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fat
al-Nafis》——马来史学的瑰宝
"Tuhfat al-Nafis" 的历史手稿的概述,该手稿由 Raja Ali Haji 撰写。这份手稿详细记载了 廖内-林加王国 的历史,包括其政治、贸易和文化发展,特别强调了
伊斯兰教 在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文本还探讨了手稿的各种版本,包括其物理特征和抄写细节,并提及了 Raja
Ali Haji 其他著作。此外,内容还涉及该地区与 荷兰 和 英国
等外部势力在战争、贸易和外交方面的互动,以及 廖内-林加王国 及其统治者与周边地区(如 马六甲、柔佛、锡亚克
和 登嘉楼)之间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和冲突。
《Tuhfat al-Nafis》,意为“珍贵的礼物”,是马来历史文学中的一部不朽巨著,被誉为二十世纪之前所有马来作品中最复杂、最精妙的史学著作。该书由马来史学界的杰出人物——拉惹·阿里·哈吉·廖(Raja Ali Haji Riau,1809-1870)撰写。维吉尼亚·马西森·胡克(Virginia Matheson Hooker)博士,作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研究学院东南亚中心的读者和负责人,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介绍。她以其在马来史学、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当代文学与社会方面的著作而闻名。
内容概述与结构 《Tuhfat al-Nafis》主要讲述了廖内-林加苏丹国(Kerajaan Riau-Lingga)的历史。这个苏丹国继承了马六甲苏丹国,并曾统治彭亨(Pahang)、雪兰莪(Selangor)和柔佛(Johor)等地。其中心位于马来半岛以南的群岛,包括新加坡(Singapura)、巴淡(Batam)、民丹(Bintan)、加里汶(Karimun)、星阁(Singkep)和林加(Lingga)等地,这些地区在贸易和政治上均具有战略重要性。
该书的叙事结构精心设计,分为两部分:
- 第一章:
通过完整的家谱(salasilah),全面概述了第二章中将提及的所有人物。这份家谱是复杂叙事的骨架,它通过婚姻关系,展现了廖内与吉打(Kedah)、霹雳(Perak)、登嘉楼(Terengganu)、锡亚克(Siak)、加里曼丹(Kalimantan),以及后来的新加坡(Singapura)、彭亨(Pahang)和柔佛(Johor)等地统治者之间紧密的地理和血缘联系。
- 第二章:
详细阐述了第一章中建立的家谱关系,讲述了马来(Melayu)和武吉斯(Bugis)统治者及其子孙的故事。尽管书中涉及众多人物且互动错综复杂,但作者缜密的结构安排和有条不紊的叙事手法(包括在第一章中提供“内容清单”)使得故事清晰易懂。
核心主题与作者视角 拉惹·阿里·哈吉在书中不仅叙述历史,更融入了他的深刻见解。他被视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人”,既珍视传统的马来文化,又采用严谨和有条理的方法。他提出了“亚洲价值观”的问题,认为血统并不能保证一个人统治他人的权利。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品行和持续的道德责任。缺乏道德责任感,国家和王国将面临威胁。
书中充满了生动的历史场景和引人入胜的故事:
- 读者可以读到像登姑·任牙(Tengku Rngah)和恩姑·普特里(Engku Puteri)这样具有影响力的女性的故事。
- 拉惹·哈吉(Raja Haji)在马六甲(Melaka)英勇抵抗荷兰军队,最终阵亡,其事迹至今仍令人感动。他甚至被荷兰人称为**“火之王”(Raja
Api)**。
- 书中也描绘了锡亚克(Siak)的拉惹·格吉(Raja
Kecik)与武吉斯人在海上激战的场景。
- 还有廖内-林加水域海盗猖獗的可怕故事。
- 作者本人拉惹·阿里·哈吉在19世纪初前往中东完成朝觐的旅程,以及他与父亲一同访问巴达维亚(Betawi)和三宝垄(Semarang)的经历。
- 对潘延岸岛(Pulau Penyengat)日常生活的描绘引人入胜,读者可以将当时的杨迪佩尔端·慕达(Yang Dipertuan Muda)的行为与沉溺于享乐、忽视林加(Lingga)行政管理的苏丹马哈茂德(Sultan Mahmud)的行为进行对比。
拉惹·阿里·哈吉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文笔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即使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事件,也能让今人产生共鸣。他谦逊地承认,其作品中可能存在错误或疏漏之处。
手稿与版本 《Tuhfat al-Nafis》存在两个主要版本:一个较短的版本(约88,000字)和一个较长的版本(约126,000字)。较短的版本可能由拉惹·艾哈迈德(Raja Ahmad),即拉惹·阿里·哈吉的父亲,于1865-1866年间撰写。而拉惹·阿里·哈吉则在1866年至1870年间对这份手稿进行了修订和改进。
现存共发现六份手稿,其中一份是已出版的印刷版本,其余为手抄本。遗憾的是,潘延岸岛,作为这部作品的诞生地,目前并未发现任何原始手稿。这可能是因为1924年拉惹·哈吉·阿卜杜拉(Raja Haji Abdullah)的家被火灾摧毁时,一些手稿可能随之遗失。
- 较短版本(拉惹·艾哈迈德的作品):仅发现一份手稿,于1896年为即将退休的荷兰廖内总督A.L. van Hasselt抄写作为纪念。该手稿目前收藏于荷兰莱顿的皇家语言、国家和民族学研究院(Koninklijk Instituut voor Taal-, Land-en Volkenkunde de Leiden)。
- 较长版本(拉惹·阿里·哈吉的版本,也是本书的基础):存有五份手稿。其中一份(由柔佛苏丹阿布·巴卡尔的女儿登姑·法蒂玛(Tengku
Fatimah)借出)已于1932年发表在《马来亚皇家亚洲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上。
在本次出版中,手稿B(Maxwell
2,现藏于伦敦皇家亚洲学会)被选为基础文本。这份手稿被认为是最完整、最能代表长版本的文本。它由赛义德丁·本·伊玛目·穆萨(Syamsuddin bin Imam Musa)于1890年在吉冷(Kelang)抄写,共426页。书中指出,各手稿之间存在差异,但整体倾向于准确复制。这些差异(通过“异文阅读”列表呈现)并不显著,并且通过“分离性错误”可以确定,没有任何一份文本是直接从另一份文本抄写的。
结语 《Tuhfat al-Nafis》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展现马来文化思想光辉成就的杰作。它的出版,以及人们对其重要性的重新认识,将唤起对作者拉惹·阿里·哈吉非凡成就的自豪感。即使在当今的“网络空间”时代,这部作品依然易于阅读,是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