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总33年》
第24届大会主席演词
沈慕羽
1975.4.18教总大厦槟华厅
近几个月来,华教的问题,表面上似乎风乎浪静,其实,骨子里却在酝酿着重大的转变。旧的枝节问题,如临教的训练,董事会章程的拟定,几经交涉,总是拖泥带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枝节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乃种因于基本原则的偏颇。许多人只看到眼前小部份的利益,而忽略了未来整体的华教的存亡,着实令人忧虑。
《两个备忘录的差异》
教育部长马哈迪医生,曾透露共收到各界的教育备忘录不下三百份。部长说:『检讨的主要目的是在矫正制度实行的错误。原定的政策是不改变的,而且还要加强执行。』这段话点出了检讨的最主要目标,也表白了政府的态度,使我们预感华教前景无可乐观。过去,政府制定一元化的教育政策,如强制彻底的施行,将造成怎样的反应?对国家长远的日子,有什么好处?执政者可曾顾虑否?一个明智的政府应心平气和,撇开成见,权衡得失,以整个国家的利益为利益,制定一个像拉萨所说的为全民所能接受的教育政策,而非一个种族所欢迎的教育政策。
在这次的备忘录中,最受华人关注的,莫如三千四百个华人社团所签盖的备忘录。另一部是马华公会所呈送的备忘录。华团争取的基本原则,乃要求政府施行母语教育,各源流教育平等,使各族文化共存共荣,符合本邦多元种族构成的形象,达致国家的真正团结,而长治长安。
马华公会备忘录发表时,曾招待记者,作扼要大纲的介绍,没提到母语教育平等,也没提到母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建议。其他各项,大体上看来,都还不错,而且与华团的要求颇为接近。当该新闻发表的第一天,全文尚未刊登之时,记者问我有伺批评否?我曾说马华此次的表现,比以前默不作声的态度好得多。我曾遗憾马华的备忘录没做原则性的争取,为美中不足。后来第二章发表了,发现第四十九条条文『基于这些国家目标,很明显地马来西亚语文需要为『主要』的教学媒介语……』,第五十条『作为达致国家团结的语文,马来西亚语文,被广泛使用在与马来西亚社会有关的科目中,是正确与恰当的。……』,『……认为需要以马来西亚语为所有与大马社会有关的科目的主要教学媒介,以教导小学至中学,大学及研究院』,虽然文中也说马来西亚语是『主要』教学媒介语而非『唯一』教学媒介语。这几节文字只占整部备忘录的一小部份,很少人注意到他的内容和它的利害关系。令人惋惜的是这区区数百字,使洋洋七万余言的全部备忘录变了色,根本起了动摇。试问,既然以马来西亚语文为大马社会各科目主要教学媒介,剩下的还有那几科可以用母语教学的呢?这样看来,马华所建议的『各科考题应以教学媒介语为准绳,中文科目应成为学校主要科之一』,无形中意味着华校只剩华文一科了,华小岂不步英校后尘,变了质——成为国民小学了,这种建议正与政府的一元化政策相吻合,『马华还能与华小共存亡吗』?
这几节的建议,与华团的母语教育原则大相径庭,实值得商榷,而有纠正的必要。语云:『一发动全身』,又说『一着之差,全盘尽墨』。尽管马华备忘录,九十巴仙的数据,说来头头是道,娓娓动听,都没办法遮掩模梭两可的态度和游移不定的立场。
《正本清源才是办法》
医生治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寻找病源,然后对症下药。一剂不愈,两剂可愈,治本才是除病办法,若能标本兼治亦未尝不可。但如治标不治本,则病永无祛除之日,病情且将日益复杂,成为并发症,则病入膏盲,虽欲治本,亦恐噬脐莫及矣。
华人有:『正本清源』之说,『本固然后枝荣』。没有源浊而水能清者,更没有本不固,而枝叶能扶疏者,舍本而逐末,未见其可。有人解释说马华的备忘录,是要把华校纳入政府的教育主流,但我犹不明所指的教育主流,是那一种主流,是母语教育主流,还是遵循一元化的教育主流。犹忆一九六二年马华公会也曾极力劝导华文中学改制,以纳入政府教育主流,结果华文中学变成英文中学,再变而成今日的国民中学。我呼吁全体华人支持华团的教育备忘录。同时,恳切要求马华当局采取母语教育的坚定立场,和华团统一步骤,站在一杀阵在线,共生死,同进退,给我们的华教永奠在适当和合理的地位。
《马华代表应忍辱负重》
华团顾名思义,乃代表东西马上中下各阶层全体华人注册社团,具有充份之代表性,马华为目前华人之最大执政党,乃无可否认者,在内阁中,属于代表华族之政党,其所负责任是如何艰巨。去年大选期间,马华誓言与华教共存亡,有记者问代会长李三春先生能为华教争取什么,李氏答称这要看支持马华的力量多少而定。大选之结果,国阵大胜,马华在二十余席中获得十八席,可说空前胜利。这已表明选民对马华争取华教寄予信心,者番乃实践诺言之千载良机,决不可临阵退缩。马华态度堪强,华人必无条件倾力做后盾,不顾一切。李三春先生是我当年的老战友,曾永森先生是我所敬佩的青年政治家,他们任劳任怨,功在国家,自不在话下。今当部长级检讨委员会七人中之二人,其身份无异为四百万华人的代议士,使命之重大史无出其右,望能具谏士风仪,不避艰险,不畏强权,置个人利益于度外,据理陈词,不屈不挠力争到底,做个顶天立地堂堂皇皇的马来西亚华人,为华教开辟一条生路。
