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届大会主席演词 沈慕羽

《教总33年》

23届大会主席演词

沈慕羽

1974.4.9教总大厦槟华厅

 

    每逢教总召开大会,我总得讲话,把已做的事,发生的事及将做的事,作个检讨,以资改进和策励。

 

《解除华校、华教桎梏》

 

    近来华人社会最关注的问题,除物价高涨外,莫如华小不可变质了。的确,华小一变质就会步英校的后尘,而不存在了。英校的变质首以国语为图工、音体的教学媒介,渐及公民、科学、史理等科,最后只英语一科是用英语为教学媒介。学校的图表、文告、标志全改为国文。这种蚕食的手法,一如日本人的经济侵略,人民渐被消蚀至无?类,而不觉察。

 

    政府制定的法令,是经过执政党提交国会通过,最高元首批准后才颁布的,执行的权力,全操诸在执政党手中,可即刻实施,也可伺机实行。除非撤销它,否则它的效力是永远存在的。达立报告书一二八及一三三条『将来所有学校将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一九六一年教育法令廿一条()项『教育部长于适当时,得将国民型小学改为国民学校』,这显然是针对非巫校而言。前段法令由于一九六六年我们强烈反对而暂冷藏,可是近来统一国语试题、统一国语课程标准、尽量使用临时教师、派遣不懂华文的书记、一九七零年一度要废除华小五年级华文科考试,及数月前首相、副首相、教育部长一再表露一九七五年起所有国民型学校将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又师训处某官员曾对临教代表透露,以后本邦无需用到许多华文教师等迹象看来,我们知道法令已从雪柜里搬出来了,司马昭之心如何,路人皆知道了。

 

《仍不放心》

 

    有些人骂我们只会喊,只会叫,(现在也跟我们喊起来了)。假如我们不及时喊救命,奋起挣扎,我相信政府一定认为华人对华小变质没反对,一切可以 将计就计实行了。我虽非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料事如神,但从客观事实观察,洞烛真相,于是喊出『华小绝对不可变质』的口号,今已得到各政党、各阶层、各社团的响应与支持,纷纷函电教育部长表示民意。本邦是民主政制的国家,政府不能违反四十几万华小家长的意愿,更不能与四百万华人作对。据我们最 近多次与教育部长官接触,他们表示政府自一九七五年起用国语为所有国民型学校主要教学媒介语之声明乃针对英文国民型小学而言,华小不包括在内。我以为既然如此,为何政府当时不特别声明华校不包括在内,而劳我们焦心呢?还有,迄今为止,我们还没见过或接到政府保证此项措施,华校除外之正式文告或函件,所以我们仍不能高枕无忧。政府长官的说话,能伸能缩,政治手腕的灵活,的确有-套。语云:解铃还须系铃人,斩草必须除根,我以为要确保华小不变质,除非撤销达立一二八及一三三条及一九六一年教育法令廿一条()项,否则华小仍在吊头台边,随时有了结的威胁。

 

    我们必须提高警觉,站稳立场,明辨是非,各尽言责,该喊就喊,该讲就讲,不做哑吧,不受利用,不要投机,不要做应声虫,我们绝不能再蹈十多年前华文中学改制的覆辙。

 

\确保独中》

 

    华文小学与独中是相依为命的,没有独中,母语教育不能赓续,没有华小,则独中如没根的树木,如没基础的高楼,随时有倒塌之虞。所以我们不但要确保华小,同时也要确保独中。在教育报告书里,独中是合法的,它补救政府中学不能收容的超龄生和考试落第生,它没条件的替国家造就人材,使青年有正当的出路。近年来独立中学的学生逐年增加,情况好转,一般家长都认为独中的教育制度——智德并重,兼修三种语文,比较政府学校的制度,尤能适应本邦环境。独中向以效忠马来西亚为教育对象,如此良好制度,政府应该立法确保它的存在和自由发展。据悉,最近霹雳州独中被政府限定班数,如要增班,须得教育局批准,政府对独中没尽任何义务,却要享干涉的权利,以怨报德,于情于理,都讲不通的。还有巴生中华中学接到雪州教育局吊销注册,马上关闭的命令。局长亲偕华校督学到学校对学生作反宣传,劝学生转校。在这独中运动蓬勃的当儿,他们竟要从事破坏,用意何在?巴生华人闻讯,并没被吓倒,反而义愤填胸,誓与中华独中共存亡。华人官员竟数典忘祖,没改变殖民地时代的官僚作风令人发指。政府对这些不忠于人民的公仆,应该撤职查办,以儆效尤,同时应保证此种事件不再发生。政府官员只能站在指导地位,亮着灯儿,告诉人民怎样走,而不是故意挑剔或迫害人民。

 

《再提创设华文高等学府》

 

