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卢梭 袁筱一译
这些文本节选自袁筱一翻译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一书,内容主要围绕法国思想家卢梭晚年的心境与哲学思考展开。书中收录了卢梭在生命最后阶段写下的“遐想”,他在此回顾了自己饱受诽谤、流离失所的一生,并对命运、孤独、真理与谎言等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文本还包含了译者序,其中分析了卢梭的矛盾性、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他如何通过植物学等爱好寻求慰藉。卢梭在这些漫步中展现了他在逆境中寻求内心平静的历程,以及他对自我、人性和世界的独特见解,尽管他感到被社会抛弃,却在沉思中找到了精神食粮。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文学巨匠卢梭在生命最后时期(1778年)写下的十篇“遐想”,被誉为他留给后世的“最富特色”和不朽之作。这本书在卢梭遭受诽谤、侮辱、流浪和孤独之苦后写成,记录了他“在再也没有兄弟、邻人、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的悲戚境况下,坦然找回“灵魂的安宁”的过程。译者袁筱一将其描述为卢梭的“最后一部作品”,虽未完成,却成为他“最富特色”的作品。
卢梭一生饱受磨难,被世人误解为“疯子”,但死后其天赋与伟大才被世人所认识。他被称为“自然之子、真理之子”。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它反过来证明了人类无法超越同类、无法超越自身影响的困境,揭示了“人文色彩极浓的‘孤寂’并不存在”。它也意外地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散文诗,连接了古典哲学思考与诗情流露,为后世的“世纪病”奠定了基石。卢梭在此书中展现出其矛盾重重、犹疑不决的真实面貌,使他显得更为真实、感人、亲切,因为他意在“了解自己而不是为了教育别人”。
漫步之一:孤寂中的服从与自我探索 卢梭开篇便表达了自己被世人抛弃的孤单处境,他曾深爱人类,却遭到一致的厌弃和最残酷的折磨。他将自己经历的这一切视为一场“噩梦”,甚至是从生踏向死。在遭受了长达十余年的烦躁和愤怒后,卢梭最终决定服从命运的安排,不再反抗,这份顺从反而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宁。他意识到自己的抗争只是徒劳,反而给迫害者提供了更多可乘之机。他不再对迫害者抱有畏惧,因为境况已无法更糟。他放弃了公众理解的希望,甚至对未来一代的幻想也破灭了,因为团体仇恨的烈火会永世相承。他感到“世间的一切对我来说都结束了”,自己像上帝一般超然于世,决定将余生用于“研究自己”,将这些“遐想”作为他《忏悔录》的附章,以此寻求灵魂的慰藉和安宁。
漫步之二:意外事故与对人类恶意的新认知 1776年10月20日,卢梭在一次漫步中被一条丹麦狗撞倒,头部受重伤,陷入一种奇异的失忆和欣喜若狂的宁静状态,感受到“自身那微弱的存在”。这次事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身体伤痛,但更让他震惊的是巴黎城中流传的关于他“被撞死了”的谣言,以及关于伪造他手稿的阴谋。这些事件使他彻彻底底地失去了原有的平静,再次体会到人类无休止的恶意。然而,这种经历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接受命运,相信上帝是公正的,他忍受苦难是因为他是无辜的,这成为他信心不灭的动力。
漫步之三:晚年学习与原则的确立 卢梭反思了晚年学习的意义,指出逆境虽是好老师,但学费昂贵,且往往为时已晚。他认为自己不适合社会生活,而是在研究“人的哲学”,而非“机器的哲学”。他批判那些研究宇宙结构而非自身、为教育他人而非启发自身的哲学家。他寻求“生命真谛”,并确立了一套基于良知和内心审查的坚定原则,以此对抗当时盛行的无神论观点和不断动摇他思想的诡辩。他认为这些原则使他得以在苦难中找到栖身之所,避免了绝望。他承认自己的偏见和期许可能影响判断,但坚信自己的诚意。他最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稳定的境况”,躲在良心保护伞下,外界理论再也无法扰乱他的安宁。
漫步之四:关于谎言的深刻反思 受罗西埃神父题词的启发,卢梭对谎言问题进行了深刻反省。他回顾了少年时诬陷女仆玛丽永的“可怕的谎言”,那件事给他留下了“绵绵悔恨之情”。他区分了“不讲出真相”和“撒谎”的区别,提出撒谎是“掩盖我们应当揭示的真相”,并探讨了何时有权知晓真相以及是否存在“无罪的欺骗”。他认为真理的价值在于其“有用性”和对“公正”的维护,无关紧要的虚构不应视为谎言。他坦承自己有时会因羞怯或为了摆脱困境而说“无伤大雅的虚构”,但从不会为了私利或伤害他人。他强调真正的诚实在于无论利益冲突,都忠于公正与真理。他最后认识到自己的“谎言”虽非出于虚伪,而是软弱,但这并不能为自己辩解,并强调了谦逊的重要性。
