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华小生国语程度低落问题

华小生国语程度低落问题 李宽荣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里,公共考试具有评定教学成效和筛选学生进入更高阶层教育的作用。因此,每当一项公共考试诸如 UPSR , SRP , SPM 等成绩公布时,许多教育界人士都会针对考核结果作出种种评论和提出各种改善教学的建议。 由于国语科是各项公共考试的重点科目,其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名考生的整体成绩且进而决定他的升学与就业机会,因此人们对这一科的成绩尤为关注。综观过去所发表的种种舆论,言者大致上都认为华小生或从华小升上政府中学的学生国语程度差,致考试落第的现象十分普遍,并认为这种情形甚至有每下愈况的现象,于是手有些学者认为根治这一弊端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在所有小学清一色实行以国语为媒介的教育,且坚信这一措施能进一步促进国民间的和睦合作,达致团结各族的目标。另-方面,许多在华小服务的教育工作者,也认为华小的国语教学时间不足,疾呼有关当局增加这一科目的授课时间,以为时间的增长,必然增进教学的成效并提升程度。姑不论这一推断是否正确尚有待验证,单就增加国语科授课时间一议来说,假使整体的授课时间没有改变,增加国语科的授课时间则必然得以削减其他科目的授课时间来促成。这么一来,似乎和前述的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的不同点只是改变的程度有所差异而已。 认真的来说,如果是以考试成绩来比较并评定有关年份学生的表现是否较前一年份进步或逊退,这种评析是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因为它纯然是根据分数或等级来推断,并没触及实质的语文能力问题,但若说成绩的进步或逊退即表示语文程度升降的话,则这种推断就不一定正确,为什么呢? 考试成绩不全代表语文程度 首先,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公共考试批卷方式是极度保密的。批卷所根据的准则为何,只有批卷的人士知道。至于如何评定等级,则更非常人所能知晓,如果考核结果是以考生集体表现做为分配等级的基准 (Norm Reference) 的话,那么等级所反应的不是实质的程度而是考生与考生之间的比较结果,换一句话说,某一年的 A 等成绩和另一年的 A 等成绩并不一定是反应同一层次的语文水准。 其次,即使考卷的出题格式相同,每一年的考题内容肯定不会一样,且重点也会有所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把成绩的升降当成是程度升降来看待,实不够客观。 再说,考生的成绩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临场的表现。考试时...

我们正在实施怎样的儿童教育

我们正在实施怎样的儿童教育 吴映清 中国名作家巴金先生在他的近着《随想录》中有 3 篇文字记述他的外孙女端端在儿童时代接受“填鸭式”教育情形,深切指出此种教育的弊病,认为不但不能让儿童有充分运用脑筋去思考、去解答问题的机会,反而使儿童因为刻板的教学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觉得学习是一项苦的差使。巴金说,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他在 80 多年前的私塾读书时,已饱尝其苦味了,如今又亲眼看见外孙女接受同样方式的教育,真使他无限感叹。 同时,端端的父母及家庭里其他的长辈对她的期望:小学毕业后一定要考入“重点学校” ( 也好像我国教育部保留予小六检定试优秀生就读的中学 ) 给她心理上很大的压力。因此,她这个年仅 11 岁就读 5 年级的儿童,每天清晨 5 时就要起床,赶做学校的功课,并复习课本;放学回到家里,休息不到半小时,又埋头用功,一直到晚上 8 、 9 点钟。她坐在写字台的时间,竟比她的外公写作的时间还要多。即使如此,端端除了外公予以同情,她也不会得到家人的体恤的,因为她的考试成绩如果在 80 分以下,就得遭受父母严厉的责骂。这样沉重的心理负担,令年纪小小的端端也会这样自言自语地发牢骚:“活下去真没劲!” 读了巴金的文字,不禁使我想起了许多儿童教育问题。我觉得目前国内的儿童,接受教育的情形和端端并没有两样:每天上学,书包里挤满了厚厚的课本,以及一大迭的补充作业簿,里面有非常多等待着被“填”进脑子里去的“知识”;不管儿童能否理解、能否吸收、能否消化,老师一定要把它“输进”儿童的脑子里去的。 然而儿童小小的脑子并非计算机的胶卷,它能“装”得了那么多的“资料”吗? 这实在是一个应该检讨的教育问题,究竟我们在给年幼无知的儿童实施怎样的教育?我们真正的教育目标,是在为国家培养整体的普通国民呢,还是只为国家训练少许的领袖人材? 事实上,我国现行的小学教育制度,是很有系统的。国家对于全国各民族儿童,不分聪明或驽钝、贫穷或富有,一律施以免费教育,一律平等对待。政府每年开销庞大的教育费,训练师资人材,以推行 3M 教育。根据“小学新课程纲要”所订定,在小学第一阶段课程修完之后,如果儿童之学习能力尚未能达致目标,必须予以“特别辅导”以补救之,由教育局所委派之辅导教师负责指导。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目标,不是偏重于领袖人材的培养。 那么,...

