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开拓柔佛的先驱--陈旭年

  新山中华公会 75 周年纪念史料专辑     开拓柔佛的先驱--陈旭年 长庚       在柔佛新山,有一条陈旭年街 (Jalan Tan Hock Nee) ,大概不少人都知道:但这条街是纪念陈旭年的,而陈旭年是柔佛的首位侨长 (Major China Of Johor) ,恐怕大家就未必都知道了,新加坡有一间由陈旭年建造的 “ 资政第 ” ,瞢然不知者大有人在;但如果我说介于克里门梭律与槟榔路之间的救世军所在地,却肯定有不少人会知道。这座富有历史性的建筑物约建于 1882 年, 1940 年交由救世军管理。 1974 年被新加坡政府列为我国古迹,其图片并发行过邮票。   当时的“资政第”和昔日的四位潮籍富商各建的大宅,称为“四大厝”。它们就是霹雳甲必丹陈亚汉的儿子陈成宝在禧街的故居,余有进在驳船码头的故居及黄亚佛的位于禧街 ( 现今中华总商会的会址 ) 的故居。除了这间 “ 资政第 ” 之外,其他的另外三间大厝,经已消失无遗址可究了。   那么,陈旭年究竟是何许人也?   陈旭年,原籍潮州彩塘区全砂乡人,生于 1827( 清道光七年 ) ,卒于 1902 年 ( 清光绪二十八年 ) 享年七十五岁。 1987 年 6 月 2 日,中国《汕头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是介绍与纪念陈旭年的。作者蔡绍彬引述了陈旭年的曾孙陈干枢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可说是目前存留的较详尽和较完整的有关于陈旭年的资料了。   陈旭年原名陈毓宜,陈旭年可能是据其英文名 (Tan Yeok Nee) 译成中文时谐音所致。他于 1844 年 “ 卖猪仔 ” 到彭亨州开矿,还清债务后,即到新加坡未经营布匹买卖。他每天都到直落布兰雅沿家逐户叫卖,由于生性耿直,老实,甚得当地居民的欢迎。尤其是当时的马来贵族天猛公一家人的欢心,成为他长期的客户,天猛公阿武峇卡和他交情甚笃,于是,结为谊兄弟。   在 1855 年以前,柔佛州的苏丹是东姑胡仙,他死后,由儿子继承王位,但实权控制在天猛公伊不拉欣 ( 阿武峇卡之父 ) 手里。由于有英国势力作后盾,伊不拉欣自 1855 年起,已成为柔佛实际的统治者。   天猛公伊不拉...

故里乡情~陈开顺与陈厝港

  新山中华公会 75 周年纪念史料专辑     故里乡情~陈开顺与陈厝港 黄建成       陈厝港的地名,在 1844 年至 1855 年是一个在柔佛响亮的名字,它是当时柔佛行政的中心,其繁荣忙碌热闹,可以想象而知。   但随着新山的开辟后,陈厝港的地位由新山取而代之,趋向没落。较后班兰的开辟和新路的开辟,陈层港就慢慢的让人从记忆中忘记,特别是随着其中一排老店将被拆除重建后,陈厝港的容貌将会更面目全非。年轻一代的陈厝港居民,只能从父老的口述中,去追忆陈厝港光荣的历史。   笔者为了了解陈厝港的历史,曾多次的到陈厝港,企图从父老的访谈中,去整理第一篇陈厝港的史实。被访问过的一些父老,如黄志民老先生及李异熙老先生,皆已作古,使人感叹时光的飞逝。   陈厝港是由甲必丹陈开顺所开辟。因此,这块在地不佬河河畔的土地在开垦后即后被命名为陈厝港以纪念陈开顺开港的功迹。   陈开顺是在 1844 年 10 月 22 日取得开港的港契,即由新加坡招募华人前来拓殖开港。陈厝港的开发,比 新山早了十年,新山是在 1855 年开辟的。   陈厝港的开发,乃拜赐于 1835 年柔佛施行之港主制度。这个制度的目的是当年德门公再因依不拉欣,鼓励华人到柔佛开港拓殖,并赋予港主享有特权。   一百多年的陈厝港,原是一片原始的森林,野生鸟兽老虎出没的洪荒草丛。即一条流过陈厝港的地不佬河,是鳄鱼生长的温床。甲必丹陈开顺取得港契后,即带领大批劳工 ( 其中多是义兴志士 ) 到距离 新山六里半的地不佬河开港,种植胡椒和甘密,使到陈厝港成为柔佛的一个行政中心。所有货船都经陈厝港才开到新加坡去,扮演一个重要商港的角色。   陈开顺在拓殖陈厝港后,因开港丰利,财源广进,乃再接再励开辟新山。根据历史的记载,当时他的势力很大,曾帮助当年的柔佛苏丹带兵去平定麻坡的叛变,成为国防的栋梁,而有叶亚来协助平定「吉隆坡之乱」的一般作为。可惜的是,这一位当年显赫一时且对 新山的开发具有巨大功绩的港主之生平历史,并没有详细保存下来,史书也无详细的记载。后人只能凭着寥寥几句的描述晓得陈开顺这个人,知道他是百多年前 新...

