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届大会主席演词 沈慕羽

《教总33年》

17届大会主席演词

沈慕羽

1967.12.8教总大厦槟华厅

 

    当落叶飘零的时候,我们便意识秋天到了,当听见学生高赋休业歌时,我们也会意识到学年就要完了。这许多年来,我们在此地过了一年,才算得-年,华教的难关过了一重又一重,风风雨雨,断断续续,有时虽遇风浪,但有惊无险;有时又好比惊风骇浪,波涛汹涌。从各方气象的蠡测,我们预察未来的波涛将更险恶,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风平浪静,而渡到彼岸,简直使我们只知有今年,而不知有明年的感觉,前途一片阴影,不敢想象。但我总感觉华教的问题和语文的问题都是人为的,自然环境尚且可以克服,何况人为的环境呢?于是又鼓起了无比的勇气,面向现实。只要万众一心,大家把力量贡献给华教,把身心贡献给华教,造成强大的形势,这无边的法力,总有一天是会排除一切正义的障碍,克服万难,而使一切得到合理与公平。

 

    一年来,我们遇到些似大非大,似小非小的麻烦,如五年级检定考试没考华文,学生累积记录卡片要用官方语文填写,华校上课五天等,看来似是皮毛之事,然发肤之捅,也会影响神经中枢。大家曾为这些事伤脑筋,幸得全马同仁以及全马爱护华教人士的据理力争,几经周折,才得开明的教育部长佐哈励先生俯顺民情,通融办理,这才使我们宽心。希望他这种从善如流的美德,能保持不变。

 

    现在让我与大家谈谈当前的几个重要的问题。

 

《出国留学准证》

 

    要不是最近发生北马骚乱事件,树胶跌价和英镑贬值的话,我相信出国留学准证的问题,将是最热门的问题了。自从政府宣布这种条例后,全国上下舆论沸腾,莫不严责这种措施的不当,可是政府坚持此议,且正式宣布明年正月实施。联盟政府是民选的政府,民选政府的施政,一切应以民意为依归,不能固执成见,一意孤行。我国如要限制非剑桥文凭或马来亚文凭者出国留学,则必须有各种媒介语之大专学校,才可广庇此等中学毕业生。台湾为蓑尔小岛,仅柔佛州之面积,却有大专学院不下三十所,反观本邦有几间大学?并且有语言的限制与土著特权优待,剩下的羹肴已无多,那些被视为非官方语文学校的学生,惟有望黉宇而兴叹。这些受冤屈的公民,他们的教育权利是否顶多只能受中等的华文教育?政府可曾为他们的前途着想?如坚持出国留学的条例,可曾为他们的出路打算过?

 

    本来出国留学有公费与私费之别,公费生由国家裁培,当然政府有权力限制其资格,至于私费呢,则应享教育自由的权利,只要投考学校愿葸收容,他门负得起费用,侧门要选修那一科,政府也不能加以干涉。不过政府要在各国设立学生活动中心,负责辅导与联络,补习国语与灌输马来西亚意识,法善意美,对留学生有益而无害,值得赞扬。但这中心不应是一个变相警察,或保密的机构,而应是以指导学生为主要任务的一种组织。

 

《学位承认》

 

    学术无国界,理不应有语文异同之限制。学术的水准更不能以语文的异同而加以衡量。学术和语文应是两件事。苏联与美国不同语文,美国能制宇宙飞船探月,苏联亦不让其专美,进而试探金星,美国不能因苏联不同语文,而否定其科学之成就,反之苏联亦不能因美国不用苏联文而抹煞其太空成就。中华民国之农业技术,举世公认,未闻其为中文国家而降低其声望。中共试炸氢弹,万国震惊,未因其非英语之国家,而否定其科学水准。剑桥九号与华校高中同等学历,获得剑桥资格即可出国留学,获得华校高中资格者,竟不得出国,岂可谓平?细察其因,盖语文不同作祟,华文非官方语文之放,此羽常谓:语文与教育有密切关系,语文不平等,教育必受歧视。本邦建国伊始,百端待举,需才孔殷。若斤斤于语文限制,而国语在学术方面之应用极少,学者为求本身之进步及使用语文之自由,只好向外流,何况政府录用时又有六比-各民族不同之规定,有志者岂愿蛰伏?

