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历史 锺敏璋编著

 

马来亚历史
锺敏璋编著

 


《马来亚历史》旨在概述马来亚的历史,尤其注重其史前时期、与中国和印度的早期互动,以及马六甲王朝的兴衰。书中详细介绍了从石器时代青铜器与铁器时代的文化演进,并探讨了外来文明(特别是印度和中国)对马来亚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此外,它还记述了马六甲王朝的建立、发展及其与暹罗、葡萄牙的冲突,描绘了该地区在殖民统治初期的历史进程和重要人物。

 

钟敏璋女士编著的《马来亚历史》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章节结构。该书是根据马来亚联合邦中央课程委员会于1959年批准施行的《马来亚研究》中学共同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全书共分为地理、历史和公民三大部分,旨在帮助马来亚联合邦的居民,特别是当地各民族,深入了解本邦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及政府组织,以培养公民意识和对国家的忠诚,尤其是在国家建国初期,本地史地资料匮乏,尤其是华文资料更是凤毛麟角的情况下,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的编写注重深入浅出,文字简洁明了,所用词汇均为初中各级学生及小学高年级学生所能理解,避免使用艰深字眼和术语,以配合自学辅导的原理。历史部分还特别加入了地图、照片和年代表,并在每章之后附有讨论问题和实际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调查、参观和访问,以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书中地名和人名均附有英巫原文,便于查阅。林连玉和黄润岳先生在序言中也强调了本书作为真正马来亚化的课本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扬弃殖民地主义、培养爱国观念的教育改革时期。

以下是本书历史部分的详细章节介绍:

第一编 史前时代的马来亚 本编主要探讨马来亚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通过考古学和地质学家的推断来追溯人类的活动足迹。

  • 第一章 石器时代
    • 总论:指出马来亚的开辟在东南亚地区较晚,历史远不如中国和印度等古国,甚至邻近的安南、缅甸和印尼。在其他文明兴盛时,马来亚仍是洪荒未开。史前概况主要依赖考古发掘和地质学推断。地质学家推断约两万五千年前,马来西亚地区(当时称为南洋群岛)实际是一片与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等地相连的巽他大陆,后因冰盖溶解、海平面上升或地壳变动而分离。
    • 旧石器时代 (公元前一万年八千年):尽管马来亚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足五百年,考古学发现的石器证明马来半岛上的人类居住史至少有五千年。介绍亚洲最早人类来源的北京人爪哇人。在马来亚霹雳州的科打淡冰发现的石刀和吉兰丹瓜却的手斧代表了这一时期的人类文化。
    • 中石器时代 (公元前八千年二千年):描述了货平文化(以越南东京的和平遗址命名),此时期人类多穴居于岩穴中。马来亚霹雳、吉兰丹和彭亨一带发现的石斧,以及用赤铁石粉作颜料涂抹石器的特点。这一时期的人类已懂得打猎和熟食,并埋葬死者。考古学发现其遗骸与澳洲土著和新几内亚的米兰尼西亚人相似,推测其祖先可能曾从亚洲大陆迁徙经过马来亚。
    • 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二千年三百年):这一时期,来自北方的人类带来了新文化。石器更加精美,如雷公斧手斧,已是磨光的而非粗糙敲击而成。生活上,他们开始搭木为巢,聚族而居形成村落,懂得互助合作。饮食方面,除打猎外,还饲养水牛、猪、羊等牲畜,并耕种芋类、薯类,可能也种植稻谷。衣着上,懂得用树皮和植物纤维缝制衣裳。交通工具上,发明了独木舟。工艺方面,制作陶器(如绳纹陶器),被考古学家称为陶工。新石器时代的居民被认为是第一批来马居住的人民,约四千年前从中国云南南下,属原始马来人,半岛南部的耶昆人是其后代。
  • 第二章 青铜器与铁器的输入
    • 青铜器时代 (公元前三百年以后):马来亚没有明确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多从外地输入,主要来自中国和越南的东山文化(如东山铜鼓)。这一时期也因新文化的产生而结束了新石器时代。
    • 铁器的输入:马来亚的铁器最初也由外地输入,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后来才有本地制造的铁器,例如猿骨(一种带柄的镰刀)。
    • 青铜及铁器时代的居民:这一时期,另一批混血马来人(即现代马来人的祖先)从苏门答腊和爪哇迁入。他们比原始马来人更进步,懂得利用金属用品,逐渐将后者推入山区。沿海居民过着金属时代的生活,而深山中的原始民族仍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印度和中国商人带来了瓷器、产品,并传入佛教和印度教。
    • 马来亚文化进程迟缓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稠密的山林阻碍了广阔土地的开辟,笨拙的石斧难以奏效;二是靠近赤道闷热的气候,导致土著民族生活单调,缺乏刺激和发展需求。直到公元前三百年印中商人的贸易才带来文化洗礼。

第二编 马来亚的毗邻 本编主要探讨马来亚与邻近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暹罗和印度尼西亚的早期关系及其对马来亚的影响。