本国幼儿教育简介

本国幼儿教育简介 陈宝武 一年来,配合新教育法令的建议,报章频频报道有关幼儿教育将纳入公立学校系统的事件;根据教育部最新的消息,政府的幼儿园班将于 1992 年 1 月 5 日或 6 日开课。 其实,早在 5 年前,教育部已开始研究在公立学校系统内成立幼儿班的可能性。今年 3 月 8 日,有关当局曾准备一份报告书,建议 5 岁的儿童应有机会进入幼儿园。这是因为来自乡区约 35 %左右的儿童没机会在幼儿园受教育。 在第六大马计划下,由 1991 年开始, 1995 年完成,政府将逐年添置幼儿园设备。明年开课时,全国约有 1070 所政府小学将开办幼儿班。 我国幼儿教育的总目标 在本国,幼儿园教育有下列九项总目标: 1 、拥有良好的品格,以成为一个对家庭,国家有用的人。 2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优良的道德价值观念,健康的思想。 3 、尊重与应用国语。 4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回教价值 ( 仅限于回教儿童 ) , 5 ,通过实践各种正确的卫生观念和安全感,培养自信。 6 、培养正确的概念,尊敬别人的权益和才能,表现互相尊敬、了解、合作和容忍精神。 7 、通过接触四周环境以及与人相处时,增进求知欲。 8 、增进语文能力以便与他人交谈。 9 、发展潜能,智力和创造力。 为了确保上述总目目标达致,幼儿园课程内容涵盖相当多项目,包括国家意识教育的发展,精神与道德教育的发展,马来西亚文的应用,回教教育、身体的成长,社会感情的发展,智力的发展、语文发展和审美与创造力的发展。每一项内容都有若干特殊目标以及学习活动范例。 尽量采用综合教学法 教法方面,课程纲要建议教师要尽量采用综合教学法。通过综合教学法,儿童能把技能与经验配合。比如,当儿童玩积木做组屋的模型时,他们将学习如何计算。如果积木有不同的颜色,大小和形状,儿童将了解颜色、体积、形状及轻重,长短、高低、大小的概念。 目前,教育部建议幼儿园上课时间为早上 8 时 30 分至中午 12 时。幼儿每天活动的情形如下:会话 (20 分钟 ) ,户外活动 (20 分钟 ) ,分组活动:包括语文游戏、阅读、表演、美术、手艺、积木,学前书写、学前科学、学前数字、玩水游戏、玩沙游戏、自由活动等 (40 分钟 ) :休息后,他们将进行宗教活动,学习...

