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大会主席演词 沈幕羽

《教总33年》

20届大会主席演词

沈幕羽

1971.4.14教总大厦槟华厅

 

    自从去年改选后,由于许多事情在演变,也有一些问题是在紧急法令下不能谈的。我们除了办理日常的会务外,其他的活动,格于情势,只得暂时按下。

 

    上月廿日,第五任最高元首登基,宣布取消紧急法令,接着首相提出修改宪法。凡语文、公民权、统治者主权、马来人特权,都列为敏感问题,民间及国会里,都不得谈论。形势比人强。这些法案,终被通过以后触犯者便要受法律的制裁。作为一个良好公民,谁也不愿以身试法。但如大众的合法权益受到影响时,那个人的事就小了。古语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我们恳切祈求在本邦政治纳入正轨后,有一天这些影响本邦民主声誉的条文,不再出现在宪法上,以免人民的自尊心受损伤。

 

    民主国家,三权鼎立。国会立法,法庭执法,内阁施政,虽互不侵犯,却有其连环性。如所周知,立法者出发点本善,可是在执行时往往走了样,而有背道而驰现象。有的意义被歪曲了,有的执行时有偏差。结果一部份的人受益,大部份的人受害。在本邦,政府的施政,我们就曾在人民的口中或在报纸上,听到或看到这种使人伤心的事。政府应该设立一个投诉局,由官民联合组成,让人民将其所遭受不平的事,得到伸诉,而适当的处理。这个局等于是一个监督行政的机构。这个局可使官民彼此了解,而减少不满现氛倘若口口声声说要平等对待各民族而无实际的行动,口惠而实不至,将无补于事,人民怎会有幸福呢?

 

《发扬宪法一五二条精神》

 

    此次修宪,宪法第一百五十二条幸得保存,差堪告慰。老实说,这一条是我们仅存的命根。我们依赖它,得以有读华文,研究华文和使用华文的机会。而华文也赖它可以幸存。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在如何维护及发扬这一条文的基本精神。我常常称赞本邦宗教政策的宽宏态度是崇高而值得夸耀的。它基于多元种族应有多元宗教的基本原则,让人民有高度的自由信仰,毫无限制。因此在这多元种族的国家里,从未发生过宗教的纠纷,不久前,前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在基督教的欢送会上说,本邦任何宗教都没有受逼害的现象,感觉自豪。如此开明的政策,同样的应用到其他方面,我相信一定能获致美满的效果,而促进各族互相尊重,亲爱和睦。如所周知,过去和现在的事实,本邦政府对于一百五十二条的处理的态度,前半段是积极的推行,后半段则是消极的,缺乏鼓励和平衡的发展。这样旷日持久,就会造成一种文化随日增长,其他的文化日渐衰微。这种现象将会引起其他种族的不安,是不祥的。人是有自尊心的,每个人都爱护自己的文化,是良知良能。各民族都有其文化的传统和特点。要保存各民族的文化及发扬一百五十二条后段的精神,那么对于文化的摇篮--各民族学校,不但要继续保存,而且要积极扶助其发展。倘若某大会的议决案被接纳实行,于一九七三年以前,将华印校都改为国民学校,那么一百五十二条的后段便宣告无踪了。倘若像泰国每周只准华校初小读四小时的华文,没有足够时间让华人学习他所要学的东西,那么也就失去了这条文后半段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恳切建议为了维护和平衡发扬一百五十二条的精神,政府应让各民族学校有小学,中学以至大学,让各民族有足够的时间,有适当的场所,给他们学习和研究各族本身的文化与教育。

 

《独大问题》

 

