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艺第77期 (1972.04)
当代文艺第77期 (1972.04)
当代文艺第77期杂志重点在于文化议题和文学作品。其中一篇讨论了在国际环境变化下,民族文学复兴的必要性,并批判了过度西化的问题。另有文章探讨了“面子”的真假以及文学创作中情感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一篇以日记或小说形式描绘了一位年轻人的内心挣扎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以及一篇讲述了办公室恋情中的误会和进展。最后,一篇幽默小说以戏谑的笔调重新解读了圣经中上帝与人类的故事,讽刺了某些社会现象。
多篇文艺作品的摘录和评论,涵盖了文学、社会观察和个人经历等多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 文学与文化评论
- 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大陆,“中国风”席卷世界各大城市,这使得中国文学作品有可能受到国际文坛的注目。
- 政治气候会影响文学气候;国势兴隆时,文化远播,如同汉唐盛世;国势衰弱时,文化也随之低落。
- 评论认为五四时代的新文学运动矫枉过正,虽然赢得了文学革命的胜利,但伤害了民族自尊和自信,导致心理上崇洋媚外、自轻自卑。
- 提到新诗和散文的欧化现象,批评使用西洋典故(如维娜斯、邱比特)和套用洋人口吻,认为这是民族自信心丧失和自卑感的体现。
- 强调“民族文学势必当行”,随着时势变化和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民族文学复兴的趋势不可改变,海外文坛将充满带乡土气息的民族文学作品。
- 认为奉行殖民地文学的“假洋鬼子”已走到衰运,这种病态文学根本要不得,应该与殖民地主义一起埋葬。
- 呼吁文艺术工作者把握机会,在世界文坛上大显身手。
- 强调“文艺批评”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辅助读者鉴赏、提高作品质量,树立好的写作和阅读风气。文艺批评家应秉持“对文不对人”、“化除成见”、“不御私情”的态度进行学术性研究。
- 个人叙事与情感
- 包含多篇小说或散文的摘录,描写了不同的个人经历和情感。
- 例如,“离绪(小说)”和“吟淡逸水云凡伯瑜”似乎是目录或署名的一部分。
- “七夕送陈令举”的叙事中,描写了在天风海雨中乘船的体验,引用了苏东坡的词,并引发了对人生聚散的感悟:“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 “漫天风雨”章节描写了在雨天和不同人物(如姐姐、姐夫、如恩、仙美)的互动和内心挣扎,探讨了关于升学、赚钱、独立和爱情等问题。叙述者决定离开香港去新大陆寻找读书的机会,并受到仙美的启发。
- “阿娇不回家”的叙事讲述了在殡仪馆为死者化妆整仪的“阿娇”的故事,描写了她对死亡的看法、工作的辛劳以及与丈夫阿宝的关系。阿宝的酗酒和失踪让阿娇伤心,她反思了金钱和工作的意义,认为丈夫和爱才是生命,最终决定放弃这份工作。
- “往事”中回忆了与朋友邓强生的童年经历,包括唱歌跑调、丢东西、老师打手心、欠糖果钱、以及逃难时朋友的帮助等。
- “珊珊(小说)”描写了叙述者对女子珊珊的看法和情感,认为她“沉默”、“沉静”,虽然不是理想对象,但喜欢她,并探讨了对爱情和婚姻的矛盾心理。
- “挥别木屋”表达了对生活了多年的木屋的依依不舍之情。
- 社会现象与观察
- 文章对伪善、戴假面具的人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面皮厚、爱假面子,并引用《菜根谭》说明假面终有被揭穿的一天。
- “黄石钻石镯”的故事描写了在街头遇到一对讨论金镯的男女,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可能的欺诈行为,并引发了对人性、信任和金钱价值的思考。最终,叙述者发现这个镯子很可能是被盗的,而自己被欺骗了。
- “李家祠堂(小说)”讲述了李家寨为抵抗土匪“马三”而开会商议、购置武器(包括小钢砲)的故事,反映了宗族的力量以及面对威胁时的紧张和冲突。
- “野孩子”的故事描写了在胶林附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学生欺负野孩子、野孩子报复以及野孩子在意外中救人的情节,探讨了童年暴力、阶层差异、以及人性的善恶和虚伪。
- 军事生活片段
- “奔”中描写了军营里的生活场景、人物互动(如刘连长、朱特务长、马金水),以及对时局(如和谈)和战争的看法。
- 叙述者关心生病的传令兵马金水,为此甚至与医院主任发生冲突,并得到了刘连长的支持。
- 描写了行军打仗的艰辛,对失去马金水这样的传令兵感到不便,并批评了一些传令兵的作风。
- 文学活动与展览信息
- 文件中包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举办的红楼梦研讨会和相关展览信息(时间、地点、议程、交通说明)。
这份文件通过不同体裁的文本,呈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文学创作状态以及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