  • 第三章 初期马来亚与中国的关系
    • 中国古代的文化:简述中国自炎黄时代至周秦、汉唐的文化发展,包括农耕、养蚕、文字、货币、历数、指南针以及儒道学说。
    • 早期中国与马来亚的往来:秦汉时期中国的疆域扩展到南洋群岛。汉武帝曾派远征队经海路入印度。法显高僧经马六甲海峡回国但未提及马来亚。南北朝梁武帝时期才有狼牙修国遣使入贡的正式记载。隋炀帝时曾派使节出使赤土国(今彭亨南部及吉兰丹一带),这可能是中国与马来亚的首次接触。
    • 华人逐渐移殖马来亚:唐代以后海上交通发达,义净高僧记载了狼牙修国的情形,吉打、丹丹国(吉兰丹)等地在华史书中有所提及。僧侣是早期来马来西亚的华人,后来商人逐渐介入。南宋末年,因战乱和不甘忍受异族统治,华人大量南渡,是华人大规模移殖马来亚的先声。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足迹遍布马六甲、彭亨、吉打、婆罗洲等地,进一步促进了华人移殖。到明末清初,更多华人移殖,使华人人口总额仅次于马来人。
    • 马来亚与中国友谊日固:中马友谊因商业联系、中国作为远东强国的宗主地位、佛教信仰的共同影响以及中国爱好和平、无殖民野心等原因而日益巩固。
  • 第四章 初期马来亚与印度的关系
    • 印度商人东来的经过:印度文明发展早,其商人东来马来亚约与中国人同期。公元一世纪,南印度因木材丰富、航海技术先进,鼓励海外发展。印度商人东来的目的经历了贸易营利、殖民传教和建国称王三个阶段。
    • 印度文明传入马来亚:印度商人带来了棉织品、金属器、珠链、玻璃用具,以交换马来亚的樟脑、象牙、金、锡、胡椒等土产。一些印度人留居当地并与土著通婚。建筑、纺织、金属制造技术人员、流浪贵族和僧侣也陆续到来。印度文化深刻影响了马来人的风俗习惯、行政组织、文字(梵文词汇)、文学和戏剧(如皮影戏),许多古代帝王、人名、地名都沿用印度名称。
    • 狼牙修王国 (公元一世纪十三世纪):马来半岛最早的印度化王国,约一世纪建国,是扶南帝国的藩属。发祥于吉打美目河,全盛时期包括吉打、吉兰丹和暹罗的六坤,以吉打城为国际贸易中心。狼牙修国佛教兴盛,与中国、缅甸、暹罗、印度支那等地有商业往来。梁武帝时期曾遣使入贡中国。狼牙修王国在扶南兴盛后势力减弱,最终于十三世纪后消亡。
    • 扶南王国 (公元一世纪七世纪):位于印度支那半岛湄公河沿岸,一世纪建国,逐渐成为东南亚大规模的印度化王国。最初由柳叶女王统治,后与印度人通婚而印度化。范师兹国王时期武功显赫,征服十余国,版图扩展到印度支那半岛、暹罗及马来半岛。印度教成为国教。扶南与中国维持友好关系,向中国称臣,以借中国势力镇压半岛小国。六世纪后,被真腊国所灭。
    • 室利佛逝王国 (公元六五〇一二七七年):亦称三佛齐,七世纪在苏门答腊巨港建立,国势鼎盛时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亚、婆罗洲、西里伯士和西爪哇等地,掌控东西贸易。曾以吉打城为首都,控制马六甲海峡。室利佛逝与中国保持友谊。十世纪后与新兴的遮娄离王国和爪哇王国冲突。十一世纪末期,因遭受侵略、征税过高而衰弱,迁都至占卑河流域的巫来由,故有巫来由一词。十三世纪后,暹罗崛起侵扰其藩属,米南加保王国代兴,伊斯兰教国家 Pedir Pasai 独立。最终于1277年被满者伯夷王国所吞灭。
    • 满者伯夷东爪哇王国 (一二九四一四七八年):六世纪印度移民在中爪哇建立小国(如马达兰),佛教兴盛,建造了婆罗浮屠。1294年,拉登伟查耶建立满者伯夷王国,第四代国王亚羊乌鲁克时期国势最盛。约1260年攻占单马锡(新加坡),焚杀掳掠。1277年吞并室利佛逝王国。势力扩展到婆罗洲、巽他群岛、苏门答腊等地。十五世纪末被马六甲王朝取代。1478年被爪哇伊斯兰教国所灭。
  • 第五章 马来亚与暹罗及印度尼西亚的关系
    • 暹罗:暹罗(泰国)立国早于马来亚,十三世纪开始涉足东南亚政治。曾侵扰室利佛逝。1401年满者伯夷衰落后,暹罗崛起,控制印度支那并入侵马来半岛北部,包括彭亨和马六甲。1409年马六甲王朝在中国册封后,试图摆脱暹罗控制。明朝皇帝曾出面斥责暹罗,避免了战争。暹罗曾多次进攻马六甲,但被马六甲的杜霹雳击败。暹罗自诩为马来亚各邦的宗主国,曾于1818年和1821年攻占吉打,苏丹逃亡。1826年,英暹签订条约,英国承认暹罗在吉打的统治权,换取霹雳、雪兰莪、吉兰丹和丁加奴的解放。1841年,吉打苏丹复位,但部分国土(如玻璃市)被划归暹罗统治。1909年,暹罗将马来亚北部割让给英国。二战日占时期,这些州曾短暂归属暹罗。
    •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与马来亚仅隔马六甲海峡,关系密切。马来半岛的马来人实则从印尼各岛屿移殖而来。十至十四世纪,室利佛逝和满者伯夷的势力曾侵入马来亚。十五世纪初,拜里米苏剌王子从苏门答腊逃亡至马六甲建立王国。武吉斯人在廖内称雄。现代马来亚各王室多带有武吉斯血统。森美兰州的米南加保人习俗与印尼相似。1957年马来亚独立,其主人翁是这些从印尼移殖而来的马来人后裔。两国语言、习惯、宗教、种族大致相同,宛如兄弟。