教师是读书人,被誉为知识分子,更被尊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何等荣耀!吾人读圣贤书,所以知礼义重气节。义之所在,虽不敢说赴汤蹈火,或舍身成仁,但最低限度,也应该执正不阿,才不失文人气质。孙中山先生当年领导革命,牺牲的烈士,多是壮志悲歌的读书人。马来西亚独立运动之始,巫校教师作巫统的先驱,奔走呼号。现任代总理因仄加花和不少部长或州务大臣,当年和我们是执教鞭的同道,如今已是显赫人物了。教师在人群社会中是先知先觉者,应该为民前锋,领导后知后觉。以前华校教师,不喜欢参加政治,认为政治是肮脏的东西,参加政治,不过为政客的帮凶。阿兹士制度实行后,参加马华的教师越来越多。有人说,为了升级,为了封赐和为了争取薪水而参加马华。如果确有其事,未免侮辱教师的尊严和人格。记得抗战时的华校教师,爱国情绪,如何激昂。独立前后,争取华文地位,义愤填胸,争先恐后,充份表现华校教师爱护华教的至诚,令人心折。可恨时势转移,不少人见异思迁。有人讥刺:『今日的教师,只争金钱,不顾华教。』如不幸而言中,这可说利令智昏,正义沦亡。但愿所指乃极少部份之教师,绝大多数教师乃深明大义者,岂可一概而论。我当年为维护华人利益,为争取华教合理地位,而参加马华,后来也维护华人利益和争取华教地位被开除。我愿参加马华的华校教师,站稳立场,明辨是非,不为利诱,不畏强权。本此宗旨,以大义影响马华领导层,一如巫统教师能左右巫统领袖的意向,使巫人地位日益崇高,权利无限发展,这才是教师参加政治的正确目标。因此我说:『教师应役马华,而非马华所役。』
《公务员评议》
几年来,我不时听一般人的议论说:『阿兹士制度实施后,它救了教师,许多教师获得良好的待遇,(其实中央局和B1,B2教师的待遇,仍未调整),又成为公务员,可惜阿兹士制度使一般现实的教师认为争取待遇第一,教学第二,它使一些无知和短见的教师,以为身为公务员,有了铁饭碗,什么都不怕,只怕政府。按月享受优厚的薪俸,却没尽心尽力地做好份内的工作。』身为教总主席的我,听了这些刺耳的话,感到异常难堪,也异常狼狈。
不可否认公务员职位是安定的,不致如从前的五日京兆。但是公务员的责任却非常繁重。身为公务员应该战战兢兢,克尽其职,才不愧为一个良好的公务员,否则也会受撤职查办的可能。许多教师对于公务员的意义有所误解,实有阐述的必要,以免身为公务员而为公务员之名所误。什么叫做公务员?公务员是受国家俸禄,为人民服务的人员。政府机关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应该为人民尽力的服务,奉公守法。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纳了税,供养他们来为人民做事,如果做得不好,应该受人民指责。人民可以控告他们,要求罢黜他们。公务员如果不好,人民-定不会再投他们的票。
《教师是学生之褓姆》
教师是教育服务人员,如今是接受国家的俸禄,指定为教育而服务,是教育人民子女的公仆,是学生的褓姆,是国家未来主人翁的铸适者。人类的将来,靠着教师来塑造。教师要向国家负责,向家长负责,向学生负责,责任的重大,比一般公务员多过几倍。教师受了家长纳税的供养,家长把心爱的子女交在教师收中,希望教师能够把他们的子女教育成器。书教得好,是教师份内的事,值得欣慰,书教得不好,则有亏职责,良心受责备,难免受到不敬的批评和不满。有些教师以为身为公务员,只受政府管制,董事部和家长没权干涉,这话太天真,其实政府是受人民的付托来管理学校,董事和家长是学校的支持者和维护者,他们怎能与学校没有关系呢?
《重振华校教师清誉》
少数教师说,我们已成公务员,只可争取薪金,不可干预华文教育问题。有的说,我们只服从政府,不可反对政府,这实在幼稚可笑。读书人是明理的,且富有气质。公务员也是人民-份子,公务员拥有民权可以行使,公务员应该把本身的经验和意见提供给政府作为改善的参考。职工会除了为争取薪金外,应进-步为教师改进教学并争取母语教育的存在,这才有意义。教师们应该做华教的公仆,为华教而生,也应该为华教而牺牲。我们要保存安定的职位,华教完,我们也跟着完蛋。身为华教的工作者,不能再抱明哲保身的态度,必须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华校的程度,每况愈下,现在不如战后,战后不如战前,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客观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人为的影响更大。有些学校办得好,水准就高,办不好的,水准就低。好坏的关键,操诸我们手中,我谨以至诚,呼吁华校的教师们,以教不厌,诲不倦的精神,恢复战前那种急公好义,为华教尽瘁的精神,重振华校的声威,华教兴中华文化也兴,中华民族的灵魂才能永远存在。
检阅过去,俯察现在,瞻望将来,感慨万千,因作上面的呼吁,愿共勉之!
教总第24届大会全体照。
前排左起第10、11、12、13、14人分别为陆庭谕、沈慕羽、沙渊如、陈仁哖、丁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