势。
- 专题四:丧俗与超荐 本专题以“丧俗与超荐”作为压轴,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丧礼习俗的变迁与传承。
- 李永球的《消失中的传统:马来西亚福建人丧俗调查研究》 专注于探讨马来西亚福建人丧礼中已消失或式微的习俗。文章分析了福建丧礼的发展阶段,并详细介绍了16项正在消失或式微的福建丧俗及其原因,指出殡业简化和佛化丧礼改革是主要原因。
- 林汉聪、王秀娟的《台马新生代殡葬礼仪公司的定位与经营:以“冬瓜行旅”(台北)及“一圆”(吉隆坡)为研究对象》 比较了台北“冬瓜行旅”和吉隆坡“一圆”这两家新生代殡葬礼仪公司的定位与经营理念。研究发现,两家公司都致力于以现代化、个性化的方式,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改变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并积极运用自媒体进行品牌建设和生命教育推广。
- 高静宜的《海外华人民间信仰传承:吉隆坡广东义山中元超度法会探析》 以吉隆坡广东义山中元超度法会为研究对象。文章指出,该法会每年为客死异乡的孤魂和往生祖先亡灵举办,吸引众多信众参与,满足了华人的精神寄托,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体现了华人对超度祖先的热衷与信仰。
总体而言,本书收录的论文及交流成果鼓励学界审慎对待华人民俗研究的理论应用与跨领域实践,认真面对其多样性与渗透性,并衡平看待其语言及平台问题。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对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的理解,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