第三编 马六甲王朝的兴亡 本编详述了马六甲王朝从建立、兴盛到被葡萄牙人攻陷的历史。

  • 第六章 独立的马六甲王朝
    • 马六甲的起源1401年前,马六甲是无名渔村或海盗出没地。十五世纪初,迅速崛起为东西方货物转运商港,贸易繁荣,与今日香港相似。
    • 马六甲建国经过:十四世纪末,巨港马来王子拜里米苏剌因与岳父不睦,战败后逃亡至单马锡(新加坡),后杀岛王自立。受暹罗攻击后再度流亡,于1402-1403年抵达马六甲河口,建立独立王国。最初信奉印度教,后因与伊斯兰教国家通商并娶公主为妻,改奉伊斯兰教,改称伊斯干陀沙,建立了马六甲回教王朝。
    • 马六甲与中国的关系:明成祖于1402年派使节尹庆访问马六甲,宣示天德并赐予国王礼物。拜里米苏剌派遣代表随尹庆觐见明朝皇帝,于1405年被册封为满剌加国王,此后与明朝关系密切,借助中国威信减轻暹罗压力,促进与中国的贸易。郑和多次下西洋访问马六甲,拜里米苏剌国王曾亲赴中国朝贡。明朝曾多次出兵帮助马六甲抵御暹罗入侵。
    • 回教传入马来亚:马六甲依赖伊斯兰教国家 Pedir Pasai 供应粮食,使伊斯兰商人有机会传教。七世纪后,伊斯兰教在中亚和北非势力膨胀,控制了东西方贸易要道。马六甲第二世国王伊斯干陀沙娶 Pasai 公主为妻。通过通婚、通商和传教,马来酋长们多皈依伊斯兰教。第五世国王拉查加心正式定伊斯兰教为马六甲国教,称苏丹谟撒花沙。介绍了伊斯兰教的信条、法律和习俗。
    • 马六甲王国历代的国王:介绍了历代苏丹及其重要事迹,包括:第三世国王室利麻哈剌(中国帮助抵御暹罗,奠定行政基础)、第四世国王拉查伊不拉欣(被陷害而亡)、第五世国王苏丹谟撒花沙(正式定伊斯兰教为国教,杜霹雳辅佐,击败暹罗)、第六世国王苏丹满速沙(黄金时代,攻占彭亨、柔佛、丁加奴等地,明朝公主嫁予)、第七世国王亚拉乌丁(英明果断,整顿朝政,后中毒身亡)、第八世国王苏丹玛末(末代君主,迎来了葡萄牙人的挑战)。
    • 马六甲王朝的几个重要人物:重点介绍了对马六甲王朝兴盛具有关键作用的人物,包括:杜霹雳(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击败暹罗,扩展版图,历任四朝首相,实际掌权者)、汉都阿(民族英雄,武艺高强,屡建奇功,担任水军提督)、杜墨泰希(淡米尔派系首领,曾任天猛公和宰相,虽有争议但也有贡献,曾拒葡萄牙人)。
  • 第七章 葡人东来及其统治马六甲 (1511-1641)
    • 十三世纪时东西洋通商的情形:描述了早期东西方贸易通过陆路(波斯、中亚)以及元朝(忽必烈)时期海上贸易的繁盛。介绍了马哥孛罗东来中国、游历东方的经历及其游记对欧洲人的影响。
    • 新航路的发现:欧洲人寻求新航路的原因,包括穆斯林对红海和波斯湾贸易的垄断、土耳其人对地中海的控制以及马哥孛罗游记的刺激。葡萄牙在亨利王子带领下,迪亚士于1487年发现好望角,达伽马于1498年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卡利库特,开辟了新航路。葡萄牙随后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如果阿、奥马兹),以控制贸易航路。
    • 葡人东来及葡军占领马六甲1509年,葡萄牙海军将领石奎拉首次抵达马六甲,请求通商。但阿拉伯和印度回教商人从中作梗,导致葡人与马六甲国王玛末发生冲突。1511年,葡督阿布奎亲率战舰攻占马六甲。马六甲军民奋力抵抗,但最终于824日城陷,苏丹玛末退入彭亨,马六甲王国宣告终结。
    • 葡萄牙在马六甲的成就及其影响:阿布奎在占领马六甲后,拆毁回教堂和王陵的砖石建造凡母沙堡,加强防御。重建城市,吸引非回教商人,铸造新币,与暹罗、缅甸修好。派遣远征队前往香料群岛。在行政上,任命堡垒司令、舰队司令,并仿效马来人制度委任各族首脑。尽管葡萄牙在马六甲加强了防御和贸易,但其殖民统治也因其贸易垄断和宗教政策引致了马来土邦和亚齐的反抗。
  • 第八章 葡人与马来土邦及亚齐间的三角战争
    • 三角战争及其由来:葡萄牙人统治马六甲期间,因未延续阿布奎的睦邻政策,不断与马来土邦发生冲突。马六甲苏丹玛末被击败后,继续领导马来土邦反攻。同时,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国崛起,为争夺马六甲海峡霸权,频繁攻击马六甲。这导致了持续约一百年的葡萄牙、马来土邦和亚齐之间的三角战争