幼儿教育纳入公立学校系统

幼儿教育纳入公立学校系统 邓日才 2 千多区幼儿班 副教育部长冯镇安博士在 9 月 13 日宣布,教育部将在下个学年开学时 (1991 年 12 月初 ) ,开办 2 千个乡区幼儿班。这些班级将附属在各源流小学里。其媒介语则依照所附属的小学类型来决定。 副部长说,这些为期一年的启蒙班,开班的目的是要让乡区儿童也有机会受启蒙教育。因为目前有大约 57% 儿童没有机会进幼儿班,其中大部分是乡区儿童。他又说,教育部已培训了 3 千名教师,以教导这些班级。政府已在第六大马计划中拨出 1 亿 4 千万元,作为发展幼儿教育的经费。 新措施富有意义 教育部这项新措施,至少包涵以下几个意义:一、幼儿教育受到重视,将正式纳入国家教育系统,成为教育制度的一环。二、延长国民教育年限,把幼儿教育也包容在内,三、幼儿教育将正规化、制度化,使目前私人办理良莠不齐的情况得以导向正轨。四、缩短城乡教育距离,有助乡区人民素质的提升。 这项措施,富有积极意义;但希望不是用以箝制或取代私人兴学。因为,政府教育经费,世界通例,均不足以应付人民的教育需求。何况我国私立幼儿班比政府更早开办,经验不浅。 幼儿教育宜重视 我国幼儿教育一向由私人办理,绩效参差不齐;也一向未受到政府及一般人的重视。大家都认为,那是唱唱玩玩、读读写写式的“幼稚”教育。 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一些幼儿教育的发展情况,相信就不会有所误解。 “幼儿教育”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一词,含义甚广。它泛指学龄前儿童各种形式的教育,包括家庭中的亲职教育,生活教育,幼儿园,托儿所,育婴班等。可见,幼教是由零岁开始至进入小学前的一个阶段的教育。美国还把小学一二年级也包括在内。 我们不宜把“幼儿教育”称为“幼儿教育”。因为,“幼稚,,一词,套在“教育”之上,语义双关,正如“小儿科医生”一样,易生误解。 其实,“幼儿”,并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幼稚”不懂事。从发展心理学观点看,人类行为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之间,前后互为影响。幼儿期是学习最快、可塑性最大、受教最有效的时期。它是初、中、高等教育的奠基期。其基础之强弱,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受教情况。因此,先进国家都十分重视幼教。 美国幼教发展好 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幼教的国家,常受各国效法...

反思求进----华淡小六生跳级事件探索之一

反思求进 ---- 华淡小六生跳级事件探索之一 庄春海 华淡小学六 A 优秀生跃升中学一年级的解决方案,虽然事态演变至今,表面上看来好像尘埃已落定,暂时宣告一段落,但它所激起的一连串问题诸如: 1. 社会种族敏感与团结问题 2. 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3. 家长的疑虑与抉择问题 4. 教材与课程问题 还继续在华淡民族的心湖中激荡着,不知何时才能止于平息? 事后反思和分析,应有助于检讨、发现和改善这问题所引起的普遍不满心态,从而加强各族间的亲善和团结感。为什么这课题会演变到这个地步?究其因应是: 1. 先是教育部一反过去的决策和常态,仓促间发布一道通令,取消华淡小学六年级 UPSR 国文科特优成绩,作为升中一的考虑;而代之以小学国文科必须及格,再加其他四科 A 方能升中一。教育部为何要在此阶段对华淡小学突然表现“爱之深,督之切”的严厉态度呢?它所持的理由不外是:华淡小学六年级的国文特优成绩,实际上远不如小学六年级的国文及格水平。这可能是一项特征的事实。 在现行教育体制和新课程范畴下,华淡小学的教学媒介以华淡语为主,旨在于扎实母语教育的根基,然后再肩负另两种语文的学习。这问题的本质与小学的教学情况截然不同。怎可相提并论呢?无疑地这项不明智的决策,很容易引起华淡二族的疑惑,对国民的团结意识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2. 解决方案一经公布后,学生哗然,自属难免之事。但好胜心、竞争心较强的学生也想跃跃一试小学的国文科试卷,但学子们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怎能去适应这项考试的需求呢?即使有意一试的学生毕竟也要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态走入考场,心里头到底有几分把握?如今与考生又得多考口试一科,无形中又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3. 解决方案也在社会家长之间引起不必要的疑虑和抉择问题,教育部官员在处理这事件的步伐不一致,且欠缺周详的考虑。最先由副教育部长廖迈克杜雅博士宣布华淡小六学生必须在小学国语科中考获特优,方可升入中一。接下来是本邦教育总监丹斯里阿都拉曼声称华淡小六生要在小学国语试卷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表现。最后由副教育部长冯镇安博士加以澄清,谓华淡小六生只要国文科及格另加其他四科 A 即可升上中一。至于教育部长却始终保持低调姿态。从整个事态发展看来,难免令人“一国三公,政令不一”的感觉,的确难为了教师与家长,茫茫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