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精神与华文教育~安焕然

马来西亚华人的贡献与国家进展学术研讨会 2007 年 10 月 6 ~ 7 日 华教精神与华文教育 安焕然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文化苦旅,一个『铁树开花』的传奇故事。历经百余年风雨,华教之路走的并不平坦,可歌可泣。 从兴起、承继、转型到合流,诚如郑良树所言:『 ( 在东南亚 )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却能够一柱擎天地支持下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伟大的奇迹。我用『奇迹』两个字,绝不含有侥幸的心理。经过数十年的坚持和容忍、牺性和协商,大马朝野终于为华教觅出一条新的出路——华教本土化 ( 郑良树, 1999 : 13) 』。 有人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伴随着华族的抗争,华教发展,就是一部华人为争取母语教育权利不懈抗争的历史 ( 周聿峨, 1995 : 135) 。也有人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的启示,它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所衍发出来的文化意涵和道德意义。这其中乃因文化在华人社群心中的神圣地位,以及华教领导人物的道德典范 ( 何启良, 1999 : 19) 。 回顾华教风雨路,有不少的精神典范是颇值得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响往的。铁树开花不会是偶然。惟,在探索华教发展的动力时,不可忽略的是其外因以及内因。华教之所以『运动』,华教是否长青本土的关键,恐怕还是端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系于华社本身的热度 ( 郑良树, 2005 : 371) 。 华教精神典范的树立,除了主观上的个人情操魅力,其实还有马来西亚特殊的客观时局的影响,并由此激发而起的群众自觉与动员。两者之间是相互激荡的。为探析此华教精神与华教发展的关系,本文以陈嘉庚倾家兴学精神、南洋大学的创办、宽柔中学率先拒绝改制,以及 70 年代以来的华校复兴,这四个事例来阐释华教精神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 陈嘉庚的『倾家兴学』 陈嘉庚 (1874-1961) ,祖籍福建同安。 1890 年南来新加坡,佐父经商。 1907 年他目光敏锐地把投资重点放在橡胶种植,兼营商业、运输和工厂。前后创设一百多处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