    独大怎样了?究竟办得成吗?各方的捐款怎样了?每个有灵魂的华人都会很关切的问着。老实说,自紧急法令宣布后,独大的发起人和有关的人士,莫不焦虑非常,寝馈不安。一言以撇之,独大的事全是人为的事,只要政府肯点一点头,事情就好办了。我们就可以依照计划,马上进行。收款人及捐款人都无罪,款项自然会如细流归川,何患不成?今日唯一的困难,在于如何排除人为的阻难--使政府点头。虽然独大已于一九六九年五月八日下午大选投票前夕获得有限公司注册,可是政府却于五一三事件后宣布紧急法令,由行动理事会通令,高等学府必须向教育部申请注册。凡是捐款或收款都必须得到行动理事会批准,其用意如何,我们无需妄加臆测,大家也会意会的。最近上下议院开会又各别通过大学法令,更加强高等学府的控制,甚至学校当局未得批准,不得颁发文凭。这对于独大来说,又多一重难关。我们宁见独大难产,而设法使其不流产。难产尚有出生的一天,流产则无可救药。我们热切希望独大当局能从速召集有限公司会议,深思远虑,如何排除万难,打通路线,同时希望华团能站在维护华教立场,发挥作用,使政府同情独大的创办。这事也是华团是否能争取华人权益的一个重大考验。至于捐款方面,据悉各州独大分会都将所收的义款,以独大名义存入银行,作为定期储蓄,不得取用。公款丝毫不爽,这是应向热心人仕公布,而也是独大捐款有关信誉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华团大会)

 

    自从大家于日前报上阅读了某代表大会的议决案后,个个都惴惴不安,觉得非团结无以图存。后来副首相敦依士迈对马华的警告,于是召开华人团结大会的动机遂应运而生。开会前恳切邀请文教工商各界人士参加,其大会宣言,声明遵循宪法及国家原则,团结华人进而与其他种族合作,共同建设康乐富强的马来西亚。这个目标是正确而堂皇的。兄弟及教总同人义不容辞也曾躬与其盛。怡保和森美兰两州,都如期举行,情况之热烈,可谓空前。为什么会这样热烈呢?老实说,我们的目的是在团结华人,维护华人的合法权益。我们的心地是纯洁的,我们的立场是坚定的,我们的原则是不变的。我们不为人所左右,也不为人所收买,但如果有不肖份子,混水摸鱼,别有居心地企图利用我们而号召群众,以遂其个人的目的,或升官发财,我们决不会同流合污,而保存我们固有的气质。我以为一个政治家,只要有勇气牺牲,站在正义立场为公平、合理而斗争,不论成败,相信任何人都会给他一百巴仙支持的。要知道,民无信不立,政治家的地位是建立在群众的身上,空口喊支持是无补于事的。只要有实际的行动表现,则不必拉票,不必宣传也会得到人民的支持,而投他神圣的一票。

 

《南大的开明政策》

 

    由于媒介语的不同,学额的限制,目前华校高中毕业生,升学的途径,只有几条路可走,不是到台湾就是到英,澳,纽或投考南大。投考台大的相当多,但录取的资格已提高。英,澳,纽,远隔重洋,费用又庞大,非普通人的学子可以问津,南大则近若毗邻,又是联邦人士捐助的大学。它可说是大哥,年来在黄丽松校长大力整顿下,学术地位确是大大的增高,国际人士刮目相待。目前黄丽松校长访问槟城,一再表明南大将优待联邦学生,凡修毕十一年学校教育的中学生,不论是否具有大马文凭或剑桥文凭,皆可投考南大,及格者进南大一年级,不及格而若干科成绩好者,可挑选进入先修班。证件可以影印代替。目前南大之联邦学生仅十四巴仙。今后将增至廿五巴仙。黄校长的声明,打破了必须有政府文凭方可深造的传统制度,在这华校高中生为升学问题而感苦恼的当儿,黄校长这个声明足以补救独大还没成立的缺陷,同时也给联邦学生一条生路。我们欢迎黄校长的声明。

 

《几样德政》

 