 

《英校四科改用国语事》

 

    当首相于前月宣称英校将有若干科之教学媒介改用国语,记者曾探问拙见,我说:这是意料中的事,不足惊异。果然教育部长于日前正式宣布此事,并说这是要提高国语的程度,还说将来要在华印校推行。兄弟虽非预言家,但也曾涉猎古今中外的历史,对于许多事情的前因后果,总喜欢拿来跟历史对证,不敢议料事如神,然推测的事,多能不幸而言中。尤其是关于本邦华文的地位问题,兄弟无役不与,对于华文的劫数,在冥冥之中,隐约想象得见。

 

    英校四科改用国语教授,便是一九六零年拉曼达立报告书一二九、一三三条文实施的开端。早在一九六零年这报告书发表的时候,我们便极力反对这两项条文。这两项条文规定所有学校,将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翌年教育法令廿一条()项,也赋予教育部长有权可以改变学校的型别;这无异宣布国民型学校有一天将变为国民学校,除国民学校外,其他语文学校迟早将改头换面了。我们极力反对这些催命符,但华人政党的领袖却为这两项条文极力辩护,说这是不会实现的。如政府要强制施行,他们将以去留力争,似乎怪我们多争。现在英校即将施行,这是蚕食桑叶的开始,华印学校难逃这命运,这不是杞忧,大祸临头就在眼前。当局如认为华校是本邦教育的一环,便应自动宣布取消这两项条文。要提高国语的水准,应从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效率着手,而非改变其他各科教学媒介语而能收效的。用母语教学,最易使对象了解,违背此原则,揠苗助长,是无济于事,当局应三思之。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两项条文是执政党所厘定的,马华如要与华文共存亡,争取华人的支持,现在应该是以去留力争的时候了,为什么还保持缄默?

 

《缩班减费》

 

    当局宣称:政府经济拮据,要紧缩开销。据传闻计划,每班收容五十个学生,使班数减少,又十班以下,以一点二计算教师人数,校长在外,十班以上,则校长包括在内,以一点二计算教师人数来裁减教师,而节省经费。此事当局讳莫如深,不过此事已接近事实,我认为当局这种措施无异是削足适履。政府在整个国家的预算中,应量入为出,使之平衡。如能将无益民生不能生产的建设,及点缀门面的粉饰,暂缓进行,是可以弥补因胶价不景气所受影响的教育经费。政府犹如实际上的雇主,教师如雇员,雇主与雇员之间,必须保持密切的关系。教师们有职工会的组织来维护其利益,而政府与教师之间,也有一个联络机构,那就是教联理事会,凡有关教师福利待遇问题,均须经此会商议后方可施行。政府缩班裁员的计划,事关教师的工作条件及职位去留,切勿草率从事,因为除临时教师外,大家都是合格教师,倘非失职或渎职,实无理由停职或调动他们的职位。政府如强制施行,恐不免发生不必要之麻烦,及产生不良之后果。

 

《参加政治事》

 

    这些年来,本国政府有样特殊措施,就是对人民缺乏信心,人民的行动不时要蒙受干涉,这是民主国家的一大讽刺。做生意要准证,开学校要准证,这是无可非议的。入大学要准证,出国留学要准证,现在教师参加政治虽勿须准证,但却要变相的准证,就是要向当局请准。本来我已是政府圈外的自由人,可以不谈这些,然人是政治的动物,你不涉政治,政治却要干涉你,使你不得不注意政治。旷观中外历史,许多改革的运动,泰半是由知识分子首先倡导,当发轫时,往往被视为大逆不道,丧心病狂,视为反动份子而处处加以阻挠,甚至拘捕入狱。教师和学生便是这些运动的先锋,他们为正义而呼号,而达致改革的目的,国家受益,万民拥戴。教师以先知先觉,而感化后知后觉。如今的联盟要员,在末执政时,出身为教师者颇不乏人,可证余言不讹。国家政治的革新,需要新血,也需要先知,暮气沉沉,墨守陈法,要求国家进步,无异缘木求鱼。只要教师认真教书,为教育而教育,利用课外时间干国家事,以天下为己任,乃国家之幸,有何不可?请准之作用,乃如御者之与?绳。

 

《实现资助独立中学》

 

    教育部长佐啥励不久以前宣布将在槟城开办一间聋哑学校,他又在槟城宣称:政府很感激私立学校或独立中学,设法提供机会给那些可能失学的青年,再受良好的教育。对于办得好而有优良的成绩表现的私立学校或独立中学,当局将会设法给予协助,解决其财政上的困难,虽然不可能是大笔资助,但可给予较小数目的象征式的支持和赞助。上述两项宣布值得我们鼓舞与赞扬:独立中学对国家的贡献,教育部长已经代我们说明了,独立中学的重要性已为大家所公认。独立中学如函缺乏经济,在设备上因陋就简,损失的是本邦公民,影响的是本邦文化,政府岂能不加以照顾,况且在殖民地时代,华人创办的华文中小学都得到政府按人数加以津贴,不但如此,而且代为主办会考,训练华文师资,承认资格。独立后的华人咸为本邦的公民,本邦公民子女就读的私立学校,照理也应该给它分享多少补助,何况他们都是纳税人的子女。希望教育部长能早日实现诺言,使私立及独立中学得到滋润,将来在建国的工作上,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临时教师训练事》

