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心与良心:郭鹤尧传~三、宽柔以教


《公心与良心:郭鹤尧传》

三、宽柔以教

    郭氏是一个很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郭鹤尧六岁时就进入宽柔学校就读。父亲在20年代是宽柔的董事,或许因为这个关系,他比一般孩童较早入学。

    我是1923年报名入读宽柔。我记得1926年那时的校长是何伯良,广东人,用广东话教‘人之初,性本善’……学校在直律街,上课时间从早上8点到12点。中午12点便放学生回家吃饭。学校根本没有食堂,有些人的父母也会带饭来学校给孩子。那么,1点半再继续上课,一直到4点半。全日制的,学费一个月5毛钱。当时全校约有一百多名学生,我是全校的小弟弟。”

    郭鹤尧的父亲当时在宽柔里是担任财政。“那时候的宽柔很奥妙,重要的职位都由潮州人包办。财政却是要轮流的,一两年换一次,由各帮派人轮流当。轮到福建帮,就是我爸爸郭钦端包办。当年不敷的钱都得由财政支付,一年两年要倒贴两三千块。”

    当年办学,实在不容易。现任宽柔中学副董事长陈燕鸣说,从前选财政,都是找比较有钱的人。因为那时候的财政,常得自己先垫出钱,至于最后能收回多少便是多少,所以那时很少人愿意担任财政。

    从前办学不能收太高的学费,那个年代,如果学费是5毛钱,一般家庭已经无法负担。然而,宽柔学校的老师待遇不错。根据陈燕鸣收藏其父亲陈迪松的一份文件,当时宽柔教师月薪有30元,而每班的学生人数则不到30人。因此,学校的财政便面对不敷,这些钱就得由董事承担。

    宽柔创设于1913年,陈迪松是宽柔第一届的毕业生。1917年,林木卿校长率领了这批毕业生,即陈迪松和黄树芬(后来的中华公会会长)等十七、八人前往南京暨南学堂升学。后来林木卿留任该校当监学,乃令其弟代理宽柔。陈迪松回来后,曾在宽柔教过书。郭老告诉燕鸣,其父曾教过他数学。

    至于陈燕鸣的叔公陈迎祥,他则是宽柔的创办人之一。

    提及宽柔的创办,是饶富意义的。

    在这个“小汕头”,最先起来办教育的并不是潮州人。宽柔之前身是育才学堂,它是由广肇府人创办的,成立于1911年,附设在广肇会馆内,前后维持了四年。

    后来广肇府人黄羲初倡议,联合同乡骆雨生,以及两位潮州籍人士陈迎祥和郑亚吉为发起人,将育才学堂改为华侨公立学校,不分籍贯帮派,开放给各籍贯子弟就读,春风化雨,培养后进。

    校址最初是在直律街与罗米街交界,今华美餐室对面的一块空地上。后来学校才搬到直律街柔佛古庙旁(陈旭年的故居)

    众多华教人士之中,黄羲初是郭老最为敬佩的人物。提到黄羲初,郭老对他的印象是:“他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

    黄羲初是广东台山人,1885年生。郭老说:“当年,黄羲初在所有董事当中,可以说是最有学问的一位。早在黄羲初八、九岁的时候,他父亲便将他送往中国念书、成婚,直到二十多岁以后才回来马来亚。”创办宽柔时,黄羲初刚从中国回来,当时他还很年轻。

    他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在孙中山再度前来南洋宣传革命时,加入同盟会,甚至剪断辫子,以示对革命事业的义无反顾。

    不论战前还是战后,终其一生,黄羲初都无怨无悔,鞠躬尽瘁,爱我宽柔,造福人群。郭老认为:饮水思源,如果没有黄羲初等人的高瞻远瞩,或许,就没有宽柔的存在。

    黄羲初的“公心”,对郭鹤尧影响至深。

    2002年,郭老捐出他一生储蓄的100万零吉给宽柔基金,不放自己的名字,而将这100万以黄羲初的名义,成立一项教育基金,由宽柔基金托管。其用意可能也是基于对黄羲初这位长辈的敬佩与仰慕。

    郭老虽是宽柔最老的校友,然而他在宽柔也只念了两年书,就在父亲的安排下,转入新加坡英华学校。英华是间英校,由于郭老不想失根,头两年,早上在英华上课,下午赶回宽柔附读。每天上下午两边跑。后来因为觉得太吃力,就放弃了。

    郭老虽然只在宽柔读了短短不及四年,但,他与这间学校却早巳结下了不解之缘,情系宽柔。


 1938年的宽柔学校(直律街旧址)

陈迎祥

黄羲初

1950年的宽柔(新甘光山岗上)



资料来源:《公心与良心:郭鹤尧传》,页23~页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