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北马啰喱车商业公会四周年会庆纪念特刊
1981年北马啰喱车商业公会四周年会庆纪念特刊
1981年北马罗厘车商业公会四周年庆典的纪念特刊详细介绍了该公会的历史、目标、成就和未来的愿景。特刊中包含多位政府官员、政界人物和行业领袖的贺词与讲话,他们强调了罗厘运输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呼吁行业加强团结,与政府合作解决面临的挑战。同时,特刊也展示了公会通过筹款成功购置会所,以及在争取会员权益、提供保险服务和促进行业现代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成立日信财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推动大企业发展。此外,特刊还收录了主要成员的个人事略,突显他们在商业和社会服务中的贡献。
一部行业史诗与时代缩影
《1981年北马啰喱车商业公会四周年会庆纪念特刊》不仅是一份庆祝公会成立四周年的纪念刊物,更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它全面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华商,特别是北马地区货运业者的奋斗历程、组织结构和社会贡献。通过对其各栏目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窥见一个行业的兴衰、一个社群的凝聚力,以及一个时代的经济脉搏。
一、 卷首献词:政商互动的时代回响
本特刊开篇即展示了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及槟州元首的玉照,体现了公会对国家与地方领导的尊重。紧随其后的是一系列来自政界、商界及法律界精英的“献词”,构成了一个时代的“高层对话”:
- 主席发刊词:公会主席王连团先生在《发刊词》中开宗明义,阐述了公会“联络同业感情,促进团结,谋取行业共同利益”的宗旨。他也直言当时运输业面临的困境,并呼吁政府体谅与改善相关法令,同时勉励同业加强团结,克服难题。
- 政府官员献词:交通部长拿督李三春承认运输业存在迫切问题,并表示交通部正努力改善服务,同时希望业界合作,共同遏制贪污。槟州首席部长林苍佑医生则从经济发展的宏观视角,强调了高效货运服务对州和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预见了槟城大桥、东西及南北高速公路等基建项目将为运输业带来的巨大机遇。公共企业部长、副交通部长等也纷纷致辞,内容涉及行业纪律、燃油价格、优化运载能力等具体议题。
- 行业领袖与顾问献词:全国及各州属会领袖的献词反映了业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如柴油、零件、轮胎等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并强调了团结争取权益的重要性。法律顾问叶锦源律师则犀利地指出,运输业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政府有责任将税收“反哺”于行业,建设更完善的公路系统。
这一系列献词不仅为公会庆典增添了光彩,更清晰地勾勒出当时政府的经济发展蓝图、行业的核心关切,以及政商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公会春秋:组织架构与历史传承
本部分详尽地记录了公会的组织结构和人事传承,是研究该社团历史的核心资料:
- 领导层玉照与名录:特刊收录了公会永远名誉主席、信理员以及第三届(1981-1982)全体理事的玉照与职衔,直观地展示了当时的领导核心。
- 历届职员名表:从1976年的筹委会到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特刊详细罗列了历届职员的姓名与所属公司。这份名单不仅是公会发展的历史凭证,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北马地区运输业的企业网络提供了宝贵线索。
三、 会务纪实:里程碑事件与卓越成就
这是特刊内容最丰富的部分,全面展示了公会从成立到壮大的发展轨迹:
- 公会简史与会务概况:由总务李锦平撰写的《本会简史》追溯了公会的起源——从1975年大山脚同业借庆赞中元节联欢而萌生组织公会的想法,到1977年正式成立的完整过程。《会务概况》则总结了公会的主要工作,包括会员人数从初创的数十名增至141个单位、设立敦谊组照顾会员福利、为会员代办陆路货运保险,以及积极向政府争取权益,如成功争取到随车员获准坐在司机旁,并获得路税减免25%等。
- 购置会所的壮举:特刊用了大量篇幅详细记载了购置新会所这一里程碑事件。内容包括“筹购会所缘起及奖励条例”、“筹购会所经过”、完整的捐款“徵信录” 以及收支账目。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会员们的向心力、领导层的执行力以及华人社团“众志成城”的传统精神。
- 新会所开幕盛典:特刊图文并茂地报道了1980年5月2日“三喜临门”的庆典——庆祝成立三周年、新会所落成开幕、主办全国同业代表与交通部长对话会。报道详细记录了交通部长拿督李三春的剪彩仪式、主席王连团、部长李三春等人的致辞,以及各州代表向部长申诉行业困难(如载鱼车漏水被罚款等问题)的对话场面。庆典晚宴上,副交长吴清德博士为华教义唱筹款等活动,也展现了公会热心公益的一面。
- 创办企业实体:公会为顺应时代需求,倡议成立了“日信财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旨在集合游资,进军金融、房屋发展、园丘种植等大企业领域。这一举措显示了公会领导层非凡的远见和商业魄力,标志着公会的功能从单纯的行业互助向现代企业化运营迈进。
四、 同业风采:精英事略与会员名录
本栏目聚焦于构成公会主体的“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行业群像:
- 同业事略简介:特刊收录了王连团、黄两、陈文章
等多位公会领袖和同业精英的个人传记。这些“事略”不仅记载了他们的创业艰辛与商业成就,更着重描述了他们服务社会、热心公益、支持教育的贡献,塑造了当时华商领袖“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典范形象。
- 会员名录:详尽的会员名录,按地区列出了会员公司的中英文名称、地址和电话,是当时北马地区货运行业构成的一份珍贵快照。
五、 媒体视角与商业广告:一个时代的商业生态
特刊的最后部分收录了媒体报道、公会启事及大量商业广告,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当时商业生态的多元视角:
- 新闻转载与重要启事:转载的报刊文章记录了公会向政府提呈备忘录、抗议有关官员滥用职权、申诉行业困难等维权活动。其中,一份由法律顾问代表公会发布的《郑重声明启事》,明确界定了货物在运输途中若遇意外(如车祸、抢劫),承运车商不负赔偿之责,并呼吁货主自行购买保险,这反映了当时行业运营中面临的实际风险与法律对策。
- 商业介绍:特刊内页充满了各类商业广告,涵盖了TATA、ROMAN、NISSAN、HINO等卡车品牌,Dunlop、Goodyear等轮胎制造商,以及汽车零件、金融信贷、五金建材、食品加工等上下游产业。这些广告不仅是公会出版特刊的经费来源,更是当时市场经济活力、技术水平和商业网络的生动体现。
结语
总而言之,《1981年北马啰喱车商业公会四周年会庆纪念特刊》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会庆刊物。它是一部记录翔实、内容丰富的行业史、社团史和地方经济史。从献词中的政商关系,到会务报告中的维权斗争;从购置会所的集体努力,到商业广告中的市场脉动,这本特刊为我们全方位地保存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马来西亚华商社群的集体记忆。它不仅是运输业者的宝贵遗产,也是历史学者、社会学者研究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经济变迁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