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灵乌自传

 

柯灵乌自传

 



柯灵乌的自传的译者陈明福在序言中解释了他翻译这本书的原因,认为柯灵乌的思想对当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沈清松教授的序言则讨论了这本自传作为思想史的特殊性质,强调柯灵乌认为只有思想才具有历史意义。柯灵乌本人在自序中也表明,自传就是他作为思考者的思想史。前七章叙述了柯灵乌的早年经历、求学过程以及他如何逐渐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当时主流的实在论的反思和批判,并提出了他独特的问题与答案的逻辑

 

本书主要内容围绕柯灵乌的思想发展历程展开,特别是他在哲学、历史和考古学这三个领域中如何确立基础概念和原则。

以下是突出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讨论:

  • 自传的性质:柯灵乌的自传不是传统的个人生活事件叙事,而是其思想成长的历史记录。他以处理历史的方式来叙述自己的过去。
  • 问题与答案的逻辑:这是贯穿柯灵乌一生思想的核心方法之一。他认为,理解一个陈述或思想,不能只看其命题本身,而必须了解它所尝试回答的问题。两个命题只有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时才可能矛盾。他提出用这套逻辑取代命题逻辑,这得到了德国哲学家高达美的赞赏。
  • 哲学与历史的汇通:柯灵乌致力于将哲学与历史结合。他后期的思想倾向于从观念论转向历史主义。他认为,哲学史不是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的历史,而是问题和答案都在不断变化的历史。所谓永恒的问题这个概念在他看来是瓦解的。
  • 实在论的批判:柯灵乌早年接受实在论训练,但后来对其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实在论忽视了历史,其批判方法存在谬误,因为它没有理解被批判者所回答的问题。实在论将哲学局限于职业哲学家,轻视业余研究者,并且放弃了许多传统哲学概念(如知识论、公益、伦理学等)。
  • 历史即心智的自我认知:柯灵乌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一切历史是思想的历史。历史家研究的客体只能是思想。历史认知是历史家在心中重演(re-enact)过去思想的过程。这种重演是一种带有差异的重演,发生在现在思想的背景中。通过重演他人的思想来认知历史,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认知
  • 考古学中的问题与答案方法:柯灵乌将问题与答案的原则应用于考古学。他强调挖掘工作必须有明确的问题导向,而不是盲目寻找。他曾长期倡导在挖掘前先确定要回答的问题,这一原则最终在1930年被英国考古学界正式接受。考古学处理非文字资料,迫使研究者询问物品的用途,这本身就是实践问题导向的历史研究。
  • 历史作为人事科学:柯灵乌提出,历史才是能够教导人类如何处理人事状况的科学,正如自然科学教导如何处理自然世界一样。他认为这是19世纪末以来历史学革命带来的发现,取代了失败的人性科学和心理学。
  • 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柯灵乌反思了将思想家与行动者分离的中世纪遗留观念,认为这阻碍了道德哲学的重建。他看到了自己内在的冲突:哲学家柯灵乌知道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职业思想家柯灵乌在生活中却分隔二者,而第三个柯灵乌是行动者,思想与行动的差异在他身上消失。
  • 政治观:他自认为是英国的民主派或欧陆的自由派。他相信以公民参与、言论自由和公开讨论为基础的民主制度,认为它是一种自我修正的体制。他反对社会主者义和法西斯主义,认为后者是为了维护资本家利益而牺牲民主和福利目标的丑陋模仿。他也批评英国媒体和政治家通过欺骗来操纵民众,导致国家放弃民主和尊严。
  • 知识与行动:柯灵乌认为,了解过去对于理解现在的行动情境至关重要。历史能提供处理情境所需的老练的眼睛。他区分了遵循规则的行动(在标准情境中有效但有局限性)和在规则失效时需要对情境有更清晰理解才能进行的高能行动。
  • 哲学后期的发展与讨论:附录中讨论了柯灵乌后期思想的一些转变,特别是他对哲学与历史关系的最终看法,以及他关于形上学和绝对预设的观点。有观点认为他在1936年至1938年间思想发生了彻底转变。他的后期思想中出现了某些他早期批判过的观点,并且存在被批评为独断论或模糊之处。文档也触及了他对宗教态度的变化,从早期视其与哲学为一体到后来看待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本书阐述了柯灵乌如何通过反思历史和考古学实践,发展出其独特的问题与答案的逻辑,并以此为基础批判实在论、重塑哲学史概念,最终将历史本身提升为一种人类心智的自我认知和处理人事问题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