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艺第76期 (1972.03)
当代文艺第76期 (1972.03)
当代文艺第76期出版于1972年3月,名为《当代文艺》。内容涵盖广泛,包括文学评论、杂文和小说,探讨了当时文坛的现状、作家的定义以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杂志还刊登了诗歌、漫画等,并介绍了函授课程和出版物,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生态。
本期《当代文艺》杂志,由高原文艺社出版。杂志以“全新面貌”呈现,办刊宗旨为忠诚服务读者,并附设邮购部。杂志向来以选材谨严、内容康健、格调高尚为特色。
本期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学术介绍、漫画选等多种体裁。目录中列出了社论、笔谈、书评、杂文等不同栏目。
主要内容与议题:
- 社论与笔谈:文坛的现状与困境
- 本期社论是上一期社论“请停止无意义的笔战”的延续。社论指出,文坛上的许多争吵并非表面原因,而是文艺团体的派系之争。社论不赞同通过解散小团体来平息纷争,并强调文艺小团体在文学运动中的重要贡献,例如“五四”时期的社团推动了新文学发展,海外的文运也主要由文社、诗社等小团体推动。然而,社论也承认小团体存在组织不够严密、成员缺乏整体认识、排他性以及受政治思潮影响等问题。
- 社论提出了成立文艺协会或写作公会等大团体的想法,以仲裁纠纷。但同时警告了这种大团体的危险性,特别是在政治复杂的环境中,可能被政治特务把持、操纵和利用。因此,社论强调文艺工作者应发扬自律精神。
- 社论将文艺事业在商业社会中比作“无依无助的孤儿”,文人间的互相攻讦只会削弱自身力量。社论也讨论了笔战对文学理论探讨的作用,认为当前小团体主要处于学习、创作阶段,尚未形成“一家言”。最终,社论倡导“文艺民主”,认为文坛不应由少数人把持控制,并引用诗句“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来寓意深刻的哲理。
- “谈鄕原”一篇笔谈讨论了“鄕原”这一类伪善、虚浮的人物。作者认为,相较于直言不讳的“谓夸之士”,鄕原的顺从看似舒服,实则误人误国。
- “兼也談隱與顯”一篇笔谈探讨了文艺工作者在“隐”(专注于个人创作)与“显”(参与社会活动)之间的两难。作者引用了元代汉族戏曲家和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罗贯中等因仕途不顺而隐居著书的例子,并结合自身在吉隆坡的经历,表达了在这种徘徊中为马华文坛尽力的想法。
- “「作家」兩字在星馬”一篇笔谈讨论了“作家”一词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负面含义,常被用于讽刺。这种现象的复杂原因归结于一些虚浮自大的提笔者的行为,如“随稿登床”和“买稿登坛”。许多人因此更愿意被称为“文艺工作者”。文章提到曾酝酿成立“作家协会”,但因难以界定“作家”范围而搁置。
- 文艺评论与学术介绍
- “論「給未知的神」”一文评论了史坦贝克的同名小说。评论赞赏小说中主人公约瑟对不同信仰的尊重,认为小说突破了单一的有神论或无神论,创造了多元性。文章探讨了“神”即是个人心中信仰支柱的概念,无论是哲学、科学、文学、艺术,还是具体事物或主义。评论指出,善与恶、人生都难以有肯定定义,只有不妨碍他人并将生命奉献给心中的“神”,才能活得快活、死得平安。小说的悲剧结局被视为永恒的升华,展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同情心。
- “寫作上的比喩”一文详细介绍了比喻(亦称譬喻或象征)这一修辞手法。文章引用了惠施的例子来说明比喻的功能是“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文章还阐述了构成比喻的要素(喻体、喻依、喻旨、相似词)和不同类型(明比、暗比、借比),并指出借比对写作素养要求更高。
- “介紹日本的幾首漢詩”一文介绍了日本的汉诗及其发展。文章指出日本汉诗受白乐天影响最大,风格浅白易懂,常含佛家道理。文章还提到了日本诗人也创作词,并介绍了田能村竹田和森槐南的作品。
- 精选小说
- 多篇小说在杂志中刊载,包括目录中列出的《失落了的伊甸园》、《戏子》、《三月的田野》、《山之颂》、《幻梦》、《男人女人》、《谢师宴》、《金钱万能的另一面》、《重访故居》、《爱的暗角》、《人性》、《爱与恨》、《遥念》(诗)、《冬日杂缀》(散文)、《牛郎织女》、《心的桎梏》、《邂逅》等。
- 《失落了的伊甸园》讲述了中国内战时期一位流亡学生的故事。他在逃亡过程中,经历了艰难困苦,并在避难地芝城(零陵)得到了帮助。故事中,主人公与一位名叫涵芬的女孩相遇并产生了情感。涵芬的弟弟名叫朱星鹤,而朱星鹤是本文作者的笔名,这为故事增添了有趣的层面。故事描写了他们的相处和最终的离别。
- 《戏子》描写了一位戏班花旦飞燕的悲惨遭遇。她因与梁姓男子相恋并怀孕,遭到男方家族反对。孩子被抱走,飞燕数次尝试自杀未遂。最终,她被迫随戏班离开伤心地。
- 《幻梦》似乎是一则包含现实与梦境交织的故事。故事中有流落的乞丐,也有江湖艺人秦大彪向故人陈飞龙(四爷)寻仇的武术比斗。结局中,小桃姑姑出现揭示了多年前冲突的真相,秦大彪和另一人身亡。故事以人物李跷脚的梦境与现实的错位作结。
- 《男人女人》通过两位女佣的对话,引出了关于女性和婚姻的讨论。故事后半部分描写了一位家庭主妇巧珮,其丈夫维博从普通职员成为富商后,生活发生巨变。巧珮的生活却日益隔绝,最终得知丈夫在外面有公开的情人而大受打击。
- 《谢师宴》讲述了受邀参加寿宴的郝举人,他曾是武术师父。宴席的主人程大牛是郝举人多年前因品行不端而逐出师门的徒弟。程大牛似乎意在挑衅或报复。在宴会上,郝举人通过赤手抓烧红的火炭点烟等令人震惊的技艺,震慑了程大牛及在场众人。程大牛最终心悦诚服。
- 《心的桎梏》是一个关于童年创伤、仇恨与最终懊悔的故事。叙述者欣澄幼时因打破同学保玲家的雕像,遭到保玲父亲焦伯伯毒打,心生仇恨。多年后,欣澄寄居在焦伯伯家,虽受到悉心照料,却无法放下仇恨,不断欺凌保玲。保玲的自杀未遂让欣澄深感愧疚和自责。
- 《波蒂》作为“佳作鈎沉”栏目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与一只野狗波蒂之间感人的故事。尽管作者试图驯服它未果,并在一次意外中打伤了它,波蒂却在关键时刻两次出现,最终为救作者免受野猪攻击而牺牲。这个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伤痛。
其他内容:
- 杂志还刊载了其他多篇散文和诗歌作品。
- 刊登了徐速先生短篇创作选集《落叶集》的广告。
- 编后语回顾了社论引发的反应,并预告了下期(第七十七期)的部分精彩内容,如英培安、汪洋、梁园等人的作品。
- 刊登了征稿启事,说明了投稿要求。
总体而言,本期《当代文艺》反映了当时的文坛生态和一些社会议题,同时也呈现了多样化的文学创作,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也有对当下生活的描摹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