    • 葡人与马来土邦的冲突:苏丹玛末退守麻坡一带,九年间(1511-1520)与彭亨军队联合反攻。后被葡军攻败,退守廖内群岛的民丹岛,建立柔廖王国,继续领导各马来土邦抵抗葡人。葡军曾多次攻打民丹岛但被击退。1526年葡军攻陷民丹岛,玛末逃至金保并于1528年逝世。其子亚拉乌丁二世继位后建立柔佛国,以旧柔佛城为都,最终与葡人议和,承认葡人对马六甲的统治权。
    • 亚齐与葡人及马来土邦间的冲突:亚齐因地理位置优越,胡椒出产丰富,且获得摩亚回教商人的支持,成为葡占马六甲的劲敌。葡人自身的弱点(腐败、贸易作风海盗化、重税)也使得贸易转向亚齐。亚齐多次进攻马六甲,并与柔佛、霹雳、彭亨等马来土邦之间发生混战和联盟。尽管亚齐和柔佛同为回教马来王国,但在强敌当前时却各自为战甚至自相火并,使得三角战争持续百年之久。
  • 第九章 荷人东来及其统治马六甲
    • 葡萄牙帝国的中落:葡萄牙帝国在16世纪末期衰落,原因包括防线过长、行政组织不严密、官吏腐败、1580年被西班牙合并以及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关闭里斯本港,导致英荷等国被迫寻找新的东方航路。
    • 荷人东来的原因及经过:里斯本港的关闭迫使英荷寻求出路。荷兰旅行家林旭登揭示了葡人在东方的弱点,激发了荷兰商人。1595年,霍德门首次率领船队东来,成功带回贸易条约,发现了许多新港口。随后六年,荷船大量东来,1599年占领爪哇的万丹作为贸易基地。荷人通过外交手段结好当地土著,巩固自身经济力量。
    •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组织:为解决商品价格竞争和商人诈骗问题,1602年荷兰商人以五十余万英镑的资本组建了荷兰东印度公司(VOC)。该公司不仅是商业组织,还被荷兰政府授予了在东方的全权,包括订立条约、建立殖民地、设置炮垒、决定战和等,资本雄厚并有政治军事力量为后盾。
    • 英人的东来:中世纪英国海外贸易主要集中于地中海。十五世纪末新大陆发现和麦哲伦环球航行刺激了英国。德雷克于1577-1580年环球航行,证实了绕过好望角的新航路。卡文迪希于1586-1588年再次环球航行,使英国人更了解东方贸易。英国在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实力大增。雷蒙德·费奇是第一个来马来亚的英国人,了解葡人情况。兰加斯特于1591年首次率英国商船绕好望角抵达槟榔屿,经过马六甲海峡。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获得好望角以东的贸易垄断权,初期主要经营印度业务。
    • 英荷在东印度的竞争:英荷两国虽同为新教国家,但在商业利益上很快产生冲突。荷兰东印度公司政策更积极主动,拥有政府军事政治力量为后盾,致力于垄断东印度群岛贸易。英国东印度公司则相对稳重,以商业利益为主要目标,避免正面冲突。
    • 荷人势力日渐扩充1606年荷兰与柔佛联军攻打马六甲,虽未能攻下,但获得海峡控制权。荷兰总督彼得·博特于1609年上任。荷人开辟了经巽他海峡的新航路,势力遍及爪哇海和香料群岛。科恩于1619年占领耶加达,改名巴城,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总办事处。荷兰逐渐控制了爪哇海、巽他海峡乃至马六甲海峡,原有的贸易中心日渐衰落,马六甲被削弱。
    • 荷人占领马六甲1636年亚齐国王逝世后,柔佛与马六甲的亚齐威胁解除。柔佛苏丹与荷人结盟,共同对抗葡占马六甲。1640年荷人封锁果阿,阻止葡军增援马六甲。安东尼逊指挥荷军围攻马六甲,陆海并进。经过百余天的围攻和激烈战斗,马六甲城于1641114日陷落。葡人统治马六甲一百三十年历史终结。
    • 荷人统治下的马六甲:荷人占领马六甲后,修复城市,加强防御,并将其降格为巴城(荷人在东方的总根据地)下的一个郡。行政由太守及各部门官员组成的参议会负责,各民族事务由甲必丹管理。荷占时期的马六甲人口锐减,经济不如葡人时期繁荣,主要原因是巴城崛起成为最大转运港,马六甲港口淤浅,以及荷人采取商业垄断政策和重税,使得国际贸易减少。荷人虽带来了和平,但经济上停滞不前。在宗教方面,荷人虽属新基督教清教派,但并未强迫异族改变信仰,只是曾限制天主教活动。为解决粮食问题,荷人鼓励农耕,并建立大型仓库囤积粮食。

