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马来西亚伊斯兰神谕刑法HUDUD in Malaysia

图片
  马 来西亚 伊斯兰神谕刑法 HUDUD in Malaysia 伊斯兰姐妹组织 Sisters In Islam   大多数穆斯林都非常重视穆斯林是否忠于伊斯兰的根本教义,但是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对伊斯兰的使命感具体落实在今天的政策和法律层面上。 —阿都拉希 • 阿默 • 安纳因姆 (Abdullahi Ahmad An-Na'im)   中文版序 理解伊斯兰促进民族和谐 星洲日报集团编务总监 刘鉴铨   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社会,为了要维系各族群之间和谐的关系,多年来社会上逐渐形成诸般禁忌,由于这些禁忌并不少,而且禁忌本身也可能随着时势的易转而产生变化 --- 原本不忌讳的变成了忌讳,或是本来已经忌讳的变得更加忌讳,老百姓唯有心领神会,故且以 “ 敏感课题 " 统称之。   在诸多禁忌中,当数宗教禁忌最为敏感,其敏感程度使得各族人民只想避之则吉,也因为刻意回避,独立四十余年以来,各族之间对彼此的宗教、文化、教育以至生活背景,都缺乏认知。虽然表面上各族相敬如宾,内里却因为互不了解而无法产生由衷的尊重与共鸣。   马来西亚华人由来对伊斯兰所知甚少 , 虽然伊斯兰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对世界带来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即使在 “ 九一一”事件后响起了反恐声浪,并且在西方文明与伊斯兰世界之间造成一定的冲突,却依然无法使马来西亚华人掀起 “ 认识伊斯兰 ” 的思潮。独立以来唯有两个时期 ——1993 年和 2002 年,华人曾经稍为关注过伊斯兰教义。当时回教党(泛马伊斯兰党)先后在吉兰丹与丁加奴州两个州议会通过伊斯兰神谕刑法,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在这期间,《星洲日报》作为大众传媒,当然没有在釆访线上缺席,而且也邀来国内伊斯兰学者、法学家,以及相关的专业人士,探讨人民多年来划地为牢的“禁地”,对伊斯兰神谕刑法以至伊斯兰教义予以讲解和阐述,希望为马来西亚华人幵辟一个可以客观看待穆斯林,也客观看待伊斯兰的 “ 观望台 ” 。   伊斯兰法律的课题后来像过去许多不了了之的课题一样,逐渐被华人淡忘。这正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情况——那一扇好不容易被推开一条缝隙的大门,似乎又即将关上。这一系列伊斯兰书籍的出版,印证了我们...

中断的天命~伊斯兰观点的世界史

图片
中断的天命~伊斯兰观点的世界史 塔米·安萨里 (TAMIN ANSARY) 译者 苑默文 刘宜青 出 版 广场出版   2017.4 目录 地图清单 关于名字与日期 前言 1 章 中央世界 伊斯兰之前的中央世界 2 章 迁徙 伊斯兰历元年(公元六二二年) 3 章 哈里发的诞生 伊斯兰历一一—二四年(公元六三二—六四四年) 第一位哈里发(伊斯兰历一一─ 一三年) 第二任哈里发(伊斯兰历一三─ 二四年) 4 章 分裂 伊斯兰历二四—四○年(公元六四四—六六一年) 第三任哈里发(伊斯兰历二二—三六年/公元六四四—六五六年) 第四任哈里发(伊斯兰历三六—四○年,公元六五六—六六一年) 5 章 伍麦亚帝国 伊斯兰历四○—一二○年(公元六六一—七三七年) 6 章 阿巴斯时代 伊斯兰历一二○—三五○年(公元七三七—九六一年) 7 章 学者、哲学家及苏非 伊斯兰历一○—五○五年(公元六三二—一一一一年) 学者 哲学家 苏非 8 章 突厥人的入侵 伊斯兰历一二○—四八七年(公元七三七—一○九五年) 9 章 浩劫 伊斯兰历四七四—七八三年(公元一○八一—一三八一年) 来自西方的攻击 来自东方的入侵 10 章 重生 伊斯兰历六六一—一○○八年(公元一二六三—一六○○年) 鄂图曼人(约伊斯兰历七○○年—一三四一年) 萨法维王朝(伊斯兰历九○六年—一一三八年) 蒙兀儿帝国(约伊斯兰历九○○年至一二七三年) 11 章 同时期的欧洲 伊斯兰历六八九—一○○八年(公元一二九一—一六○○年) 12 章 由西方到东方 伊斯兰历九○五—一二六六年(公元一五○○—一八五○年) 13 章 改革运动 伊斯兰历一一五○—一三三六年(公元一七三七—一九一八年) 瓦哈比主义 阿里格尔运动:世俗现代主义 伊斯兰现代主义 14 章 工业,立宪与民族主义 伊斯兰历一一六三—一三三六年(公元一七五○—一九一八年) 15 章 世俗现代主义的崛起 伊斯兰历一三三六—一三五七年(公元一九一八—一九三九年) 16 章 现代性的危机 伊斯兰历一三五七—一三八五年(公元一九三九—一九六六年) 17 章 潮流逆转 伊斯兰历一三六九—一四二一年(公元一九五○—二○○一年) 后记 参考文献 致谢 译后记   地图清单   今日伊斯兰世界 伊斯兰世界的拓展 地中海世界 中央世界 伊斯兰诞生前夕:拜占庭帝...

从打工者到跨国人才:当代中国人赴日留学30年

图片
  从打工者到跨国人才:当代中国人赴日留学 30 年 刘双著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6.5 前言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的当代日本留学潮到现在已有 30 年的历史。本书是从 2011 年由 Routledge 出版社出版的拙作英文版 Labour Migration from China to Japan :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Transnational Migrants 一书翻译整理而来,主要记录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留学日本的中国人的移民经历、职业发展和生活轨迹。书中使用的大部分研究资料是在 21 世纪初收集到的。过去的 10 多年中,中国、中国人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变化那么大,虽然在翻译整理过程中,尽量更新统计数据、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但我还是禁不住自问,书中所描绘的中国人留学日本的现象还存在吗?书中所描写的是否已过时?   这份社会学的研究报告也是一部社会史。在当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 30 年中,留学生群体在不断变化,就像书中所记述的,去往日本的留学生在年龄、出身地、生活经历和留学目的等方面都有巨大改变。带着 8000 日元留学已成历史,去过日本 “ 扒分”(上海话“赚快钱”的意思)的人其儿女大多都已成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日本文化的对外传播,不断涌现出喜欢日本消费文化的年轻人,去日本是因为那里有他们的青春偶像和喜欢的动漫,日本在他们眼中是一个文化很“酷”的地方。不久以前,为了生活费和学费,中国留学生往往会超出法定许可时间尽量多打工,为了节省开支几年才回一次家。可是最近,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每到寒暑假不是回国就是出国旅游,打工变成一种消遣、一种社会体验。甚至有父母为了让孩子生活舒适先在日本买好公寓,才舍得送孩子去留学。当然,中国留学生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这些年轻人家境不同,留学目的和态度也是多种多样。但总体来说,本书中所描述的早期留学生的“留学必须吃苦”的观念已渐渐淡化。对当今中国的年轻人来说,留学只是一种教育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成长历程中的体验。   本书揭示的留学生对经济全球化所做的贡献及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的跨国型规划,现在已经成了这个群体普遍的实践和明显的潮流。我同一些在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科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