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涵盖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多个方面。它们详细记述了战争的缘起,例如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早期的冲突事件,如济南事变和上海事变。书中也记录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战中的策略变化,包括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进程。此外,这些资料还描绘了重要的战役和战略部署,如武汉会战、徐州会战以及滇缅公路的开辟,并提及了美军在华的援助及日本投降的背景,最终以战后日军的受降问题作结,展现了中国军民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抵抗。
《抗日战争 第一卷》详
本书卷深入探讨了中日两国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历史轨迹、双方的战略意图、军事准备以及战争初期的关键战役,揭示了中华民族在存亡危机中的挣扎与觉醒。
第一章:日本侵略野心的历史渊源
- 内容概述:
本章开篇即揭示了日本对中国长达四百多年的侵略野心,从丰臣秀吉誓言将中国分割为日本领地,并将侵略行为称为“直入”而非“侵略”,展现了其独特的认知逻辑。文章深入剖析了日本国土狭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匮乏等地缘因素,如何塑造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危机意识。当看到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击败后,日本迅速将这种危机感转化为对外扩张的动力,提出了将“小日本”变为“大大日本国”的理念。吉田松阴等思想家提出的“补偿论”和“武力扩张”主张,明确了以武力入侵中国的目标。明治维新后,日本学习西方“富国强兵”,将防线推向海外,通过“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国策,建立起凌驾于内阁之上的军部,奠定了军国主义的基础。
第二章:侵华蓝图与军国主义思潮的形成
- 内容概述:
这一章聚焦于日本侵华的具体计划和军国主义思潮的进一步发展。1887年小川又次提出的《清国征讨方略》详细规划了肢解中国的蓝图,并继续使用“进取”而非“侵略”来粉饰其野心。日本在一战后的华盛顿体系中被降为“二流帝国”,以及中国日益增长的反日情绪,都激化了日本军界的愤懑与不甘。这促使日本军界法西斯主义思潮抬头,“巴登巴登密约”的签订标志着军国主义国家改造的全面启动。文章详细阐述了关东军对中国东北“特殊利益”的觊觎,以及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通过的《田中奏折》所确立的“欲征服支那,必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侵略国策。
第三章:九一八事变前夕的中日局势
- 内容概述:
本章描述了1928年“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后,中国民间爆发的抵制日货运动,给日本对华贸易造成巨大损失。全球性经济危机在1929年席卷日本,使得其生存危机进一步加剧。尽管滨口雄幸内阁曾试图改善中日关系,但日本军部通过暗杀驻华公使等手段,最终掌控了政策决定权,将政策从外交谈判转向武力扩张。文章明确指出,每当日本政客宣称“改善对华关系”,便是日本军人策划更大规模侵略之时,凸显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欺骗性和危险性。
第四章:九一八事变与长城抗战
- 内容概述: 1931年,中国内部正忙于政治建设和剿共,对国际局势缺乏警觉。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北大营。尽管中国东北军兵力远超日军,但奉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随后爆发“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国军队英勇抵抗,但最终签署《淞沪停战协定》,日军得以进驻长江流域。面对侵略,东北人民自发组织抗日武装,涌现出杨靖宇、赵一曼、八位女战士等民族英雄,以血肉之躯坚持抗战。1933年,日军进攻热河,中国军队节节败退,热河沦陷。紧接着的长城抗战中,第29军大刀队与日军肉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血性,但最终因《塘沽协定》的签订,中国被迫承认日军占领热河,并为日军入侵华北打开了方便之门。
第五章:华北危机与“新生活运动”
- 内容概述:
