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反思 孟春 李光耀承认,新加坡双语政策出现偏差,导致华人独尊英文,华语水平低落。华文教育工作者指政府忽略实际情况,经常改变政策,影响教学成效,如今面对中国崛起才有急迫感。 新加坡引以为傲的双语教育经常是吸引海外华人家长把孩子送到该国求学的原因,但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月前却表示,施行多年的双语政策出现了偏差。他说,过去他以为所有学生透过死记硬背就能同时学好两种语文,现在他发现那是走错了方向,并指以前的教学方式是「疯狂」的。今年八十六岁的他坚定地表示,将在有生之年把错误纠正过来,在当地掀起不小的波澜。 其实新加坡所谓的双语教育并非指母语和英语并重,而是要求各种族学生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来学习,本族语言退居第二语言,至于各华族方言则面对自然消亡的命运。经过社会变迁,新加坡华人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未必都将华语视为母语。 另据教育部调查,华族小一学生的家庭用语为英语的比例已由一九八二年的百分之十增加到零九年的百分之六十。因此对一些学生来说,李光耀的话确实说中了他们的问题,因为讲华语不是他们的习惯。 十八岁的胡恺琳就是属于少接触华语的学生。在香港出生的她,一岁随家人移民新加坡。虽然她在家使用粤语,但在外头大部分时间使用英语。她说,过去在课堂上,华文老师都在唱独角戏,学生没机会发言,所以上了十年的华文课,仍没信心使用华语交谈。 按照教育部的课程目标,学生到了中学毕业,必须至少认识二千五百个中文词汇。不过恺琳承认已将词汇归还老师。她害羞地说:「我们拼命背《词语手册》上的词汇以及解释,但考完试后,全都忘了。」 从事华文教学法研究的黄龙翔博士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教学法,但死记硬背也并非完全错误,只是要看教学对象。他指出:「以前的时代,可采用这种操练式教学,但现在学生面对的诱惑太多了,如果他们觉得闷,也不明白背诵的意义,马上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另一些人则认为,双语教学的「错误」并非是语言教学偏差导致的,而是牵涉到社会环境以及制度等更广泛的问题。 四十一岁的郭太太坦言,两个儿子缺乏对华文学习的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家里少使用这种语言。但据她观察,儿子班上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