新马华人手创椒蜜业史丛谈

  新山中华公会 75 周年纪念史料专辑     新马华人手创椒蜜业史丛谈 李寿章   追溯一百多年前的槟城、新加坡及柔佛 ( 马来半岛南端开拓较早之埠 ) ,此三地初期的发展乃全依靠胡椒和甘蜜之种植业及贸易起家的。此两种珍贵的经济作物,可说是新马兴邦之母,创下今日社会之繁荣与进步,而最先在本邦从事种植椒蜜者系华人,为记载详实的史料,笔者特撰写本文,阐述它的兴衰史。   槟城胡椒业史   首先,必须说明,胡椒是如何带到槟城种植起来的?   那是 1786 年 8 月 11 日,当英人船长莱德正式占领槟城后,极力主张击破荷兰人霸占印度尼西亚群岛,独家经营香料之专利权,则必须将商业扩展至东印度群岛,再由群岛间接而运达中国,扩展与更多欧洲国家互相通商贸易。   当莱德登陆槟岛时,发现五十多名华籍渔人已在那儿居住了。莱德是位深谋远虑,有眼光胆识之政治家,誓言为英国建立第一块在东印度公司辖下之殖民地。   于是,在他野心勃勃的领导下,又得天时、地利、人和,依赖各族劳工,包括栉风沐雨的华籍劳工,流尽血汗的开垦下,终使槟岛繁荣起来了。   话说,莱德第一封手令就是邀请吉打的胡椒种植人到槟岛来开荒,其中包括吉打州的华人甲必丹辜礼欢。辜氏是来自中国的福建人,深受华人的尊敬爱戴。   辜礼欢在莱德执政的几日内,便和数字华人,来拜见莱德,并赠渔网予莱德。之后,他即招来一批华裔移民,在那儿种植胡椒。   接着,莱德拨出许多土地及无条件施予最先到来槟岛来开垦的居民,并将它宣布为自由贸易港口。   此举致使槟岛的人口激增。至 1789 年,其人口只有一千多人,但至 1804 年,已达一万二千人了。谢清高在乾隆末南游曾到过槟岛,在其著作《海国公畲录》中记载曰: “ 闽粤到此种胡椒者万余人,每岁酿酒贩鸦片及开赌者,榷税银十万两。 ” 由此证明,早期的槟岛不单是个满山胡椒之岛屿,且第一个种植胡椒者为华人,非欧洲人。   当时,胡椒乃主要的贸易物品,依靠胡椒的生意,促使市面之繁荣,亦间接为市政府增加不少税收。到 1810 年,槟城已能出产四百万磅的上好胡椒了。直...