第四编 早期建国的马来土邦简史 本编主要介绍马来半岛上柔佛、霹雳、吉打、彭亨、雪兰莪和森美兰等早期马来土邦的建立、发展以及与外来势力的互动。

  • 第十章 柔佛、廖内王国 (一五二〇一八二四)
    • 苏丹玛末的反攻及柔佛的建国:马六甲沦陷后,末代苏丹玛末退守麻坡,期望明朝援军,并多次组织反攻,但均未成功。后退守廖内群岛的民丹岛,建立柔廖王国,仍以马六甲苏丹名义统治其子民,并继续领导抵抗葡萄牙人。玛末于1528年在金保逝世。其子亚拉乌丁二世继位后,建立柔佛苏丹王朝,定都旧柔佛城。
    • 柔佛王国与三角之战:苏丹玛末去世后,其子亚拉乌丁二世建立柔佛廖内王国,与葡萄牙人为敌,扰乱马六甲商务。后与葡人议和。同时,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国崛起,与葡人争夺海峡贸易权。柔佛与亚齐之间也爆发冲突,柔佛曾与霹雳、彭亨等联盟击败亚齐,但亚齐复兴后又攻占柔佛,俘虏苏丹。柔佛与葡人、亚齐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三角战争
    • 柔佛王国的中落:柔佛与荷人联盟击败葡人后,短暂恢复荣耀。但1673年因与苏岛占卑国发生纠纷而导致国力衰弱。占卑事件后,柔佛的许多藩属(如西阿克米南加保族、雪兰莪巴生、森美兰双溪芙蓉等地)纷纷脱离柔佛,宣布独立。柔佛苏丹无子嗣,后由侄儿继位,将京都迁至廖内群岛,并引狼入室邀请武吉斯人相助,导致武吉斯人反客为主。
    • 武吉斯人的崛起:武吉斯人是西里伯士岛的土人,十六世纪后因香料贸易而崛起。他们学习葡萄牙人的造船技术并装备大炮,凭借勇敢善战和航海经验称霸海上,势力侵入苏门答腊沿岸及马来半岛,控制了雪兰莪、森美兰、柔佛等地的许多王室。
    • 武吉斯人与柔佛王孙:柔佛苏丹伊不拉欣邀请武吉斯人抵抗占卑人,结果武吉斯人难以控制,伊不拉欣于1685年被毒害。末代苏丹玛末被刺后无子,首相班打哈剌继位,开启班打哈剌王朝。米南加保王子拉查克及也曾试图夺取柔佛王位,并与武吉斯领袖结盟。武吉斯人最终帮助前苏丹之子苏里门恢复河山,台恩马列华被封为首任柔佛副王,武吉斯人逐渐掌握实权。
    • 柔佛王朝的末期:武吉斯人在柔佛、吉打、霹雳、森美兰等地势力达到鼎盛。1782年,拉查哈芝因与荷人发生冲突而阵亡。荷人随后封锁雪兰莪,占领廖岛,排斥武吉斯势力。1795年因欧洲战事,荷人将马六甲交予英人。武吉斯人趁机在廖内夺取政权,导致柔廖王国分裂。1812年,苏丹逝世,武吉斯人违抗遗命拥立幼子。莱佛士于1819年开辟新加坡,承认了被废的长子为柔佛苏丹。1824年英荷协定后,柔廖王国结束。
  • 第十一章 霹雳与吉打
    • 霹雳建国经过:马六甲苏丹玛末的次子谟撒法沙被废后,于1531年到霹雳,成为霹雳第一世苏丹。霹雳王室曾受亚齐入侵,苏丹后及其子女被俘。霹雳王朝建立了四等级的官衔制度。
    • 葡萄牙人与霹雳:霹雳因锡产丰富而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包括葡萄牙人、亚齐人、荷兰人、武吉斯人、暹罗人和英国人。霹雳曾与柔佛、彭亨联盟参与三角战争,对抗葡萄牙和亚齐。葡人曾试图垄断霹雳的锡出口。
    • 亚齐统治下的霹雳:亚齐对霹雳的影响比葡人更深。亚齐在16世纪崛起,1613-1620年间征服了包括霹雳在内的多国,强迫居民迁徙。亚齐王逝世后,由女王执政,采取和平政策,但荷兰人仍试图控制霹雳的锡产。
    • 荷人时代之霹雳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与柔佛联盟,试图垄断东方贸易。1641年荷人占领马六甲后,更进一步垄断贸易。荷人试图强迫霹雳将所有锡产售予荷兰公司,并封锁海岸,但苏丹采取敷衍政策,暗中允许他国商人贸易。1651年,荷兰驻霹雳人员被杀,荷人与霹雳重新订约。荷人曾在邦咯岛和丹戎布都士建立炮垒,并于1785年应霹雳苏丹请求提供保护。
    • 早期的吉打:早期吉打包括威省和玻璃市。十三世纪后受暹罗势力影响,被视为暹罗藩属。1474年后,伊斯兰教定为国教。马六甲沦陷后,亚齐崛起,吉打于1619年被亚齐征服。
    • 十七、八世纪后的吉打1602年荷兰人与吉打建立联系,1641年签订条约,吉打将一半锡米售予荷兰。但吉打仍暗中与印度等地通商。荷人曾在吉打设立交易所,后因水手被杀而封锁吉打港口,但效果不佳。十八世纪后,雪兰莪武吉斯人势力膨胀,荷人逐渐放弃垄断吉打贸易的企图。1821年暹罗再次攻打吉打,苏丹逃亡槟榔屿。
  • 第十二章 彭亨、雪兰莪、森美兰及南宁
    • 初期的彭亨:彭亨是马来半岛幅员最广的一州,十五世纪建国。马六甲苏丹满速沙时期被马六甲征服,成为其领土。马六甲王系在此统治,后与柔佛王系混合。苏丹玛末被刺后,由首相班打哈剌继位,开启了班打哈剌王朝
    • 十七、八世纪后的彭亨:柔佛王朝中落后,武吉斯人乘机干预彭亨内政,并与王室通婚。彭亨曾由各地土酋割据,受亚齐和武吉斯人骚扰。十八世纪中叶后,柔佛苏丹派遣班打哈剌统治彭亨,该职位世袭。在班打哈剌阿里统治时期(1806-1856),彭亨矿业发达,国泰民安。
    • 彭亨的内战:阿里逝世后,其子泰希和亚末为继承权爆发内战(1847-1864)。亚末于1864年获胜,成为统治者。他开发富源,联络土酋,并于1872年派兵支援雪兰莪内战。1877年与海峡殖民地订约,承认其为彭亨苏丹,并于1888年接受英国保护。
    • 初期的雪兰莪:建国与武吉斯人崛起密切相关。在武吉斯人北来之前,雪兰莪属柔佛王朝领土。巴生河流域和而榄海一带由土酋统治。马六甲苏丹曾派杜霹雳管理巴生。苏丹满速沙的中国王子曾任雪兰莪而榄的拉查。
    • 武吉斯人与雪兰莪:武吉斯人早在十七世纪前已移居巴生一带。他们是勇敢善战的航海民族,称霸海上。十七世纪末后,势力侵入雪兰莪沿岸。雪兰莪第一个武吉斯人被酋长封为首领。著名的武吉斯五兄弟活跃于政治舞台。他们曾帮助柔佛王子恢复河山,并在吉打、霹雳等地扩大势力。拉查路母成为雪兰莪第一任苏丹,号称苏丹沙拉乌丁。武吉斯人的崛起引起柔佛和荷兰的疑惧。
    • 雪兰莪的内战:苏丹谟罕默时期(1826-1858)因其懦弱无能,贵族土酋争权夺利,导致国政混乱。华人矿工被敲诈勒索,时有叛变。拉查裕末逝世后,其侄儿拉查沙末继位,不理政务,内战持续七载(1860-1870年)。1867年,苏丹沙末的公主嫁与吉打王子东姑古丁,苏丹请他代理政务。东姑古丁试图整顿,但受到武吉斯酋长拉查马底的叛变挑战。柔佛班打哈剌支援古丁,内战于1874年平息,雪兰莪接受英国参政司制度。
    • 初期的森美兰:森美兰(Negeri Sembilan,意为九州)在十七世纪前并不存在。十八世纪初期开始受柔佛苏丹册封,由南宁、双溪芙蓉、林茂等九个小邦组成。十四至十六世纪,森美兰的部分地区属于满者伯夷帝国和马六甲王朝的领土。彭古鲁曾管理双溪芙蓉。
    • 森美兰的米南加保人:十五世纪中叶,苏门答腊高原的米南加保人迁徙至南宁和双溪芙蓉,他们是母系民族,以耕种为生,风俗习惯独特,实行母系继承制度。南宁是他们最早移殖的根据地,与葡人有贸易往来,后因不堪剥削而反抗。米南加保人曾在葡荷战争中支持荷人。
    • 十七、八世纪的森美兰:柔佛王国因占卑事件衰落后,森美兰的各邦(巴生、芙蓉、南宁、林茂)宣布独立,推举拉查依不拉欣为首领。后依不拉欣被刺。十八世纪中叶,柔佛苏丹将南宁的宗主权移交荷人。由于内乱外扰和武吉斯人的威胁,森美兰各邦获得了独立的机会。1777年,神安池的严端安大被推举为大严端,建立了统一的森美兰州。

