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总33年》
第22届大会主席演词
沈慕羽
1973.4.7教总大厦槟华厅
语云:『人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清明时节里,我们召开这个大会,不兔触景伤情。缅怀过去,俯察目前,远瞻未来,不禁忧虑交集,而有情势日非之慨,不敢再作深入的想象。
《今昔不同》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国际的风云,变幻莫测,同样的。各国的政治情势,也不断地随着人事翻新。有的以前权势赫赫,如今潦倒苟生,有的以前是奴役,如今却成为统治者,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在殖民地时代,英文最吃香,它是统治者的语文,马来文祇是一个种族的语文,教育方面,马来学校则止于小学阶段。如今国家独立了,马来语文成为国语,为本邦唯一官方语文,并且推行国民教育政策,将来从小学到大学,都要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及考试媒介。试问在当时有谁能料想得到现在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人为的悬殊》
一个国家的任何政策和法令,是人为的产品,不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人为的东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时随着人事及情势而更改,随着时代及环境而更改,它的更改导源于执政者的思想及立场。执政者胸怀宽宏,眼光深远,就能照顾全民的利益,其政策,当为全民所乐意接受。瑞士、芬兰等国家,他们不但照顾国内多数种族的利益,就连最少数的种族也得到平等待遇。然也有好多国家,民主其名,独裁其实,表面上实行代议制度,其议席,绝大多数操纵在多数种族手中,形式上政府一切政策,都经过民主程序在国会辩论通过,其实所通过的法令都以多数种族的利益依归,受歧视与奚落的其他种族议员,虽然声嘶力竭的反对,由于形势悬殊,也无济于事,祇好忍气吞声。
大家都知道联盟政府名义上是由巫统、马华、印度国大党所组成的。执政初期,尚能表现互惠平等,可是经不走时间的考验,这座鼎子的三脚突呈现长短的现象,越来越显着。在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下,联盟已不能反应多元种族的形象。撇开政治经济不谈,就以文化教育方面比较,在每个村镇里,都普遍矗立着规模庞大,建筑堂皇的国民中学。反过来看,华校有几间中学?马来朋友在优越的条件下,由小学直到中学,都享受兔费教育(高中及大学先修班还有奖学金)。讲到大专教育,如今国立的马来亚大学,国民大学,农科大学,理科大学,师范学院,土著学院,回教学院等学府,学生的分配率是怎样的,那一种族的子女居多?而那一种族子女今个自然的可得到奖学金,这种奖学金,无异是片面实行大学的兔费教育。
去年教育文凭考试,马来西亚语文造成了非巫人成绩空前的低落,而许多马来源流学校获得一百巴仙,及非常优越的成绩。这样一来!已造成了七十巴仙非巫人子女失去深造的机会。我们不反对政府扶助马来人,不过,过份悬殊造成畸形的发展,将影响到其他种族的利益,对国家的和谐和团结,将是一道阻碍。
华文的中学除了独立中学外,在国家教育体系上已被抹除了。这是一俐F常严重的问题。目前且有祸延华文小学之趋势。严格来说,当局用这种措施已经损害了宪法一五二条的精神。因为政府并没有贯彻条文上的规定,设立各级华文学校,一一由小学到大学,让人民有充份的机会可以自由学习,使用及研究华文。国民教育当然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作为共通语文。然如漠视或奚落华文及英文,将如何丰富本邦的文化和提高本邦的学术水准?