漫步之五:圣皮埃尔岛的纯净幸福 卢梭将自己在比埃纳湖圣皮埃尔岛上度过的两个月称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他沉浸在与世隔绝的闲逸生活中,专注于植物学研究,编纂《圣皮埃尔岛植物志》。他喜欢在湖上划船,任小舟随波荡漾,享受“千百种朦胧、甜美的遐想”,认为这比人生最温馨的乐趣还要好几百倍。他甚至在岛上建立了一个兔子殖民地,感受到了“建立这片小小的殖民地的那一天真像一个节日”般的快乐。卢梭探讨了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存在状态,它不依赖外物,无需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只有“自身的存在便是唯一的感受”。这种幸福是“充分、完全、丰满”的,能补偿被社会剥夺的一切。
漫步之六:义务的桎梏与对人类的蔑视 卢梭反思了自己对行善的态度,他发现发自内心的善行一旦变为“义务的锁链”,便失去了其甜美的享受,变得令人窘迫和厌烦。他从过去的经历中认识到,不加选择地行善反而可能招致不幸和控制。他强调美德在于“战胜自己的习性”,而不是单纯的喜好驱动。卢梭坦言自己天性敏感、善良、富有同情心,但无法违背本性行事,强制性的要求反而会使他产生反感。他学会了预见最初行为的后果,从而避免盲目地投入可能带来束缚的善事。他最终不再对迫害者抱有仇恨,而是“可怜他们”并“蔑视他们”,因为恨会压制和缩小自己的存在,而他想将自己的存在扩延到无限宇宙。他认为自己独立的本性使他无法适应社会,他的“罪过”多源于疏漏而非明知故犯。
漫步之七:植物学中的避世与自然之美 卢梭再次狂热地重拾植物学爱好,计划“将穆莱的《植物界》熟记在心,并且认遍世上所有的植物”。他认为这是一种报复迫害者的方式——“莫过于不予理会、自行其乐”。植物学带给他纯粹的乐趣,帮助他从痛苦中解脱,将注意力集中到大自然的美好事物上。他视树林、灌木和植物为“大地的饰物”,感受自然和谐与生命欢腾。他批判将植物学仅视为药物来源的功利观念,强调纯粹的审美和对自然结构的好奇心。他发现,矿物界和动物界的研究都充满艰辛、不适甚至残酷,唯有植物界能带给他“甜美而简单的乐趣”。他在人迹罕至之处寻找植物,以逃避迫害者。一次在山间发现工厂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即使在绝壁之中也无法逃脱人类的侵扰和恶意。然而,他的标本簿成为了记录旅程和美好回忆的“日志”,让他在记忆中重温过去的场景。
漫步之八:自负的消解与内心的安宁 卢梭惊奇地发现,自己一生中的苦难反而让他体验到“生命的和悦”,内心充满“温存、动人、甜美的情感”。他曾幸福却不自知,而如今在极度不幸中却找到了安宁。他学会了“戴上我必然要戴的枷锁而不加抱怨”,转而依靠自己,从而恢复了镇定。他认识到自己曾将公众舆论看得过重,正是“自负感在作祟”。当他通过反省斩断了外界的攀比和偏好,将自负心归还其“自然本性”,回归“自爱之情”时,他便获得了灵魂的安宁和至乐。他学会了默默承受痛苦,不再为未来的苦难担忧,只专注于当下。他承认自己易受感官刺激影响,面对仇恨者会心烦意乱,但一旦他们消失,他便迅速恢复平静,将他们视而不见。他总结道,自己天生是为了品尝幸福而生,只要外界冲击停止,他便能回归本性,无视命运的捉弄而幸福依旧。
漫步之九:纯粹的快乐与对他人的怜悯 卢梭认为幸福是短暂的,而“心满意足”的快乐则更为常见。他从纯粹的快乐中获得巨大满足,特别是在看到孩子们嬉戏或施予善行时。他回顾了将自己的孩子送进育婴堂的决定,解释那是为了避免他们遭受更坏的命运,并坚称自己是“天下最为仁爱的父亲”。他喜爱观察孩子,从中获得对人性的“最初步、最真实的了解”。他讲述了为寄宿学校小女孩玩轮盘赌付钱和买苹果分给萨瓦小伙子的故事,强调这些纯粹的善举带来了“一百个埃居也买不来的快乐”。他发现这种快乐的根源在于看到他人“快乐的面庞”,而非出于摆阔或讥讽 。他对痛苦和悲伤的表情更为敏感,容易被他人的情绪影响
。他珍视与未被“公众教诲”过的人的真诚互动,如同他与一位老残废军人渡河时的经历,那份“孩子气地放声大哭”的感动,却因羞怯未能完全表达他的慷慨 。他反对将人际交往中的朴素道义“明码标价”,认为这会使其“腐败变质” 。
漫步之十:华伦夫人:一生挚爱与纯净幸福的源泉 卢梭的最后一篇遐想,写于他与华伦夫人相识五十周年纪念日 。他深情地回顾了华伦夫人对他一生的决定性影响,她那“充满活力的心”注入了他“尚未定型的性格” 。他称她为“妈妈”,赞美她“机智优雅、风韵十足” 。他称与她在乡间山坡上共度的四五年时光是他“一世的纯净丰满的幸福生活”,其魅力“遮住了我的命运所呈现出来的一切可怕之处” 。在那段日子里,他享受着她的爱情、乡间生活、完全的自由,只听从自己的爱好,认为那是他“真正完整的我,纯正、无阻,才是在真正享受生活” 。这篇漫步因卢梭的猝然去世而未能完成,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总结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卢梭晚年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与灵魂净化。在饱受世人排斥与苦难之后,他不再试图辩解或教育他人,而是通过内省来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生活哲学,并理解自己作为人的根本所在。卢梭的矛盾性——对命运的服从与不甘、对安宁的渴望与内心的不安、对人群的厌恶与对纯粹情感的向往——使他的形象更为真实动人。他以植物学为寄托,以自然为伴侣,在孤独中寻找内在的幸福与宁静,并将这些私人化的思绪升华为独特的散文诗体裁,开创了文学的新路。这本书不仅是卢梭个人苦难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真理、幸福和孤独等永恒主题的深刻探索,至今仍能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