第五编 英国人的东来及其在东南亚各地的政权 本编主要聚焦于英国在东南亚的扩张,特别是槟榔屿、新加坡和砂拉越的开辟与发展。

  • 第十三章 佛兰士赖特与槟榔屿
    • 英人东来之渐及英荷竞争:伊丽莎白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初期主要关注香料贸易。英荷在东方冲突不断,1623年安汶惨案后,英人转而专注于印度业务。荷人占领马六甲,加强了对东印度群岛的联系。十八世纪末,葡萄牙势力衰退,英国东印度公司急需在马六甲海峡寻找一个港口作为贸易和船只维修的基地。
    • 槟榔屿的开辟:赖特船长(Francis Light)提出槟榔屿作为基地的建议。赖特曾是马德拉斯商行的船长,熟悉暹罗语和马来语,与吉打苏丹关系密切。吉打苏丹面临暹罗和武吉斯人的压力,希望获得英国军事保护,提出以槟榔屿交换。赖特于1771年向印度总督黑士丁报告此献议,力陈槟榔屿的商业价值 。
    • 英国开始在东方找寻基地:东印度公司曾派使节团到亚齐和吉打谈判,但未果。赖特曾退守曾锡兰(Phuket)。1780年,赖特再次向黑士丁提出曾锡兰的保护,但因英国与法国等交战而作罢。吉打苏丹再次献议以槟榔屿换取保护和商业损失赔偿。东印度公司原则上同意 。
    • 英国在东方的第一个贸易基地1786年,赖特被委任为槟榔屿监督,率兵抵达吉打,与苏丹签订条约(尽管对保护和赔偿条款模糊)。赖特在槟榔屿登陆,开辟原始森林,于1786811日举行升旗仪式,将槟榔屿命名为太子岛(后称乔治市)。槟榔屿作为自由港,迅速吸引了大量欧亚、华人、印度、马来、武吉斯、爪哇和阿拉伯商人,发展为繁荣的城镇 。
    • 赖特与东印度公司当局的意见粉歧:印度总督康和里士勋爵对槟榔屿的冒险开辟表示怀疑,并坚持不卷入土邦内战。吉打苏丹因得不到保护,曾寻求其他欧洲势力帮助,并与海盗结盟攻击槟榔屿,被赖特击退。吉打苏丹与英国再次签约,英方同意支付年租但拒绝军事保护。赖特经营槟榔屿期间,政府公正成功,但东印度公司不合理的税收要求被取消,槟榔屿成为自由港 。
    • 赖特在实业上的发展:赖特薪水微薄,自己开辟香料种植场,并与他人经商。他曾建议将槟榔屿发展为香料农场和重要军港商埠,但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后被新加坡超越。他对槟榔屿的发展贡献巨大,将英国势力带入半岛 。
    • 赖特去世后的槟榔屿:赖特于1794年逝世。其继任者继续发展槟榔屿,1800年与吉打苏丹谈判获得威斯利省(对岸走廊地区),大大增强了岛屿安全。槟榔屿司法系统逐渐完善。1805年被提升为与孟买、马德拉斯和孟加拉平级的行政区(一个辅督和议会)。然而,香料业衰退,贸易额下降。新加坡的开辟加速了槟榔屿的相对衰落。华人对槟榔屿的繁荣建设贡献巨大 。
  • 第十四章 莱佛士与新加坡
    • 新加坡与柔佛王国:莱佛士登陆前,新加坡名为单马锡,历史上曾是室利佛逝的属地,后被暹罗和满者伯夷争夺,并曾建立小王国。传说一位王子见狮子,将此岛命名为新加坡拉(狮城)。新加坡王国后被满者伯夷所灭,此后四世纪几乎没有马来人居住。欧洲战事结束后,英方认识到槟榔屿和明古连不足以与荷人在东方的基地竞争,急需在群岛中寻找更具战略意义的据点 。
    • 莱佛士与马六甲:莱佛士出身贫寒,十四岁进入东印度公司。在槟榔屿任助理书记时,学习马来语,并结识学者李顿博士,了解了新加坡的古名。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为防止法国利用荷兰海外港口,于1795年接管马六甲。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代管期间曾实行焦土政策,拆毁马六甲炮台,试图削弱其未来与荷兰的竞争力。莱佛士反对这一政策,认为马六甲对东方贸易和治安至关重要,最终说服公司改变政策 。
    • 莱佛士与爪哇1811年,莱佛士随总督明多远征爪哇,成功征服并被任命为爪哇副督。莱佛士希望爪哇永属英国,但因英国希望扶植独立的荷兰,爪哇于1816年归还荷兰。莱佛士回国后出版了《爪哇史》,并被封为爵士 。
    • 莱佛士与新加坡的开辟:莱佛士雄心勃勃,希望在远东建立英国的岛屿帝国以抗衡荷兰,但东印度公司起初兴趣不大。1818年,莱佛士再次向印度总督黑士丁建议在廖内一带开辟新据点。1818年末,莱佛士从加尔各答出发,尽管有阻力,他仍按原定计划于1819128日抵达新加坡 。
    • 莱佛士初次在新加坡登陆1819129日,莱佛士与法夸尔登陆新加坡,当时岛上荒凉。他会见了当地实际统治者天猛公,并签订初步协定。因廖内苏丹受荷人控制无法同意,莱佛士拥立苏丹玛末的长子东姑胡仙为柔佛苏丹,与天猛公签订协定,正式于181926日获得新加坡的设站权。新加坡成为英殖民地后,其开明的自由贸易政策迅速吸引了大量商人,人口激增 。
