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我国的古动物》 周明镇

图片
    《我国的古动物》 周明镇   周明镇所著《我国的古动物》,介绍了中国发现的各种古动物化石,例如三叶虫、笔石、鱼类、恐龙和哺乳动物等,并阐述了这些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进化过程,以此展现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和规律,并激发读者对古生物学的兴趣。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地质年代的动物群落,并利用化石作为研究古代生命的重要工具,探讨了生物进化和环境变迁的关系。 作者还解释了化石的形成以及如何利用化石判断地层年代和古地理环境。   引言:   本书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中国及世界各地重要的古代动物,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和演化历程。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质年代、化石形成、生物进化等科学知识,并以中国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为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地球生命的漫长历史。   主要内容及核心思想: 地球的悠久历史与古代动物的演替 时间尺度: 地球历史至少有三十万万年,人类出现仅一百万年,在地球历史中是极短的时间。 “ 地球的歷史至少已經有三十万万年。 ” 物种更迭: 地球上曾生活过无数种动物,它们出现、繁衍,最终灭绝,成为古代动物。 “ 在地球的悠久的歷史中,曾經有更多种的动物在世界上生活过。 它們曾出現在地球上,繁殖了一个时期,后來又都滅种了。它們都是絕滅了的古代动物。 ” 化石的重要性: 化石是记录古代动物历史的特殊 “ 文字 ” ,保存在地层中。 “ 关于古代的动物和它們的活动,是不是也有歷史的記載呢?有的。不过是用一种很特別的 “ 文字 ” 記載下來的。这种 “ 文字 ” 叫做 “ 化石 ” 。 ” 地层如书: 地层像一本 “ 书 ” ,记录了生物演化和地质变迁的历史。 “ 用化石記錄下來的古代动物的歷史,保存在一本叫做 “ 地層 ” 的大 “ 書 ” 里。 ” 化石的形成与地质变迁 “ 沧海桑田 ” : 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很早就认识到化石是古代生物遗骸,并提出了 “ 沧海桑田 ” 的观点,阐述了地质变迁的基本道理。 “ 这些石头是古代海里的介殼变成的,埋藏这些介殻(化石)的岩石从前是海底的泥砂。从前的海边現在已經变成山地 , 海底的泥砂已經变成山上的石头。 所以朱熹說 :“ 滄海可以变成桑田 ” 。 ” 海侵现象: 海洋多次...

《野草》 鲁迅

图片
  《野草》 鲁迅   鲁迅的散文集《野草》包含多个篇章,主题涉及生死、希望、绝望、社会批判等。 文章以独特的象征意象和充满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复杂感受,展现了其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力。 篇幅较短小精悍,但意蕴深长,值得反复品味。 文字风格具有鲜明的鲁迅特色,简洁、犀利而富有象征性。 部分篇章带有明显的象征意味,例如 “ 死火 ” 和 “ 希望 ” 。   引言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创作于 1924 年至 1926 年间,收录了 23 篇风格独特、意象深刻的作品。这些作品并非纯粹的写景抒情,而是借由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鲁迅先生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复杂情感、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文本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质疑和对人性的反思。   主要主题 生命与死亡的辩证 : 《题辞》开篇就点明了对 “ 死亡 ” 与 “ 腐朽 ” 的欢喜,因为这证明了 “ 曾经存活 ” 。这种对生命的反思贯穿始终,如《秋夜》中对生命的短暂和循环的描绘,以及《死火》中对 “ 死火 ” 蕴含的生命力的探索。 引言 : “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曾经存活。 ” 生命与腐朽 : “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 孤独与抗争 : 许多篇章都展现了作者在黑暗社会中的孤独感,以及他对庸俗、麻木的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他常常以 “ 过客 ” 、 “ 影 ” 等意象来表达这种边缘和疏离感,并试图以 “ 野草 ” 的姿态来展现自己顽强的生命力。《过客》中, “ 过客 ” 不断前行,却不知目的,象征着鲁迅在迷茫中探索的姿态。 孤独 : " 我独自行走,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吞没。 " (《影的告别》) 抗争 : “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 《题辞》 ) 过客的孤独求索 : “ 我一路走,有时人们也随便称呼我,各式各样,我也配不清,况且相同的称呼也没有听到过第二回。 ”( 《过客》 ) 希望与绝望的交织 : 《希望》一篇深刻探讨了 “ 希望 ” 的虚妄,指出希望常常带来更大的绝望。尽管如此,鲁迅并没有彻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