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届大会主席演词 沈慕羽

《教总33年》

25届大会主席演词

沈慕羽

1976.4.7 教总大厦槟华厅

 

 

    诸位同道,这两年来华文教育的路程上,似乎平静。其实,内在的危机,仍然潜伏着,并没有消除。教总时时刻刻莫不关注局面的发展。前年及去年初,我们的工作重点在于与董总起草教育检讨备忘录,及筹办全国独立中学的统一考试。这两项艰巨工作,终于顺利完成了,为华教历史上写上新的一页。

 

    我们所呈的教育备忘录是-部完整的华教的文献。搜集全国所有华团的意见,参酌各国的教育情况,经过了几个月的缜密研讨,根据母语教育平等,又不违背国语为必修科的大原则而起的。它符合联合国人权宪章,也适应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实际需要。我们不舍逐本末,不反宾为主,将来谁是谁非历史自有定谕。

 

《统考如期完成》

 

    为了发展华文中学使其成为维护华教有力堡垒,委员会首先厘定统一课程,周详筹划,聘请专家出题,一切按照原定计划进行,终于在去年十二月十一至十七日,-连数天在全国——包括东马举行。考生高中两千名,初中四千余人,秩序井然,气氛宁静。现在试卷巳由专学学人批改完毕,成绩已知。但不揭晓报端,避免无谓麻烦。精致古雅的证书聘请书法家缮写,不日就可先后发出。这次考试的成功,乃董教总得到全国华人支持的一个有力明证,也是董教总及全体爱护华教人士的成功。与那纸上谈兵,不见实际行动的不可同日而语。这证书是升学的有力证件,是求职的凭证。我们希望这项统考能赓续不断举行,同时希望华人机构及商行能加以重视作为录用的参考。相信其价值不在政府文凭之下,因为在语文方面,我们除考华文外,还兼考英文国语,与政府文凭只侧重国语及英语有所不同。

 

《演讲大会成功》

 

    上个月我们协助董总举办了杨振宁博士演讲大会,远近闻风来听讲,不下四、五千人,为首都空前盛况。听众中包括不少博士,教授,讲师,律师,医生,工程师及新闻从业员等专业人士。杨博士的演讲深入浅出,发人深省。杨博土是一个华文教育为背景的学者,以东方的哲理为本,再吸取西方的科学技术。他兼备东西方的优点,所以他的成就,不同凡响。这次的演讲,启示我们华人不要自卑,应该自重自尊,我们的资质不在他人之下。我们的民族与文化的优秀,已受到全世界重视,更证明了受华文教育的成就,可与他人并驾齐驱。杨博士告诉我们在美国的华裔学者,不下两万人,分布在大学,工厂,甚至太空署及核子研究中心。不说别的,光是星马华文教育背景的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学有专长的,最少也有数百人。今后崇洋媚外的观念,应彻底改正。子女先受母语教育的理论,是颠扑不破的。

 

《教育机会不等》

 

    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教育,从量的方面看,小学,中学及高等学府,喾宇林立,不能否认有显著的进步。

 

    虽然,物质环境比以前好的多。高等学府已进入冷气设备,可说现代享受,样样俱全,可是学术水准,学习风气及学生纪律,适得其反。这种不可抹杀的事实昭示我们现行的马来西亚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是有许多缺陷和破绽,应该提出检讨和矫正。

 

    去年前任总理敦拉萨访问澳洲,新西兰,受到该国政府的盛大欢迎,却受到马来西亚学生喝倒采。

 

    学生的忤逆行动,我看并非政治因素,而是由于教育机会不均等所激起的。这些在异乡的子女,为了个人前途而不得不离乡背井,耗费大量金钱到外国深造。

 

《共存共荣之道》

 

    大马是多元血统组成的国家,则各血统种族的文化,毫无异议就是本邦的文化,各血统种族的语文就是本邦的语文,共存共荣,乃天公地道的。我从杨振宁博士的演讲和黄润岳从加拿大寄的通讯报导,以及我本身廿年前游历欧美各国的实际体验,各国对于华文,西班牙和其他各种族语文不但没有歧视,而且受到保护,鼓励和自由发展。各先进国家根本没有语文问题的争执的存在。我国的教育政策,如能采取开明的措施,吸取各种族的优秀文化,蔚为己用,让各源流教育自由发展,而以国语为各源流学校之必修科,我相信教育的毛病就会好了一大半,本邦的学术水准,定能迎头赶上列强。

 

    目前政府当局要扶助马来人谁也不反对,但扶助的方法颇有商榷的必要。马哈迪医生说:『华籍大学生有四十九巴仙,马来籍只有三十九巴仙,政府要想办法把他们拉平。』政府要想办法把他们拉平,我们不反对。但我们发觉政府拉平的方式,实有改正之必要。

 

    马哈迪医生揭露许多不够资格的马来学生被录取入学,予以加倍时间的训练,结果整百人中,只有一人及格或全部不及格。玛拉每天要花去十万元的维持费,然仅能造就一个人材,其代价可说无穷高。为了国家前途,政府应幡然易辙打破种族观念,厉行人才主义。

 

    治病必先探寻病源,治标不如治本,如能本标兼治更好,马哈迪医生出生贫寒,由于自信,坚决,自律,勤奋向学,成为一个伟大政治家,令人钦佩。他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希望他能以医治病人之理来治好国家教育的毛病。希望他能摒弃本身是马来人的主观,而以马来西亚人的客观态度,『望闻问切』,同时接受群医的客观意见,对症下药,彻底根治马来西亚的教育病。

 

    马哈迪医生以明了马来人的困境而闻名,放能达致今日崇高的地位。但身为副总理的,不但要照顾马来人,还得对华人,印度人及其他民族,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