开发马来亚的恩人----猪仔血泪史

  新山中华公会 75 周年纪念史料专辑     开发马来亚的恩人 ---- 猪仔血泪史 李寿章       前言   溯源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急需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于是一批批中国贫苦百姓在殖民者的暴力绑架和欺骗掳掠下,成了形同奴隶的“契约华工” ( 俗称 “ 猪仔 ”) 。在此期间,闽西侨乡部分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生计,被迫走上了充当 “ 猪仔 ” 的悲惨道路。据查考中国史档案馆华工数据,在清咸丰至同治年间 (1851--1874) ,就有已知姓名的九位闽西籍人被迫卖身当 “ 猪仔 ” 。他们是:龙岩的刘全前、李海、陈查华、黄河明;汀州的陈林、张銮、陈国明、赖宝;上杭的罗富崇。   这些都是在家乡谋生艰难的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苦于没有“水客”引导出海 ( 或根本付不起船钱 ) ,便在 “ 客头 ”( 专门拐骗华工的流氓者 ) 诱骗之下,卖身上了 “ 猪仔船 ” 。如陈林,原在家做小工,听说海外赚钱多,便于咸丰二年 (1852 年 ) 以十二元的代价在厦门港卖身当 “ 猪仔 ” 。罗富崇是位剃头师傅,咸丰三年 (1853 年 ) 在汕头港被骗入 “ 猪仔馆 ” ,卖身价只有八元。这些华工上船虽与外国资本家或华人工头订立了 “ 契约 ” ,写明应募地点、工作性质、年限、工资数等,实际上, “ 契约 ” 本身不过是骗局,签约后的华工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开始了悲惨命运。据咸丰年间龙岩籍华工黄河明当时的口述:“吾等被人拐骗,言去澳门洋人处雇工,甚得价值,不料入屋后,即被洋人下闸,不得复出。因知中彼奸计,无可奈何,且同屋中有百条人,多有日夜号哭,亦被打血流,虽打死无人晓知者。吾见如此,迫使强行下船时,派纸一张云:打八年合同、银二元。不料行到海中,风浪甚大,三月尚未到,又无饮水,舱内人气体熏臭,病死者无计其数,其尸俱抛落海,葬于鱼复。百余日始到古巴,被卖入糖寮 ( 即制糖厂 ) 日夜做工,只好三点钟食睡,又无米面,但派蕉薯包粟挨饿。做工稍迟者,立加鞭挞,其中有投水死、悬颈死、服毒死、苦打死,不计其数。” ( 读口述原文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 。黄河明的 “ 猪仔 ” 生涯,   不但是闽西华工的苦难经历,也是所...

十九世纪柔佛华人先驱

  新山中华公会 75 周年纪念史料专辑     十九世纪柔佛华人先驱 作者:黄佩萱 翻译:邱国英       在新山,有数条街道是以华人名字命名的。这些街道是用来纪念谁呢?要解释这些街道何以取这些名字,不仅需要回溯华人在柔佛的历史,更需追溯旧柔佛皇朝及其后代所建立现代柔佛的历史,以了解华人在更大范畴内所扮演的角色。柔佛的历史,是由许许多多献身建设柔佛的人群的事迹所写成的,他们之中有马来人、华人、爪哇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欧洲人。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探讨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是 19 世纪柔佛经济发展史的主要因素之一。   柔佛皇朝   柔佛的历史,始于马六甲皇朝落入葡萄牙人手中的 1511 年,马六甲皇朝的苏丹向南逃亡,最终在沿着柔佛河的数个地点重新建立他们的皇朝。到了 1699 年,当马六甲王系的最后一位苏丹,马末沙在哥打丁宜被刺杀时,由于苏丹马末沙死时未有后代,故其皇位便由其内阁总理继承,即是苏丹鸭都遮立。至此,柔佛皇朝便取代了马六甲皇朝成为马来世界的主要权力机构。随后,在柔佛的权力与声望下降的情况下,苏丹只好于 1728 年将皇朝的行政中心移至廖内。   廖内的华人   华人到南洋来进行贸易活动已有数世纪,直至此时,华人才开始定居下来成为矿工和垦殖民。在 18 世纪 30 年代,华人劳工被引入到廖内的甘蜜园工作,根据统计, 18 世纪 80 年代在廖内的华人约有一万人。由于甘蜜是作为咀嚼 “ 槟榔 ” 的一种配料,因此,马来人种植甘蜜已有很长的历史。在引入华人劳工之后,原为小型的地方性产品,就变为出口农产品,因此,可以说是华人把商贸农业带进了这个地区,因为在欧洲它被用于鞣制皮革,甘蜜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就是从廖内开始,华人实施将胡椒与甘蜜共植在一块土地上,同时,这儿也是最先引进港主制度条款的地方。   迁移至新加坡   由于甘蜜这种商贸产品,许多国家的船只都到此来进行贸易,使廖内成为一个繁荣的港口,它的权力与繁华引起了在马六甲的葡萄牙人的注意,而于 1784 年开始攻击廖内。现代柔佛皇朝的奠基者,天猛公鸭都拉曼,是当时廖内苏丹宫廷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