本章描述了1933年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如“福建事变”和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在民族危亡之际,蒋介石却大力推行“新生活运动”,试图通过规范民众行为来重塑国民精神,这一举措在当时显得与现实脱节。蒋介石在对日分析中,肯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可能性,认为日本无法彻底灭亡中国。然而,日本在华北持续制造事端,通过《何梅协定》解除中国军队和党部,瓦解抗日团体。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发表《日本对华基础观念》,宣称日本是来“解放救济”中国,并提出了控制中国政治经济的十三条蛮横要求。随后,日本策动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伪政权。面对日益加深的屈辱,国民党内部的反汪抗日情绪高涨,孙凤鸣行刺汪精卫的事件反映了民间的愤怒与决心。
第六章:日本内部分歧与七七事变
- 内容概述:
本章详述了日本陆军内部“皇道派”与“统制派”的权力斗争,特别是“二·二六事变”,最终导致“统制派”掌控军部,并确立了“南进”战略,即全面占领中国和东南亚。文章随后将目光转向1937年7月6日的中国平津地区,描绘了宋哲元领导的第29军与日军驻屯军对峙的紧张局面。第29军官兵士气高涨,抱有“速胜论”和“必战论”的信念。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向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开火,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日军内部对此爆发“不扩大派”与“扩大派”的激烈争论,“扩大派”将此次事变视为“千载难逢的良机”,主张全面侵华。
第七章:平津失陷与淞沪抗战
- 内容概述:
本章首先回顾了宋哲元在华北特殊而敏感的位置,面临日蒋共党三重压力,既仇恨侵略者又不得不“和平相处”的复杂心境。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最后关头”讲话,宣示了中国不惜牺牲到底、抗战到底的决心,并提出了解决卢沟桥事变的四点明确立场。然而,日军早已决定扩大战事。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天津发起全面攻击,佟麟阁、赵登禹两位将军在南苑战役中英勇殉国。随后天津沦陷。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未能阻止平津地区的失守。战事随即转移至上海,日军制造“虹桥事件”寻找开战借口。国民政府自1933年起已秘密修建国防工事,张治中认为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可分散日军兵力,迟滞其南下,并可能引发国际干涉。他号召将士为国捐躯。中日双方在上海集结重兵,中国在海空军装备上处于劣势,但地面部队兵力占优。中国空军在恶劣天气下率先出击,英勇迎战日机,取得了笕桥空战的胜利,但上海市区也因此遭受轰炸,平民伤亡惨重。中国陆军向日军阵地发起猛攻,但日军工事坚固,“铁拳计划”失败,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蒋介石一度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但日本拒绝上海中立区建议,战事继续升级。第三十六师在汇山码头血战,一度迫使日军向英军投降。
第八章:淞沪会战的转折与撤退
- 内容概述:
本章延续淞沪会战的进程。陈诚提出扩大淞沪战事以牵制日军,获得了蒋介石的认同。日军主力部队在缺乏有效防御的中国海岸线顺利登陆川沙镇和吴淞镇。尽管中国空军进行了轰炸,但未能阻止日军大规模登陆。日军第三师团联队长仓永辰治在冲锋中阵亡,其家庭亦毁于战火,凸显了战争的残酷。罗店和宝山相继失守,威胁中国军队后方交通线。中国军队反攻罗店,但因经验不足、协同不力而伤亡巨大。吴淞镇失守,师长杨步飞被撤职查办。松井石根紧急求援,日军增援部队抵达。宝山城内姚子青营500余人全部殉国,展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意志。“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引起上海市民关注,女童子军杨惠敏送旗入库成为佳话。谢晋元团长带领孤军撤入租界后仍坚持训练,最终被刺杀殉国。同时,国民政府推动大规模工业内迁,保存国家经济命脉。对于淞沪战场的战略,李宗仁提出应有计划地撤往二线,以持久消耗日军。但蒋介石犹豫不决,导致日军从杭州湾成功登陆,形成对上海中国军队的南北包围。中国军队在撤退过程中因命令滞后、组织混乱而遭受巨大损失。江阴、丹阳、金坛、吴兴等地相继失守,川军在泗安、广德地区顽强阻击。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中国军队伤亡巨大,但成功吸引了日军主力,粉碎了其“三月亡华”的企图。
第九章:国共合作与战略持久战的提出
- 内容概述:
