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 戴维·考特莱特

图片
  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 戴维 · 考特莱特   戴维 · 考特莱特的著作《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本书探讨了 成瘾性物质 如何从地方性作物演变为全球商品,并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作者通过介绍 酒精、烟草、咖啡因 这三大主要成瘾品和 鸦片、大麻、古柯叶 这三小宗成瘾品的传播历史,详细阐述了它们在全球贸易、社会文化、政治权力以及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书中还特别分析了 糖 在成瘾品消费普及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讨论了工业化、交通发展和移民等因素如何加速了这些物质的全球化进程,最终导致了 “ 精神刺激革命 ” 。   《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一书深入探讨了成瘾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现、贸易、利用、管制与禁止的历史,揭示了它们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及其权力结构。作者戴维 · 考特莱特将这一进程称为 “ 精神刺激革命 ” 。 绪论 作者在绪论中首先通过 1926 年一个名叫柯隆波的费城居民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 20 世纪工业化国家普通人对多种成瘾物质(鸦片、香烟、咖啡、茶、威士忌)的惊人消费量,指出这种生活方式在 500 年前是连最富有的帝王都无法想象的。这引出了全书的核心概念 ——“ 精神刺激革命 ” ,即自近代早期( 1500-1789 年)以来,通过越洋贸易和帝国扩张,全球范围内可改变清醒意识状态的物质(提神或麻醉物质)得到广泛汇集和传播。 作者将 “ 瘾品 ” ( drugs )定义为一个中性词,泛指各类合法与非法、温和与强效、医疗用途与非医疗用途的麻醉及提神物质,包括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大麻、古柯叶、可卡因、海洛因、冰毒等。本书旨在将零散的成瘾物质研究整合,描绘全球精神刺激物质的发现、交易与利用的完整图景,并探讨为何各国后来开始管制或禁止部分瘾品的自由流通。作者指出,瘾品的传播与疾病传播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多为人类蓄意为之,而非偶然。 第一篇:瘾品资源大汇集 本篇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主要精神刺激物质的汇集过程。 三大宗:酒精、烟草、咖啡因 葡萄酒 :介绍了葡萄栽培的历史起源于黑海与里海之间,随后传播至地中海、欧洲。葡萄酒在基督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被视为不洁饮水的安全替代品。书中特别提到,由于基因差异,约半数亚洲人对酒精不耐受,这可能延缓...

回忆片片录 林连玉

图片
  回忆片片录 林连玉   林连玉 的回忆录《回忆片片录》,并包含黄润岳所作的序。这些内容深入探讨了 马来亚华文教育 在 1950 年代至 1960 年代的动荡时期,特别是在英国殖民政府统治下,华文学校面临的 生存挑战 。文章详细记述了作者作为 华校教师总会主席 ,为争取 民族平等和语文平等 所进行的艰苦交涉与抗争,包括反对《 1952 年教育法令》、抵制新薪津制对教师的不利影响、应对 “ 火炬运动 ” 中的排华阴谋,以及在教育会议上就历史、地理等课程问题与殖民官员进行的 激烈辩论 。全书旨在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录华文教育在马来亚独立前后所经历的 沧桑变迁 。   《回忆片片录》是一本由林连玉撰写、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总会出版委员会出版的回忆录合集。这本书并非系统性的编年史,而是作者林连玉在繁忙中抽取往事片段,独立成篇的结集,因此得名 “ 回忆片片录 ” 。 自序 ( 林连玉撰 ) 林连玉在自序中阐明了本书的性质和写作背景。他指出,本书并非按年或事件系统叙述,而是由已发表的回忆文章汇集而成。由于他于 1961 年 8 月教师执照被吊销后失业赋闲,才得以继续写作,但仍保持了原有的片段体裁。这种写法虽然可能导致时间次序颠倒、因果关系不明,但优点在于每个问题都独立完整。林连玉强调,他忠于史实,不避权贵,直言不讳,因此原计划在他去世后作为遗著出版,但现在出版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 只见一斑,并非全貌 ” 。他希望这些回忆能 “ 留作未来的印证 ” ,其写作本意即在于此。 序 ( 黄润岳撰 ) 黄润岳的序文为读者提供了马来亚华文教育的历史背景,指出其至少有二百年历史,并提到了现代式华文学校的开端。他强调了近五十年来马华教育的发展和各校的创业维艰。序文详细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人子弟失学三年零八个月后华校的普遍增加,以及英国殖民政府对华校从 “ 不闻不问 ” 到开始 “ 管制和津贴 ” 的政策转变。他指出,华校虽然被视为 “ 方言学校 ” ,但在当时华人读华校是 “ 天经地义的事 ” ,华校学生激增,导致中学数量也随之增加。面对华校的蓬勃兴盛,英校相形见绌,殖民政府自 1950 年起便出台了大量教育报告书,企图动摇华校的根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1951 年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成立,并推出了林连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