《多元好?还是一元好?》
政治家是最现实的,为了争取选票,巩固自己的地盘,往往不惜违背良心发表种族主义的言论,煽动人民,牺牲其他种族应享的权益。政治如此,经济如此,甚至连文化教育也如此。照理这些极端份子的子女应该接受本邦的国民教育,然令人不敢置信的,他们竟偷偷的把子女送到外国去留学。许多官员则把子女送进国民型学校(英语源流),以致本族的国民学校学生日益减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国民小学关闭。乡区里也有好多巫人家长把子女送进华校肄业,这是什么缘故呢?还有,自从英校小学改为国民学校后,除英语外,其他的科目都用国语教授,而华校小学仍保存三种语文的学习,于是华校小学被一般家长看好,而告满座。
政府知道这种事实吗?这是民意的真正测验,一元教育好,还是多元教育好?上面的事实,便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不要自卑》
我们既然是人,就该做得像个人,做个人,应有立场。立场要坚定,才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儿。尽管环境不断在改变,我们应该像疾风中的劲草,要经得起考验,屹立不动。在恶劣的环境中,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切不可随波逐流顺风转舵,东倒西歪,朝秦暮楚,更不要妄自菲薄。在是非混淆的局面中,我们要保持自主的态度,要镇定应付,有主张和见地。怎样以不变应万变呢?那就是议栽们的本质必须维护到底,庄敬自强,不可毁伤,凡对我有利对人无害的,我们应该尽量吸收,使我们的本质更加丰富,以适应环境。如果为了适应环境,损及本质,而加以迁就,这便会伤害我们的元气,可为而实不可为也。现在让我举几个例子。
(一)华文节不可减少。由于当局提高马来文的程度,有些大现实的学校,竟然做出有伤本质的事。据悉有些学校太重视公共考试,不增加课外国语补习时间,却自动把若干以华文教学的科目擅改为国语,何异削足适履。更有些改制中学为了面子问题,使公共考试得到良好成绩,竟把华文的时间减少,认为华文科无关重要。据查:有些改制中学,每周祇上华文五节,每节四十分钟。开周会时用英语讲话,然后再讲华语,这算是较好的。有些改制中学,每周祇上华文三节,每节四十分钟,其他都用英语及马来语教授。集会时祇用英文和国语报告,没考虑其对象都是来自华文源流的小学毕业生。试问一个星期祇有一百二十分钟(两小时)又列为选修课,在不受鼓励之隋势下,学生怎能对学习华文下功夫呢?这简直是要不得,它们已忘记本来的身份和面目。别忘记当年政府要华校中学改制时,曾保证改制后有三份之一的华文时间啊!因此我呼吁大家不要自我先变质,改制中学之华文节数祗许增加,不许减少。
(二)关于华文的使用。宪法已有明文规定,任何人都不能制止我们使用华文。前些时候,有些官员,不许华人商店悬挂华文招牌,广告车不许写上华文,这些都是执行的官员滥用权力,歪曲法令所致。经过交涉之后,这事告澄清,华文照常可以使用。最令人不解的,若干改制中学和国民型小学竟自动的不使用华灭少用华文。是否受了压力,抑以为使用华文没光采?它们学校的通告和成绩手册,教室的名牌,各种表格等,华文都在无形中失踪了。最近某一州的成绩手册就没有印上华文,引起社会人士的非议。幸亏,后来加以纠正。华校而不用华文,等于鼓励大家不要使用华文,这不等于自我消灭吗,在维护华文教育的斗争中,最怕有些人脚软,不攻自倒。内乱会加速灭亡,而成为民族罪人,不可不提防。
《南大和台大学位的问题》
这问题华人争取了十多年,结果还是不承认其学位,只是换来重视其学术价值的美名吧了,口惠实不至,于事何朴,不但南大和台大的学生大失所望,任伺华人对此也愤愤不平,觉得本国还不如外国,因为外因承认它们的学位,本国反不承认自己子女的资格。事前所成立的外国学位评定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书,为何不公布?更引起大家的疑虑。首相及政府官员都曾说过:所有公民的权利是平等的,本邦没有所谓一等公民,二等公民和三等公民之区分,宪法也写明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无论是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及其他种族的人,凡是马来西亚的子女,最高元首的臣民,就没有嫡庶之分。然而事实的表现是这样吗?同是一个家庭的子女,父母对他们有偏爱这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吗?四十巴仙人口的利益被藐视和歧视,是国家的辅吗?当这些不受承认学位的子女向其他方面谋求发展,则被诬赖说:他们企图制造麻颠事件,还说台大和南大的问题变成敏感问题,这显然暗示不许再讲这问题了。
