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新加坡华文铭刻汇编1819-1911

图片
  新加坡华文铭刻汇编 1819-1911 Chinese Epigraphy in Singapore 1819-1911 上、下册 丁荷生 Kenneth Dean 许源泰 Hue Guan Thye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年 1 月第 1 版   序   为学之道,切忌游惰与心志纷张。学者有三绝:一、绝不攀附权贵,做无谓酬应,捧足献浅,有亵笔墨;二、学术乃千秋之业,绝不与空学虫多之辈争一日之胜,浪掷时光;三,绝不贪图虚名高位,终生不学,一曲吹江湖。如此,学人始能摒绝尘氛,平居兀坐,心净意专,全心钻研。有此三绝外,学人尚须是 “ 傻 ” 人一介。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曾云: “ 真正做学问的人很多,我不担心学问会中断。但是像我这样做学问的人就不一定会有,因为那么‘傻 ’ 去钻研一些连很多专家看起来都觉得无聊的问题究竟干甚么 ? 又没有钱赚。 ” (注 1 )饶先生一生确实做了诸多 “ 傻”事,其一即于担任新加坡大学 ( 即今新加坡国立大学 ) 中文系系主任期间,独具慧眼,为我国搜罗乏人问津、任其湮没之华文碑铭文字,撰成《星马华文碑刻系年》长文,启此风气之先,掀新马华人史研究之新篇章。   一八九二年,法国学者高第 (Henri Cordier , 1849-1925) 有言,汉学研究须兼顾文献训练与田野考察,于进行语文学研究之同时,亦得注重碑铭学与考古学之进展。诚然,档案史书记载或有遗脱,以金石为载体的碑刻文字时或可补纸质文献之不足,或纠核其中之谬误。一九七六年,余于澳洲国立大学治东汉安帝灾异,取汉碑文字、马王堆出土文献与官方正史比读,时有新发见与诠释。一九七八年,余学成回功,目睹城市重建,破庙朽宇相续夷为平地,其内之碑刻文物相继湮没,无不深感痛惜。后得陈铁凡 (1912-1992) 、傅吾康 (Wolfgang Franke , 1912-2007) 、日本日比野丈夫诸先生之激励,出于公民与史学者之义职,余步饶、陈、傅等先生之后尘,干此等 “ 傻 ” 事。劳形案牍之暇,只身寡俦,走访古庙旧宇,跋涉荒野坟陵,搜録碑刻文字;于茫茫学海上,一叶扁舟,妄编《马六甲、新加坡华文碑文辑録》、《 𡁃 叻峨嘈五虎祠义士新义》及撰论文多篇。   三十多年后,竟有学者愿继...

马来西亚:多元共生的赤道国度 Malaysia: An Equatorial Nation of Co-existing Multiplicities

图片
  马来西亚:多元共生的赤道国度 Malaysia: An Equatorial Nation of Co-existing Multiplicities 廖文辉 编著 2019 年 3 月出版     编辑前言 South—— 南方视点的跨国人文书房 高嘉谦 ( 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   南方,对于台湾,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方位的辨识。它有自身的历史和地缘政治脉络。尤其从东亚 — 东南亚的地缘政治,以及闽粤移民大迁徙的角度而言,以南海为核心的海上丝路与朝贡贸易,向来是理解中国境外南方的重要起点。在十六世纪末,福建商人、渔民开始在台湾西海岸水域活动,汉人移民与海上贸易的开拓,凸显台湾在中国大陆南方以南的岛屿位置。而西方帝国势力东渡,在殖民东南亚后,为巩固和拓展殖民地的布局与贸易经营,由南往北,觊 觎台湾在海洋贸易的战略位置。荷兰人在南台湾建立热遮兰城,西班牙占领北台湾淡水,标志了西方殖民势力,取道南方,直接将台湾置入庞大的贸易网络。明郑时代,郑成功在台湾的抗清势力,多方经营从日本长崎、福建、台湾与南洋各处的帆船贸易,正式开启 r 南海世界对台湾的意义。海洋台湾,因此有一个显著的南方视野。到了日本殖民后期,台湾甚至成为日本大东亚侵略战争的南进基地,连带卷入了区域战争。战后的台湾文学和历史纪录,清晰可见跟热带南方牵连的历史创伤和记忆。以上种种,指陈了历史台湾的南方视点。航路强调了移动,而知识视野的建立,也必然在播迁与传释过程找出其立基点。我们着眼南方,旨在强调台湾自身不能忽视的知识脉络。   放眼二十一世纪,现代汉语是亚洲地区的主流与强势语言。相对于中国大陆,台湾是最密集使用现代汉语的地区。本书系有二个重点。一是关注南方知识与文化的华语生产,以及不同语种的南方知识在华语世界的出版。二是文化传释,认识和探索台湾建构南方知识视域的必要性,关注台湾与南方世界在知识、文学、文化传播、诠释的种种可能。   近年「全球华语」概念的兴起,乃着眼现代汉语的异质性,强调从语言学与文化生产的脉络,观察华语文化与文学文本在不同语境的在地化实践,进而观察各地汉语生态环境、华人认同与文化创造。而在「南向」的思维里,我们扩大解释「全球华语」的概念,挪用为一种华语界面的知识传释和转译...

为了忘却的爱国者:南洋华侨机工研究

图片
  为了忘却的爱国者:南洋华侨机工研究 夏玉清著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6.5(2016.6 重印 ) ( 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 ) ISBN978-7-5668-1854-6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16) 第 113759 号 出版人:徐义雄 责任编辑:黄圣英、牛攀、何镇喜 责任校对:郑晓玲、吴筱颖、刘雨婷 责任印制:汤慧君、王雅琪 出版发行:暨南大学出版社( 510630 )   《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编委会 主编:曹云华 副主编:陈奕平 编委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子昌   文峰、庄礼伟、吴金平   陈奕平、张小欣、张振江、周聿峨、咼伟浓、曹云华、廖小健、潮龙起、鞠海龙、鞠玉华     总序   在 20 世纪,华侨华人问题曾经四次引起学术界关注。第一次是 20 世纪初关于南非华工的问题;第二次是“ー战 ” 后欧洲华工问题;第三次是五六十年代东南亚国家出现的“排华 ” 问题;第四次则是 80 年代中国经济崛起与海外华侨华人关系的问题。每次华侨华人研究成为研究热点时,都有大量高水平研究著作问世,不胜枚举。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发展日益密切,华侨华人研究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华侨华人研究机构由过去只有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侨大学等少数几家壮大至目前遍布全国的近百所科研院校,研究领域从往昔以华侨史研究为主,拓展至华人政治、华人经济、华商管理、华文教育、华人文学、华文传媒、华人安全、华人宗教、侨乡研究等涉侨各个方面,研究方法也逐渐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融入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方法与视角。与此同时,政府、社会也愈益关注华侨华人研究。国务院侨办近年来不断加大研究经费投入,并先后在上海、武汉、杭州、广州等地设立侨务理论研究基地,凝聚了一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形成了华侨华人研究与政府决策咨询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机制。而以社会力量与学者智慧相结合的华商研究机构也先后在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地成立,闯出了一条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华侨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