    在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中,也有几样教育措施,给我们稍慰的。胡辛翁就任教育部长后第一样德政就是顺从教总的要求,恢复五年级华文的考试,矫正前任部长歧视华校的错误措施,值得我们的赞扬。第二样德政,便是政府于最近又宣布凡任教满三年的华校临时教师准于参加受训。这件事情也是我们力争了好多年如今才告实现。查目前西马华校缺少教师之情况,相当严重,每年征聘临时教师人数在千人以上,而日间师训华文班全马只有一两班,怎够填补?为此,各州华校每年都为征聘临时教师而烦恼,为了保证华校小学不致于一九七三年以前被改制及永久不致改制,我们恳切要求教育部长胡辛翁应增开华文师资训练班以应华校的需要。第三样德政,最近政府宣布取消小学六年级阶段考试,这是明智的决定。本来在小学里政府为检查学生的程度,在毕业的阶段举行会考是恰当的。可是目前政府却规定于五年级举行检定考试,六年级又要举行阶段考试,这简直是架床迭屋。政府的原意是五年级所差的功课可在六年级加以补救。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事与愿违。小学生参加五年级检考后便心情松弛,对于功课漫不轻心。而六年级阶段考试,各校自行批改考卷,毫无作用。因比我建议小学考试应改为小学毕业会考,及格者由政府发给文凭,不及格者仍然可读至初中三年级。这样就能鼓励学生格外向学,而家长为要他的子女有一张毕业的文凭,就会较关心他们子女的学业。对于提高本邦学生程度,不无帮助。

 

《黄总务暨各理事退休事》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如生离死别,而天下又无不散的筵席。我们在年青时代进入教育圈,吃够了粉笔屑。直到两鬓斑白,才毕业荣休家园。学生毕业唱骊歌,我们退休也唱骊歌。一个是开始登上人生的旅程,前途远大,一个是走到日暮途穷的地步,苟延残喘。当年大家都是生气蓬勃的年轻伙子,如今竟被称为老头子了。岁月逝矣,夫复何言。

 

    教总成立于华教动荡之时,转瞬已廿年了。它历经艰险,为维护华教而奋斗,华教乃得存在。为崇功报德,数年前我们曾颁发金质纪念章给退休的常务理事。嗣觉历任理事,或许多参与教总的行列,或主持各该州分会的会务,与教总通力合作,功在华教,不可无表示,乃决各赠送金质纪念章各一枚。据交来之调查表,理事先后退休者竟达二十二名之多,计有王宓文老师,黄伟强,刘思聘、饶恕、宋方平、王寿民、张冠焕、李卫农、刘曼光、荣渭生,李任凯、古维新、林明心、郑开易、梅修林、刘其伟、施炳文、苏维善、余其昌。钟樾乔、罗晋传、陈态甫等。虽然金牌的价值不高,意义却是非常深重。各位退休的理事都学有专长,文章道德都为人所钦敬。限于时间我不能逐一详细报导,感觉非常歉疚,在这里不得不提出的,就是总务黄伟强先生也宣告退休了。黄先生从第一次教总代表大会开始,他便跟教总发生了密切关系。当年大会一致议决成立教总时,他也被选为起草章程委员之一。那五位小组委员是林连玉、吴太山、叶省三(鸿恩),黄伟强和兄弟本人,而今这五人中,有的转业,有的相继退休,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真是使人不胜感叹之至!一九六三年起,他担任繁重的总务职。这六七个年头,我担任教总主席,身在马六甲,中枢的会务多承他为我分劳,尤其是六五、六六两年,为争取华文合理的地位,及一九六八年发起独大运动,筹备学艺比赛事项,奔走策划,最为辛劳。黄先生学识经验非常丰富,对于社会情况,尤为熟悉。故处理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平素待人接物,亦异常恭谦,他的退休,使我这位没满任的主席,如失右手,感觉非常惋惜。六八年他身罹重病,亟需休养,来函辞职,本总会除派员慰问及殷切挽留外,兄弟并曾说过『为华教前途,不可一日无此君』。而今岁月不留人,他毕竟离开教育岗位而荣休了,这实在是教总大大损失。我希望黄先生及各位退休的理事能时予南针,以匡不逮。目前虽各位前辈相继离开教界,但我相信各位的精神还是无时无刻记挂着教总的,只要我们精神取得联系,还是一样可为教总效劳的,今天我代表教总颁发各退休前辈的纪念金章,眼看同伴们先后退休,我除感到今后的责任益加繁重外,我更盼望同道们继着前辈们奋斗的精神,使教总永垂不朽,最后恭祝各位荣休理事,晚年愉快。

 

 

1971.4.15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