我恳切奉劝不受承认的同学们,不要灰心馁志,路是人踏出来的,罗马城不是一日可以做成的。祇要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有真材实料,任何人为的阻挠,是不足畏惧的。这里不能发展,我们也可向外发展,其成就可能比本国大,所可惜的是晋材楚用吧了。损失的是谁?还有我们华人社会也该以实际行动尽量聘用他们,表示我们对他们资格的承认。各种的专业团体也应接受他们为会员,不能以政府的承认与否而为入会的取舍。
《薪津问题》
阿兹制度实行后,华校各类型教师及职工都为他们的待遇争取改善,情理俱备,理直气壮。两年来的努力,除了高三的教师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外,其他如高师、师训等类型的B级教师,还有校长、副校长的职新,虽然也曾传来获得调整的非正式喜讯,但迄今仍然是个画饼,看得到,吃不到。
最近当局宣布,华校英文教师从一九五九年调整薪金,这件事使我们联想到华校还有数千个B级教师的薪水没获得调整,他们与阿兹C级教师的待遇差额太大,其顶点:C级为八百八十元,月级为五百八十元,相差三百元。而阿兹B级教师即为旧制B级教师,其旧制起点为一百卅元。如今高三教师已获得调整,由三百一十元起点,其两者之起点竟相差一百八十。大家同在一间学校里服务,同样的工作,而待遇竟相差那样远,这给B级教师心理上的打击是如何的大。倘不加以调整,服务情绪将会影响整个教育,这问题相当严重,应从速谋求解决,不宜再拖延了。
《独中教师待遇事》
独立中学能够在年教动荡的环境下扮演重要角色。除了董事及社会人士出钱出力的苦撑之外,那些不受承认资格的大专教师拿着低微的薪水的苦心教导的功绩是不可埋灭的。他们茹辛含苦,为华校牺牲的精神实是维护华教的无名英雄,令人佩服和称颂。目前百物腾贵,生活指数日高之际,要枵腹从公,是不容易的。而阿兹制度施行后,全津学校教师的薪水都获得调整与改善,两者湘形之下,偏差极大。在道义上讲,辛勤的独中教师,其待遇之待改善,不宜再缓,谅为独中董事所亮察与同情。我们深知独中是自力更生的,没得政府分文之补贴,经济之情况,有者仅足维持,有者捉襟见肘,为华校前途计,当然不敢望阿兹薪制之项背,不过给予适当之调整,谁曰不宜。开明的独中董事及社会人土对此当不怪责兄弟妄自作主张,越俎代庖也。惟须声明者,此事关系全马独立中学之经济,应交董总及三大机构详细讨论及通盘计划之。
《教师大团结》
华校能够有今天,华校教师公会维护的功绩为大家所公认。教师公会怎会有这种力量呢?这乃全体教师精诚团结的收获。大家都知道,教师公会是各类型教师综合的大家庭,凡是已注册的教师都可成为这家庭的一员。他以维护华文教育,提高教学水准,谋取教师福利为宗旨。教总成立廿多年了,所作所为,大家有目共睹。由于薪津制度的多方变迁,各类型教师为争取本身利益,遂有各自的组织,分头活动,但教总仍旧是一个总机构,好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保持密切的联系,而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同时地方政府也需要中央政府的协调和支持。记得今年农历初八,马六甲高三同学举行新春联欢会,刘集汉先生很剀切的说,华校教师的小集团太多,以致分散力量,甚至互生误会。最好能够在一个总组织之下活动。高三教师领袖邱金福先生也说,他不赞成高三教师另组织新机构。他认为大家应该在教总旗帜下设立一个高三同学工作委员会。他们两人的意见不约而同,可说相当宝贵。在母体不离子体,子体不离母体的原则下,我赞成他们两位的建议。在教总的机构下,设立各类型教师的工作小组。大家不必另起炉灶,可以节省开销,工作又不会抵触,声应气求,守望相助,法善意美。至于负责人的生产,以及如何组织,这应邀请各类型教师领袖商议之,把分散的力量都集中在一起使教总更强大,更能在维护华教及谋取教师福利作更大的贡献。
其他如政府应开办全科的华文师资训练班,小学五年级检考国语题目不应用新拼音,临时教师受训,华校职工必懂得华文,公共服务委员会征聘华校职工应在华文报章刊登广告,不应只在马来前锋报刊登等问题,各地教师会经有提案,限于篇幅,囿于时间,不容细加阐论,诸维鉴亮。
最后须一提者,兄弟服务华教,垂四十年,本年七月下旬退休,距今只三个月,转瞬即届,教总为华教枢纽,关系重大,为免贻误会务,敬请大会另选贤能承乏,幸甚!
今天猥蒙各地同道诵跃参加大会,热肠忠心,感佩之至,谨代表教总欢迎光临并致谢忱。
沈慕羽主席以教育条例规定必须退休为理由,于1973.5.22致函教总提出辞职,受到挽留。图为沈主席正在阅读教总挽留续任公函,在旁观看者为陆庭谕、姚中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