    • 荷人向新加坡恐吓:莱佛士的成功激怒了荷兰人。荷人曾试图调集兵力攻打新加坡,但印度总督黑士丁立场强硬,拒绝放弃新加坡。英国政府也不愿放弃这个新据点 。
    • 莱佛士与法夸尔的冲突:莱佛士于1822-1823年再次来到新加坡,对法夸尔的施政(如允许奴隶入口、发放赌馆执照)不满。他亲自规划道路、建筑、码头和植物园,奠定了新加坡城市发展的基础。约翰·克老佛继任参政司,起草法典。莱佛士在离开新加坡前,为莱佛士英校奠基。莱佛士退休后,因丧妻、丧子,回国途中又遇船火,于1826年逝世,享年四十六岁 。
    • 英荷协定及其他1824年英荷协定签订,荷人将马六甲割让给英国,英国将明古连割让给荷兰。两国约定互不干涉对方势力范围。新加坡成为英国领土。苏丹胡仙和天猛公与英方签订新协定,获得年金但不得参与殖民政府事务 。
  • 第十五章 布鲁克与砂劳越
    • 汶莱王国的盛衰:汶莱王国在十六世纪苏丹姆基亚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势力扩张至婆罗洲东部和菲律宾部分地区。后因葡萄牙、西班牙的攻击,国势渐衰。十九世纪初,汶莱苏丹失去了对砂拉越和北婆罗洲的控制。砂拉越的内政混乱,当地土酋不公,海盗横行,导致反叛 。
    • 草莽期间的婆罗洲:布鲁克于1803年出生于印度,曾任印度军团官员。受莱佛士著作启发,他于1839年购置游艇勤王号抵达新加坡。应新加坡总督请求,布鲁克前往砂拉越感谢汶莱拉查哈心对遇难英船船员的帮助。哈心因无法镇压叛军,请求布鲁克协助。布鲁克于1841924日正式被任命为砂拉越的拉查(土王),其统治区域在丹戎拿督与沙东之间。布鲁克致力于改善民生、解除压迫、控制海盗、废除债奴制,为砂拉越带来了和平与秩序。他与海军长官亨利·岌巴合作打击海盗,并击败了当地的伦达普酋长。1857年,华人矿工骚动,布鲁克一度逃离,后在当地人帮助下击败叛军 。
    • 英国保护砂劳越1832-1847年,布鲁克努力说服英国政府保护砂拉越,并提议合并富含煤矿的纳闽岛。1846年汶莱苏丹将纳闽岛割让给英国。1847年,布鲁克回英国被封为爵士,任纳闽总督和驻婆罗洲总领事。1849年,布鲁克组织大规模扫荡海盗的巴登马鲁战役。尽管此次战役受到新加坡报纸的批评,但布鲁克最终在调查中被证明清白。他曾多次提议将砂拉越献给英国,但未被接受。布鲁克于1868年逝世,其侄儿查理士·约翰孙·布鲁克继位,砂拉越于1888年成为英国保护国 。
    • 砂劳越政权之移交19411月日本占领砂拉越,造成饥荒和疾病。19459月日本投降后,英国军政府管理。拉查威纳·布鲁克于1946年决定将砂拉越政权移交给英国王室,砂拉越于194671日成为英属殖民地,布鲁克王朝结束。英国势力在北婆罗洲也经历了设立贸易站、获得治理权并最终成立英属北婆罗洲公司的过程 。
  • 第十六章 初期的海峡殖民地
    • 海峡殖民地的成员1824年英荷条约后,新加坡和马六甲于1826年与槟榔屿合并为海峡殖民地。初期作为孟加拉省的属地,后于1867年脱离印度政府,成为直辖殖民地。新加坡因其战略位置和自由港政策,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英国和印度船只带来棉布、鸦片,中国船只带来丝绸、瓷器、茶叶,马来群岛船只带来香料、锡、金等。华人商人主导贸易。新加坡贸易额大幅增长,超越槟榔屿和马六甲。人口也随商业繁荣而激增,各民族和平共处 。
    • 一再易手的马六甲:华人很早就到过马六甲,以和平经商为目的。葡萄牙人攻占马六甲时曾得到华人帮助。荷兰人统治马六甲一百多年间,因垄断商业政策和重税,导致其商业衰退。后因荷兰东印度公司破产和欧洲局势变化,马六甲统治权又转入英国手中。但其繁荣已成历史 。
    • 海峡殖民地初期的几个社会问题:海峡殖民地快速发展也吸引了不良分子,特别是华人私会党(如洪门会、三合会),成为社会问题。赌博、鸦片等不良风气也盛行。早期法律机构不完善,私会党暴乱频发。后殖民地政府通过委任私会党首领为特别警察和华人事务护卫司的积极解释法律,逐步遏制了私会党活动 。
    • 海盗的猖獗及它的遏制:海盗活动在东南亚盛行,许多船只被劫掠。葡人的垄断政策进一步刺激了海盗活动。明大诺的兰那人、苏禄群岛的巴林尼尼人是著名的海盗。海峡殖民地的崛起加剧了海盗活动。1835-1855年间,海盗势力受到多次打击,包括汽船狄亚娜号击败兰那海盗、布鲁克在北婆罗洲扫荡海盗以及皇家海军的介入,最终海盗势力逐渐被摧毁 。
    • 脱离印度政府后的海峡殖民地:东印度公司的短视政策、对自由贸易和币制的干预,引起了殖民地商人的不满,要求脱离印度政府直接管理。1858年东印度公司撤销后,海峡殖民地于186741日成为直辖殖民地。初期管辖范围还包括邦咯岛(丁丁斯)、纳闽岛、圣诞岛和可可岛 。