    一九六九年大选前夕,独立大学有限公司注册历经困难,终于批准,不幸五-三事件发生,在不利的客观环境下,我们暂忍在肚子里,一忍数年,时常服吃十三太保,以安胎儿,选择吉日降生。我们环顾目前情势,实有重提创设华文高等学府之必要:

 

    ()目前本邦有马来亚大学,理科大学,国民大学,农科大学,工艺学院及回教学院等高等学府,除了马大还有几拾巴仙的华籍学生外,其他学府几乎祇有一个种族的学生,不能反映多元文化及多元种族色彩,反而表现浓厚沙文主义的气氛。

 

    ()为贯澈及发扬宪法一五二条广义的精神,政府对于华文的充份学习,使用和研究应为人民主办『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由小学、中学至大学,以满足四十巴仙人口的需求和愿望。

 

    ()南大从今年起不再在大马招生,断绝了华校高中生到邻近国家深造之路。

 

    ()马来西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建交,将来政府是否继续准许大马学生到台湾或到中国大陆升学?如不准的话,这些华校高中生又将何去何从?语云:『求人不如求己』,依靠别人终非长久之计,时势及环境是会变迁的,自力更生才是根本办法。照顾本邦公民子女的利益,是政府的责任。基于上述理由,政府不能对本邦公民子女升学的难题,坐视而不救,所以政府应本着民族教育平等的原则,摒弃种族观念,为大马华校生的深造,辟一坦途,仿照香港政府创办中文大学为例,在本邦创办华文高等学府。香港殖民地政府尚能如此,大马是民主政府为何不能?如政府不能创办,则应准许及鼓励华人创立以前所拟议的独立大学,给他们种种的方便,不要制造麻烦,或另立某种机构来抗衡,更不宜以种族主义为借口而阻挠,因为政府准许非本邦种族语文的外国学院在本邦设立,难道偏崇西洋文化,抑视东方文化?

 

《受训媒介问题》

 

    在最近两个月中,我曾为华教问题与教育部多次接触,教育部答应增开临时教师训练班及日间师训班,也答应增加受训教师的华文科节数,但却不能答应以华语、华文为华校教师的训练媒介。我虽未唇焦舌烂,然在折冲之间,已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地步。可是,政府的铁石心肠,仍不软化。他们说用国语训练是法令所规定,而且用国语训练华校教师,对教师将来的升级比较有利,我深不以为然。我所提出的理由是:

 

    ()我们华校目前所缺乏的是能教华文的教师,而不是国语教师。国语教师在华校有僧多的现象。

 

    ()目前的训练班,除华文一科是用华语教学外,其他各科——占大部份时间都用国语教授,这岂非训练国语科教师吗?查所有被录取受训的学员,已拥有MCE国语优等之成绩,其国语程度本不成问题,实无再提高之必要,但他们的华文水准却距理想还相差一段距离。以那么有限的时间教导华文,怎能丰富他们的华文修养。毕业后怎能胜任华校的华文课?有好师傅,才有好徒弟。没有好的华文教师,怎能提高学生的华文水准。难怪去年五年检考的统计,华文科四十巴仙不及格。长此下去,这将使华校无形中变质,而不像是一间华校了。

 

    根据教育家的研究,直接的教学法是最有效的。我们从来没听过用华语来训练英文教师,或用华语来训练国语教师。殖民地时代,政府所开设的华校假期训练班,高师班及其他特种的训练班,没有一样不是用华语、华文做训练及考试媒介的。独立后初期,联盟政府所办的日间师训班、蕉赖教育专科班、华校校长训练班也都全科用华语、华文为训练及考试媒介。最近几年来当局不考虑所获效率,突然改变这种合理的训练媒介,试问用国语训练华文教师是否合于逻辑,岂用国语训练的效率会比华语训练来得高吗?这种不对劲的训练方法将成为国际教育上的奇谈。难怪大家怀疑用国语训练华校教师是当局对华校变质的-种准备。

 

    ()政府常常坚持用国语是法令为理由,这是不明智和固执的。殖民地时代,英文是官方语文,他们并没有用英文来训练华文教师,他们为达到政通人和的目的,使人民了解和方便,从不坚持只用英文为传达媒介,所以能得民心。

 

    ()根据一九六七年国语法案,也明文写着政府在需要时可将官方语文译为其他语文,所以新闻部的宣传品,公积金局的文告,国家英雄基金的招贴,都破例用华文。法庭审案的传话,也用各种语言,并不限定只用国语。由此可知国语法案之精神,乃因时制宜,并非-成不变的。如食古不化,无异作茧自缚,事倍功半。

 

    ()政府既承认本邦是多元种族的国家,准许多元语文的学习、研究和使用,为什么却拘泥于非国语不可应用的狭窄作风,给非巫籍教师的心理打击,创巨痛深。

 

《国语统一考题及课程》

 

