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1.01.09
甚么是甘蜜?
萧开富
“这是做什么用的?我以为是一种甜甜的水果!在课本读过的,你们忘了吗?”
以上是参观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二楼展厅的大部分访客,第一眼看到一大袋红褐色、一块块甘蜜制成品所留下的第一印象。
其实甘蜜是Gambir的译文。它原是廖内群岛一种含有丹宁酸的野生灌木,当地人用来搭配槟榔一起咀嚼,经济效益不高。但19世纪初,人们发现将甘蜜的枝叶放在大鼎(潮州人称锅为鼎)熬煮,约三、四小时,会形成液态黏糊,倒入模型冷却后,用甘蜜刀切约一寸长的小方块,再晒干,经装袋出口,作为鞣皮和染布的颜料。
19世纪欧洲皮革业和纺织业的兴盛,刺激了甘蜜的需求。初期在新加坡掀起了甘蜜种植的热潮,开拓数百座甘蜜园,种植者大部分为潮籍人士。19世纪中叶,由于新加坡土地缺乏与英殖民政策问题,加上当时柔佛实际统治者天猛公依布拉欣和苏丹阿布巴卡推行港主制度,有意开拓柔佛境内的上地。因此,大部分潮籍垦殖者从新加坡迁入柔佛各河流进行种植甘蜜和胡椒,以致在19世纪30年代至1917年里的70多年,共有130多个港先后开发,港主多为潮州人,而甘蜜的种植和产居均列世界第一,也让柔佛成为富庶之地。
自20世纪初,化学工业染料的运用,甘蜜的种植便逐渐没落。如今,在印尼廖内群岛还有一些种植,但是它的经济作用仅是作为咀嚼槟榔的配料,也有人当作麻醉药或春药使用。
(注:欢迎公众参观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开放时间为每逢星期二至星期日,早上9.00am—5.00pm。票价为成人票RM5.00,乐龄、学生、儿童票RM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