这一章节以“寇深矣!祸急矣!”为题,首先回顾了国共两党从水火不容到携手抗日的历史转变。文章详细描述了共产党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次呼吁停止内战,并承诺放弃过去的革命目标,展现了民族大义。国际方面,苏联出于自身利益向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而美国则奉行孤立主义和绥靖政策。文章对比了中日两国的国家实力,指出中国经济落后、军事指挥不统一,而日本则拥有现代化的军事体系和高素质的军队。国民政府为此重新划分战区,蒋介石兼任大元帅。在山西,中国军队在南口战役中与日军苦战,但因指挥不统一、装备落后,最终失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战中歼灭日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随后,在忻口会战中,中国军队(包括八路军)与日军激战,姜玉贞旅长在原平城殉国。在娘子关方向,中国军队也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
第十章:徐州会战前奏与台儿庄血战
- 内容概述:
南京陷落后,蒋介石严厉批评了高级将领的保存实力行为,强调中原地区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徐州的关键战略地位。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徐州方向的战事,并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在津浦路南段,桂军第三十一军和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在淮河地区顽强阻击日军,付出了巨大代价。山东省府主席韩复榘因保存实力导致大片国土失守,最终被蒋介石处决,以儆效尤。随后,中国军队反攻济宁和邹县失利。日军第五师团南下临沂,庞炳勋部和张自忠部奋勇抵抗,双方在沂河两岸展开惨烈混战。滕县保卫战中,王铭章师长率部死守,与日军进行白刃肉搏,最终壮烈殉国,滕县失守。接着,台儿庄战役打响,孙连仲部第三十一师奉命死守台儿庄,与日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式肉搏战。汤恩伯部迟迟未能按计划回援。最终,中国军队成功反击,将日军赶出台儿庄,取得了徐州会战中的首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第十一章:徐州会战:战略包围与黄河决堤
- 内容概述:
本章描述了台儿庄战役后,日军对徐州会战的战略调整,投入了侵华日军总兵力的一半(八个师团,20余万人),意图对徐州形成南北合围。日军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分别从南北两线推进,威胁徐州侧背。日军第十三师团切断陇海铁路,标志着对徐州中国军队的战略包围合拢。徐州周边相继失陷,中国军队被迫突围。蒋介石决定在豫东地区重击土肥原贤二的第十四师团,集结了20万精锐部队对阵2万日军,形成十比一的兵力优势。然而,由于指挥失误和将领擅自撤退(如黄杰部),导致归德等要地失守,中国军队反被日军反包围。蒋介石担忧的“千古笑柄”成为现实,中国第一战区全面撤退。为阻止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武汉,蒋介石下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黄河决堤造成数十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有效阻止了日军的推进,为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但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和人道灾难。
第十二章:武汉会战:长江防线与要塞失守
- 内容概述:
本章详细描绘了武汉会战初期日军的部署和中国长江防线的崩溃。日军大本营命令华中派遣军与海军协同,攻取安庆、马当、湖口、九江等长江要塞,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日军第六师团和波田支队分别从南北两岸推进。中国军队在马当江面修筑拦江坝、布设水雷和火炮,看似坚不可摧。然而,马当要塞因指挥官李韫珩的疏忽(举办结业典礼)和日军释放毒气,在四天内迅速失守,李韫珩被撤职,薛蔚英师长被枪决。中国军队的反击未能扭转局面,日军炸开堵塞线,继续向彭泽和湖口推进。湖口作为鄱阳湖通向长江的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中国守军因新兵多、无重武器,在日军水陆空联合攻击下,外围阵地迅速失守,最终于7月4日晚陷落。马当、湖口两大要塞的迅速失守,暴露了中国军队在要塞防御、指挥和战术上的严重问题。日军大本营认为攻占武汉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意义,其作战方案确定以主力沿长江西溯,一部沿大别山北麓西进,为此投入了九个师团,总兵力25万余人,海空军亦全力支援。日军政客仍幻想通过政治谋略瓦解中国抗战意志。日军波田支队和第一〇六师团主力在鄱阳湖地区登陆并向九江推进,中国守军第八军、第七十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九江于日军发动攻击的第三天失陷。