    俗语说,吃多少饭,才能扛多少米。吃饭多,当然扛米也多,吃饭少,扛米也少。决不会吃饭少,扛米加倍。以这句俗语来形容目前的统一国语考题及课程,最为恰当。以前政府把国语分为国语一及国语二,以适应巫人及非巫人。但现在统一了程度及课程,学习时间仍旧——英巫校每周三百五十分,华校每周一百二十分钟至一百八十分钟。学习的时间相差一倍,却要教同样的分量和东西,考一样的题目。国语又非华人的母语,怎能望巫英校之项背呢?难怪去年五年级检考,华校学生国语不及格的高达八十巴仙。

 

    华校要学习三种语文,如要增加国语时间,时间表排不下,如果废除他科或减少华文科时间,则无异削足适履。从教育原理来衡量,政府应恢复旧制——国语一及二——或者考试让步计算法及减少非巫校之国语课程分量。日前副教育总监慕勒氏对华校之特殊情况,表示同情,曾面允考虑重新厘订非巫校之国语课程标准。

 

《电视节目》

 

    教育部为实施电视教育,发给所有学校电视机,以辅助教学,增加学生之知识及调剂学生情诸,可说法善意美。不过,使人感到遗憾的是,只有国语及英语节目,华语节目缺如。教育如欲达到如期的目的,则必须使对象了解,使用母语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广播电台已有用华语广播的学校节目,电视台岂能让它专美。政府如要避免歧视华校之嫌,今后一切措施,应一视同仁,不可厚此薄彼。

 

《薪金问题》

 

    B级教师薪津问题,拖延数年,屡传已达到决定阶段,却只闻雷声响,末见甘霖下。在物价腾贵的当儿,该级教师刘这项调整,犹如大旱之望云霓,何等焦急,为使彼等情绪安宁,专心教学,政府应尽早公布。

 

    目前政府颁布校长薪金制,待遇提高了不少,我虽已退休,无权享受,也为大家庆幸祝贺。嗣后听了不少控诉,才知政府既乐意为善,却不够慷慨和爽朗。

 

    ()该项薪津只限净薪制校长及A级高级助理,把行将退休的老伙计——中央局校长,摒除在外。这些老伙计,为数不多,尽瘁教育数十寒暑,今余年无几,竟连小惠也无,如何安慰老怀。

 

    ()A级高级助理有职薪,其他BC型高级助理竟未列入。同是高级助理,同工却不同酬,有的受青睐,有的受奚落,岂可谓乎?

 

    ()最令人难堪的便是将受惠的有关校长及高级助理,当作如应征校长,须先经过考试之关头,方得享受。当局说这是升级考试。其实所有校长,都在原校服务,历有年所,驾轻就熟,这项考试规定,简直是对原任校长失去信心,对校长的自尊心是一个很重的打击。

 

    基于上述的理由,我以教总主席及今日大会名义请求政府给予中央局校长及BC级高级助理无条件地一同享受薪金制,不应于以无谓的刁难。

 

《书记校役及建校》

 

    聘请书记校役及增建教室是属于学校行政问题。三月廿六日我们在教育部与教育副总监慕勒氏及有关官员谈商了整个上午。关于华校书记事,服务组答应选派懂华文者到华校服务,不过,必须拥有MCE巫文优等资格,至于如何罗致延揽则由该组设法。谈到若干华校缺少校役、园丁事,教育部官员深感诧异,因该项征聘权力属于州教育局。州教育局可以随时通过州劳工司职业介绍所聘用之,毫无困难。至于增建教室事,慕勒氏请教总将所调查学校名单逐州详列,以便在各州教局长联席会议时,转交各州教局长从速解决。惟此事有关财政预算,最快也得明年方能处理。

 

《舍本逐末》

 

    华教问题,错报盘节,二十年来教总之斗争,未尝稍懈。据所得经验,政策问题较行政问题雄以处理。即使芝麻的行政问题,也要费煞伯折与唇舌,才能局部解决。俗语说飞天难,我觉得修改政策更难于上青天。又一句说『正本清源』,这才是解决基本问题的办法。我们二十年所争的都是治标的枝节问题,由于未能正本——斩草不除根,一枝除掉,一枝又生,斩斩生生,如此循环,虽穷我生,也不能了结,只怕下一代,更无能为力了,那时华教就完蛋了。我们曾于-九六五年及-九六六年轰轰烈烈展开基本问题的争取,虽然全体华人及政党的基层竭力支持,不幸被执政的领导层所破坏,而致功亏一篑,令人痛心疾首。

 

    今临大选前夕,名政党纷纷标榜维护华教,与华教共存亡。过去的经验,竞选过后,诺言就成空言。各政党须知,华人重视华教的前途尤甚于其他一切。谁能争取华文的应用一如香港的地位,则教总及董总必号召全国四百万华人,誓作后盾,使彼得到辉煌的胜利。基本问题解决了,我们及后代子孙将感恩不尽。我们死于斯亦可暝目矣。

 

    这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千载机会,大家一致奋起,共挽狂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