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槟州学生运动简史纲要

    槟州学运史料汇集——纪念“11.14”学潮53周年 槟州学生运动简史纲要 编委 王礼泉   前言   槟州学生运动是马来(西)亚民主运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来(西)亚民主运动历史上分为五个时期: (一)战前和平时期 ----1930 年 4 月至 1941 年 12 月 (二)抗日战争时期 ----1941 年 12 月至 1945 年 8 月 (三)战后和平时期 ----1945 年 8 月至 1948 年 6 月 (四)抗英争取独立时期—— 1948 年 6 月至 1957 年 8 月 (五)独立后抗争时期 ——1957 年 8 月延续至今   本文为第四个时期至第五个时期中的槟州学生运动历史略要简介   ( 1954 年至 1969 年 5 月 13 日)   (一)星星之六可以燎原   · 1948 年 6 月 20 日后,紧急状态下的公开活动被禁止,学运沉寂下来。 · 1954 年 5.13 星加坡中学生反兵役运动。 · 1955 年 8 月 20 日新加坡华文中学校学生联合会(中学联)成立,中学联的成立标就着学生运动从早期抗日战争热潮转向为对英殖民主义者及不合理制度的抗争历史阶段。 中学联的成立对学生运动影响深远,它也掀起了槟州学生运动一波接一波的抗争浪潮。   (二)参与抗争运动洪流 · 1956 年火炬运动   殖民地政府颁怖名为“火炬运动”的教育措施: 凡在 1949 年至 1952 年出生的孩童,都必须在 1956 年 8 月 27 日至 9 月 27 日期间,家长为其孩童提早登记报名,以便教育局能根据报名人数,就读学校性质,学校教师多寡作出适当安排,为此董教总号召全马华裔家长送子女报读华小。   学运组织为配合董教总的号召,组织学运成员深入群众,沿户拜访华人家庭,规劝家长们把适龄子女报名登记就读华小,这项运动形成一股热爱华教的浪潮,史称 “ 火炬运动 ” 。   · 1956 年 11 月 23 日反对钟灵改制。 该项运动导致 68 名学运精英份子被开除。 ...

浅谈我参加学运组织的活动片段

    槟州学运史料汇集——纪念“11.14”学潮53周年 浅谈我参加学运组织的活动片段 中华中学 余文发   ( 1958 年—— 1964 年)   1948 年干燥炎热的六月,英殖民统治者颁布了恶名昭彰的紧急法令。一时间,天空布满乌云,大地卷起狂风,我国社会民主运动遭遇残暴的摧残和无情的镇压,运动陷入低潮而呈现沉寂的局面。   当历史进入五十年代中期的时光隧道,进步学生运动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重新崛起。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终于形成民族民主斗争中的新生力量,大放异彩地活跃在 “ 维护民族教育 ” 的斗争舞台上!   (一)卷入“ 11.14 ”学潮的斗争行列   槟州华校进步学生运动,经历了 1956 年和 1957 年中期几次前仆后继的维护民族教育的斗争,最后,犹如大海汇纳百川般,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全国 “11.14” 大罢课、大集会的抗争。被称为 “ 最早的燕子 ” 的学生们,在这个风雷激荡的时刻,勇敢地站出来,大声疾呼,肩负起冲锋陷阵的历史使命,谱写了光辉亮丽、可歌可泣的史篇。   那时,稚小年纪的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带着兴奋激动的心情,卷入了学生运动的行列,响应和参加了当时在学校草场举行的 “11.14” 斗争大集会。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队伍里,同学们斗志昂扬,群情激奋。在学生领袖的号召下,同学们秩序井然地列队游行到槟华女中大集合,把学潮斗争推向更高峰。   这场历史性的斗争,令人永远难忘!   (二)参加秘瓷学习小组   当 1958 年新学年开课,由于经历几次学潮的斗争,学生队伍面临大批同学被开除、勒令停课、扣留逮捕、驱回原住州而不准返回槟城等事件。一时间,学运队伍的领导出现真空和青黄不接。在这个时刻,学运地下组织做出决定:把离校的学运份子组织起来,协助校园内的同学们开展团结教育的工作。就这样 “ 学习小组 ” 如雨后春笋般在各校成立。与此同时, “ 宣教组 ” 也就顺应而生。   所谓“宣教组”是由一位领导人负责,成员由三五个同学组成。主要任务是对时事进行讨论、研究和分析,最后做出总结并写成材料,供给 “ 学习小组 ” 之用。 “ 宣教组 ” 在学...

思索往昔,探讨当年 ——20世纪中叶槟城学运斗争回顾

    槟州学运史料汇集——纪念“11.14”学潮53周年 思索往昔,探讨当年 —— 20 世纪中叶槟城学运斗争回顾 工委会秘书:叶建国   ( 一 ) 战后英殖民政府对马来亚实施的两手策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十万英军举白旗向日本侵略军投降,彻底粉粹了英国在马来亚的殖民统治固若金汤的神话。   二战结束,日本投降,英国重新回来马来亚,情况已是今非昔比。马来亚各民族人民普遍组织起来,要求结束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的呼声响遍全国。老奸巨猾的英国人,为了恢复其殖民统治,在登陆马来亚,站稳脚跟后,就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采取暴力镇压民主独立运动,另一方面积极筹划改变统治形式,当行宪制改革计划。   1944 年初,日本还未投降,英国殖民部就开始构思战后在马来亚恢复的形式 —— 马来亚联邦 (Malayan Union) 的建议。日本投降后,英殖民当局一踏上马来亚便匆匆忙忙于 1946 年 1 月 22 日单方面发表 “ 马来亚联邦”新宪制白皮书。   马来亚联邦白皮书的主要内容有:一、在政治结构上,九个马来土邦 • 和槟城及马六甲联合组成马来亚联邦;而新加坡则单独成为皇家殖民地,由英国直接统治;二、马来各邦统治者将政府主权移交给马来亚联邦总督,以统一各邦的行政与发展;三、马来人自动成为马来亚联邦公民,其他在马新出生,或在马来亚联邦成立前经已在马新居住至少 10 年的非马来人,都将获得公民权。   白皮书遭到各民族爱国民主党团的反对,因为它实际上是恢复殖民统治,并没有给马来亚自治,而且搞马新分治及剥夺各邦苏丹的权利。在强大的反对声浪中, 1946 年 3 月, 41 个马来团体在吉隆坡举行代表大会,反对英国人的马来亚联邦宪制白皮书。可是在会上,代表封建集团利益的巫统,不将斗争矛头指向英国殖民当局,以 “ 马来人万岁 ”(Hidup Melayu) 口号取代争取国家独立,鼓吹种族主义,维护封建集团的特殊利益,维护马来人督权,反对非马来人获得公民权。巫统的狭隘种族主义遭到坚持要求独立的马来民族党 (Parti Kebangsaan Melayu Malaya , PKMM) 的反对和抗议。   面对人民的强烈反对,英殖民当局加紧分化人民团结,它接受巫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