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浅谈种族两极化的根源

    当代马华文存 1 ~政治卷 • 80 年代 浅谈种族两极化的根源 罗文恩   释义   种族两极化是指各族间缺乏有意义的沟通,因此产生不同的感受、态度、目标和理想,彼此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甚至互相存有敌意和对立的行动。   我国种族关系的现况   我国的种族关系日益极化,我将从团体、人物和课题 3 方面来分析这个趋势。   团体   国内的主要政党只接受单元种族为成员,即使那些标榜多元种族的政党,其实只获得某一种族的支持。历届的大选成绩证明整个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种族主义上。   种族政治也开始影响许多非政治性的组织,以前,一些妇女团体有各民族的成员,现在大多数由单元种族控制。青年团体的种族色彩更浓厚,几乎清一色的成员是来自某一种族。受到种族政党球队的影响,非政治性的运动团体开始倾向种族化。   种族两极化的阴影已掩至学校和高等学府,在校园里,不同种族的学生甚少来往,最活跃的学生团体都是语文学会和宗教学会,主办的活动多带有种族或宗教的色彩。   即使一些传统上属於多元种族性质的组织,也脱离不了种族化的厄运,例如种族思想逐渐在一些职工会抬头。   人物   政治性与非政治性团体的领袖习惯以民族斗士的姿态出现,如果一个领袖受马来人的拥护,肯定他不会得到非马来人的支持。成为国家领袖的首要条件是先成为民族领袖,这现象明显的指出所谓国家领袖,说穿了只是民族领袖。   课题   一些课题如土地改革、廉价屋、小贩,甚至贪污和无能本不是种族问题,各民族都以种族的眼光来看待及热烈争论这些话题。在国际时事,马来人与非马来人的立场主要以种族主义为出发点。马来人支持巴勒斯坦人是因为前者相信后者为回教而斗争。   课题不再被当作课题来看待,它的善恶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各民族起着什么好坏的影响,其实很多课题与种族根本就是这两回事。   几乎所有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种族意识,因此每个民族比他族更关心本身的文化、母语和宗教是理所当然的。当这些领域受到外来的威胁时,各民族发挥内部的团结是很自然的反应。例如一个马...

踏上多元种族政治之路

    当代马华文存 1 ~政治卷 • 80 年代 踏上多元种族政治之路 朱自存   首相马哈迪医生为马华公会 1986 年当年代表大会开幕时致词,声明 “ 马来西亚的华裔公民及印裔公民不是外来移民,他们与其他国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 ”   马华总会长林良实医生 11 月 12 日针对 “ 外来移民 ” 问题争论平息时曾对报界说: “ 这是一个没有失败者的解决方案,双方都是胜利者。 ” 但人民关心的不是争辩中谁胜谁败,只是希望让自己不受种族性争论的困扰。   其实,马哈迪医生亦不否认“虽然我们(国阵)有一些领袖比较极端,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但是当我们遇有摩擦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坐下来一起寻求解决方案。双方之间有时摩擦和不悦是很正常的,不过,怎样才能把事情解决才是最重要的。 ”   马华公会也许从国阵成员党之间、迄未能克制对种族问题争论的经验,提出了一项建议:由国阵最高理事会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以便重新检讨 “ 巫人和非巫人之间的关系 ” 。马华认为 “ 这个高层委员会应努力去拟定策略,以确保可能分裂和极化各族群的敏感性问题,不致被不负责任的政客利用。 ”   马华公会正式在国阵内提出的这项建议时,最好不要再把这个国家的人民看成“巫人和非巫人”。为什么不强调检讨“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 ” ,和确保政客不能利用敏感问题 “ 分裂人民的团结 ” ?如果所有政党能将国民看成一体,不再根据他们所属的族群,而分成马来人、华人、 , 印人,将是在政治观点上迈进了一步。我国人民是由多元种族组成的,这是事实;但不论他们属于何种族,大家同是国民,亦是任何人不能否认的事实。政党更应率先努力,使这种概念普遍存在国民的心目中。   马华公会应有政治醒觉   今时今日的马华公会,应该考虑改变它的单元种族政治立场。如果马华公会能重新考虑它和国阵内其他政党合并(马华曾与民政提过合并问题),促成国阵成为一个不是各种政党构成的 “ 阵线 ” ,而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单一政党;那么,马华公会不独本身从此摆脱所肩负的、沉重的而累赘的旧包袱,而且也在促成本国的多元种族政治方面,立下功劳。无论它与国阵内多元种族政党或单元种族政党(如印国大或巫统)的合并,都将加速本国多元种族...

从华社权益看回教党

    当代马华文存 1 ~政治卷 • 80 年代 从华社权益看回教党 翁诗杰   引言   华裔的政治已到十字路口。   历久压抑的积怨,再加上多次希望的幻灭,已逐渐把华社群众对事物的探讨,驱向感性认识的层次上。   这 10 多年来,华社由寄望 “ 民族救星 ” 的出现;而至响应 “ 自强自救 ” 的口号;继而演变至今天,一部分群众相信回教党能解除华社困境的局面,相信任何有民族良知的同胞,都会 “ 哀其不幸 ” 。但更重要的是,在哀叹过后,必须要以理性分析来找出长远的脱困之道,倘若只基於所谓 “ 敌人的敌人,即是朋友 ” 的原则来选择政治伙伴,那无异是在玩着一柄双面刃。它既能伤敌,亦能害己。   目前,正值华社对回教党的“怀柔攻势”感到受宠若惊兼无所适从之际。华社知识分子实有必要认真地全面探讨回教党的斗争方向及其对华社权益的影响。这些研究资料之所得,均应无私地、坦率地向群众分析。   假若华团领袖或知识分子,只为了要教训国阵,而一面倒地把回教党描绘为一个 “ 不分土著、非土著以及也能接受华团宣言”的政党,来争取华社民心,那将是极其片面及具有误导性的。   相反的,若光从回教国制度来衡量回教党,而忽略了该党现领导层的政治观,那也同样不够全面。   在目前这一片纷扰声中,华社对回教党所应关注探讨的范畴可归纳为下列两项:   (1)   回教党所要建立的回教国,将为华社在经、政、文、教方面带来甚么?这跟华团宣言中所表达的华社意愿 , 是否背道而驰?抑或相辅相成? (2)   回教党现领导层对华社 “ 频送秋波 ” ,是否意味着:该党在实质上已摆脱过去的极端本位主义?抑或只是权宜性的讨好?这可从近年来该党的领袖言论管窥一二。   回教党会放弃回教国?   在还未讨论回教国概念及其影响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行确定回教党在大马建立回教国的可能性及可行性。   迩来,一些华团人士皆乐观地表示,回教党本身甚难赢取三分之二的国会议席,除非能获得他党议员的支持,否则势难修改宪法以实现其回教国目标。   倘若光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