第六编 现代的马来亚 本编涵盖了马来亚从世界大战、日据时期、战后政治发展到争取独立以及人口经济状况的现代历史 。

  • 第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马来亚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马来亚:一战期间,马来亚作为英属殖民地,主要任务是和平地生产橡胶和锡供应联军,间接促进了自身的繁荣。1915年,马来亚赠送战舰马来亚号给英国。恩登事件中,德国巡洋舰恩登号伪装英舰袭击槟榔屿。新加坡守军印度籍锡克人炮手叛变,后被镇压 。
    • 日军南侵的远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日渐增强,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中俄。1902年英日同盟。一战后,西方列强国力衰弱,日本趁机扩张。美国为维护远东利益,促成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美英日海军比例。英国在新加坡兴建军港,但为时已晚 。
    • 太平洋战争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二战在欧洲爆发后,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组成轴心国。194112月,日本乘英美无暇顾及,同时偷袭马来亚北部和珍珠港。日军在泰境登陆,迅速推进。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击退号战舰被日军轰沉,英军失去制空权和制海权。日军迅速占领马来半岛各地 。新加坡在日军围攻下,水源被切断,守军于1942215日在武吉智马投降。新加坡沦陷前,英国空军撤至锡兰,延缓了日军对科伦坡的攻击。新加坡保卫战中,华人部队星华义勇军英勇作战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方胜利:日本在1941-1942年间占据了广阔的东南亚区域,但优势短暂。1942年美军在珊瑚海和中途岛战役大胜,歼灭日本海军,阻止了对澳洲的入侵。西方战场盟军在埃及和北非的胜利,以及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挫败,扭转了东西方战局 。
    • 日治时代的马来亚:日军在东南亚统治三年零八个月。对华人、马来人存有偏见,勒索华人奉纳金。各民族经济命脉受阻,粮食和工业品匮乏。十万印度劳工被征往建造死亡铁路。日军组织新村管理各族流亡人口。经济由日本财阀控制,并发行兴南奖券等对抗通货膨胀。政治上,名义上将北马四州归还暹罗,但实际仍由日军控制。大东亚共荣圈因行政者无能和民族政策不协调而失败。抗日队伍迅速组织,包括华人抗日军和马来亚皇家马来军。盟军“136部队与马来亚抗日军联络。林谋盛烈士被俘殉难。19458月,日本投降,马来亚结束了三年八个月的噩梦 。
  • 第十九章 联合邦政治的进展
    • 英人势力介入马来亚:在英国保护之前,马来半岛大部分是原始森林,人口稀少,土酋割据,奴役债户。锡矿发现吸引华人,导致封建制度与私会党活动并存。1874年英国在霹雳实施参政制度后,各地政治渐上轨道。北方四州仍属暹罗,柔佛直至1914年才接受英国顾问 。
    • 马来联邦的形成:英国参政司雪天咸主张统一各州行政,促成了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和彭亨四州于1896年签订协定,组织马来联邦FMS)。吉隆坡成为联邦首府,设总参政司。联邦成立后,苏伊士运河开放缩短航程,促进了政治、经济和人口的显著发展。现代锡矿开采和橡胶种植普遍,铁路、公路、学校、医院等建设日益进步。1896年成立的统治者会议1909年成立的联邦议会是重要政治机构。1929年联邦议会改革,权力下放,农业、教育、医药和工务等事务归各邦州议会处理 。
    • 马来属邦的形成:马来联邦的成功促使英国将势力扩展至整个马来亚。1909年,英国以贷款为代价,从暹罗手中获得北方四州(吉打、玻璃市、吉兰丹和丁加奴)的宗主权。这些州接受英国顾问,但顾问不直接参政,形成马来属邦UFMS)。柔佛是最后一个加入马来属邦的州,其苏丹阿蒲卡尔及其子依不拉欣爵士在经济发展和与英国关系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1914年后至日军南侵前,马来亚形成了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三个政治单位 。
    • 马来亚联邦的成立:日占时期后,英国重新思考马来亚的政治体制。1946年,麦克密米爵士与各苏丹签订协定,成立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旨在统一半岛九州和两个殖民地,削弱苏丹权力,推行共同公民制度。马来人担心优越地位受损,由拿督翁领导组建巫人联合总机构(巫统)进行强烈反对。英国政府被迫放弃原计划,同意与当地领袖磋商 。
    • 马来亚联合邦的成立:面对马来人的强烈反对,英国政府在麦唐纳主持下,组织委员会讨论,最终制定了马来亚联合邦协定。这一折衷方案在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划分主权,收紧了非马来籍居民获得公民权的条件。英国保留国防外交控制权,苏丹保留特赦和司法特权。联合邦立法会议为最高立法机构。新宪法于194821日实施,这一天成为联合邦的庆祝日 。
    • 联合邦走上独立自治之途1950年开始地方议会民选。1951年实行部长制度1955年举行大选,以巫统、马华公会和印度国大党组成的联盟获得压倒性胜利,东姑鸭都拉曼任首席部长。马华公会成立于1949年,旨在团结反共华人,建立马来亚国。1955年英国殖民大臣与联盟政府商讨自治独立。1956年,代表团赴伦敦谈判,将独立计划提前至1957831日。雷德勋爵率领宪制调查团来马起草宪法。1957831日,马来亚在吉隆坡举行独立典礼,英国国旗降下,马来亚国旗升起,标志着英国统治结束。东姑鸭都拉曼被推选为第一任国家元首 。
  • 第二十章 马来亚的人口和经济
    • 马来亚人口的增加:十五世纪前人口稀少,马六甲建国和海峡殖民地开辟后移民增加,人口迅速增长。1870年各邦总人口约三十万。华人大量移入霹雳、雪兰莪和森美兰开矿经商。十九世纪末橡胶种植成功后,华人、印度人移殖增加。1921年马来人占总人口不到一半。印度人东来对半岛文化有深远影响,20世纪咖啡和橡胶种植时期大量移入。华人人口比例也因单身男子多和日侵阻碍回乡而增加。马来亚三大民族为华、马、印 。
    • 史前的马来半岛经济状况之回顾:十三世纪前经济以捕鱼、锡矿、金沙、树脂、乌木为主,后引进种谷。马六甲因香料贸易兴盛。葡荷统治时期,内陆仍是原始森林。槟榔屿和新加坡开辟后,沿海地区种植香料、米稻,十九世纪后锡矿大规模开采,橡胶树引进并推广种植。马六甲的拿律、雪兰莪的芦骨等成为锡矿开发地。英人统治带来了经济飞速进步,但经济基础仍依赖橡胶、锡和转口贸易。日占时期经济遭受破坏,战后在英国扶植下迅速恢复,1950年恢复战前水平 。
    • 矿业:马来亚锡矿资源丰富,主要由石灰岩矿地和冲积层形成。九世纪阿拉伯作家已提及锡产。早期由马来人、土著奥朗阿斯利开采。十九世纪初,苏丹招引华人开矿,隆查法在拿律发现锡矿致富,吸引大量华人矿工。华人帮派冲突导致英人介入。十九世纪末是锡业的黄金时代1912年引入铁船挖锡技术。此外,马来亚还有铁矿(主要运往日本)、金矿和煤矿(因火车改用油渣燃料而衰落) 。
    • 橡树胶等:橡胶是马来亚经济的主要命脉,种植面积广阔,出口额和就业人数占总数的大部分。橡胶树起源于亚马逊森林,18世纪科学发现其胶汁用途,19世纪化学家发明硫化橡胶。19世纪中叶英国人将巴西橡胶树种子引入马来亚,后经新加坡植物园主任黎德里氏推广,华人企业家大量种植。汽车工业发展促进了橡胶业繁荣。二战期间人造胶兴起,战后橡胶园恢复。马来亚成为世界最大橡胶产区,设有橡胶研究院 。
    • 其他资源的开发:椰子树在马六甲半岛广泛种植,既是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椰油大量出口。林业出产耐性硬木、中性硬木和轻性硬木,用于本地建筑和出口,但面临竞争。制造业主要是加工本地原料出口,如炼锡业,以及橡胶、汽水、水泥、肥皂、黄梨等新兴工业。独立后政府鼓励外国投资,发展本地工业区。稻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吉打、吉兰丹和霹雳高渊区,战后华人也开始参与种植 。
    • 马来亚的交通发展:马来亚的运输和交通制度发展良好。战后扩建机场,改善公路,提高铁路效率,引入中央交通控制系统。巴生港口计划扩建,增设泊船码头,旨在成为优越的海外连接站 。

总而言之,《马来亚历史》是一本内容全面、叙述清晰的教材,它系统地梳理了马来亚从史前时代到1957年独立建国的人口、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脉络。书中不仅介绍了马来亚自身的发展,更强调了与周边文明(中国、印度、暹罗、印度尼西亚)的互动及其深远影响,以及西方殖民势力(葡萄牙、荷兰、英国)的介入和争夺。通过详细的人物事迹、王朝兴衰、社会问题和经济转型,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理解马来亚历史的框架,特别是填补了华文史料的空白,对于培养国民对本邦的认同感和忠诚意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