 

    上月教育部长佐哈励在槟城说:被裁减的是临时教师。果真如此,则合格教师当可高枕无忧。然数于临时教师骤闻被停职之消息,怎能不焦虑,帐惆!幸近日部长又宣称临时教师可申请前往东马服务,任教时可以受训成为永久教师。这消息,使人有绝处逢生之感,何等欣慰啊!但不知原有临时教师是否全部都有申请的机会?申请者有无限定最低资格为剑桥文凭,或马来亚文凭?如果有限定的话,未免有不公之嫌,因为以上两种资格之学员未必谙识华文,那么东马的华文教师荒的现象岂不仍然存在?依拙见如初级文凭之资格可当临时教师,则华校初中毕业者亦应有受训之机会,高中及大学毕业者则更无庸论矣。当局如能广庇以上资格学员而加以专业训练,则必皆大欢喜。

 

《文化交流》

 

    教育部长佐哈励日前主持青年歌唱比赛时,呼吁将各族民歌译成国语使各民族文化熔合一炉,这正是我们夙夜所馨香盼望的。文化交流的基本条件,应该互相尊重各单位的文化,互相观摩,互取所长,互弃所短,不能存在优越撼,才能创造进步而灿烂的文化。华族的特质在能适应环境,入乡随俗,入港随湾,他能学习当地语言,也喜欢模仿当地人的特长,如学会土著语文,学唱土著歌曲,妇女也穿Kebaya;但他族人能懂华人语文,学习华人歌舞,穿着旗袍,有如凤毛麟角,国际上最流行的篮球,排球,土著也不屑学习。文化交流应该打破畛域,保守和狭窄的心理与观念,更不可以有优越感。要提高土著文化,要改善土著的经济,如只以金钱资助,仍旧没有办法改造其乐天知命的民族性。经济的援助不过供其增加物质的享受而已。要能勤奋刻苦,就要放弃鄙视华人文化的错误心理。换言之,土著如能兼习华文,接受华人文化,多与华人接近,就能学得华人固有的文化和固有的道德,那末才能刻苦耐劳,生产增进,经济情况就得到改善,也不必责怪殖民地统治的遗害。懂得华文便可在华人社会服务,生活的范畴更广了。泰国中学除列英文为必修科外,又加列华文为必修科。多认识一种语文,如锦上添花,这是泰国政府的明智抉择,也就是泰国认为实际需要,才断决定下来的。

 

《语文问题》

 

    最后,我便要谈到语文问题了。今年九月间,国语法案匆匆的通过了,全马一千多个华人注册社团曾于事前代表全马四百万华人呈送备忘录,要求华文在官方适当与合理的地位,未蒙当局采纳,使华人抱憾终身。一个最大多数民族的语文,而且又是国际的官方语文,竟不受承认,这是大多数民族的利益没受平等照顾的证明,是宪法平等对待各民族的一大讽刺,也违背古晋宣言平等照顾各民族的诺言。在殖民地时代,华人被视为外侨,当时宪法上并没规定华文的地位,但是华文华语却被自动地广泛应用,政府机关,路牌,地名,表格,文告,法令等,样样都有华文,惟恐不周。华人从没对此提出要求,政府为政通人和,自动尊重华文地位,这点使我们佩服英国人的眼光,也是英国人的民主精神,值得骄傲于世界的地方。这并不是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如今国语法案的第三项,虽有明文规定,政府的文件如有需要时,得翻译其他语文,然这项条文,迄未实施,与马华公会所许下的华文广泛应用,都成了具文。华文在官方已成绝迹,华语在官方集会上已成绝响,这样的法案可以跟它共存亡吗?国语法案的通过只是确定国语的崇高地位,并没有为其他语文的地位作适当的安排,要不然怎会不设立华文综合中学,不承认华文大学的学位,出国留学要准证等枝枝节节无穷尽的问题来打击华教。所以,我总认为华文列为官方语文,才是解决种族间纠纷的基本钥匙,促进各民族教育一律平等的源泉。我们盼望华人政党的领袖,以争取副首相席位的精神与勇气,为争取华文在官方的合理地位。则华人幸甚!国家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