第十三章:武汉会战:民族团结与战略反思
- 内容概述:
本章描绘了武汉会战中中国人民空前团结的局面。武汉市民踊跃捐款,唱响《保卫东方马德里——大武汉》,展现了誓死抗战的决心。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参政会,邀请各党派共商国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毛泽东强调“抗战到底、统一战线和打持久战”的重要性。国民参政会明确宣告国共两党将坚定抗日。苏联空军援华作战,大批苏联飞行员和中国飞行员在武汉上空与日军展开激烈空战,陈怀民驾机与日机同归于尽,壮烈殉国。日军在酷暑中作战艰难,冈村宁次证实了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虐待战俘的暴行。张鼓峰事件后,日本更急于攻占武汉,内部存在“速胜论”与汪精卫的“亡国论”之争。面对这些复杂局势,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全面阐释了抗日战争的经验教训,强调全国团结,驳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提出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指出游击战的重要性,并预言最终胜利必属于中国。
第十四章:敌后战场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 内容概述:
本章详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1938年2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发动大规模围攻,意图全歼敌后武装,但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第一二〇师在晋南、晋西北连续取得午城、井沟伏击战的胜利,收复多座县城。刘伯承的第一二九师在神头岭和响堂铺设伏,以手榴弹和红缨枪等简陋武器,重创日军辎重部队,缴获大量物资。这些胜利令国民党将领对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刮目相看。黄河决堤后,蒋介石严令山西抗日军队在敌后坚持作战,太行山成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鲁西、豫北等抗日根据地迅速建立和发展,对日军形成了包围之势,使得日军的后方也变成了前线。新四军也在长江以南地区开辟根据地,袭击日军,控制了宁沪铁路沿线大部分村庄。日军的战地报道中充满了八路军袭击的消息,显示敌后战场给日军带来了巨大困扰。
抗日战争第2卷
第十四章:北方战事升级 本章详细描绘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中国北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以及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和其在东北的“特殊利益”。章节开篇回顾了直奉战争的历史,揭示了北洋政府权力斗争的复杂性。随着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张作霖为防范南方的国民革命军入侵,宣布东三省独立并扩充军队,这与日本在东北的利益产生了冲突。书中深入分析了日本国内因关东大地震和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变动,特别是强硬派田中义一出任首相后,对中国领土采取的强硬立场。章节还描绘了日本因人口过剩、资源匮乏等问题而面临的生存威胁,以及滨口雄幸内阁试图通过修复日中关系来挽救经济的尝试,但最终因佐分利贞男被暗杀和“二十一条”事件而失败,揭示了日本军人而非政客主导政策的现实。随后,柳条湖事件被详细记录,关东军策划爆炸并迅速启动侵略计划,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第十五章:华北危局与卢沟桥事变 本章聚焦于卢沟桥事变前华北地区的紧张态势,以及中国军队的部署和顽强抵抗。描述了长城抗战的惨烈,中国军队以大刀队与日军肉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血性。书中特别介绍了第二十九军,这支部队的官兵多为“必战论者”,认为战争不可避免。章节详细记载了第三十七师驻防北平后,中日两军在丰台车站和宛平城等交通要道频繁发生的摩擦和冲突。作者通过日军军官的视角,描绘了卢沟桥事变当晚的宁静与骤然爆发的冲突,揭示了日军预谋已久的侵略意图。谈判桌上,宛平城守军营长金振中态度强硬,坚决不允许日军踏入城池。日军随即改变策略,集中兵力猛攻卢沟桥铁桥和龙王庙,中国守军两个排约七十多人全部阵亡,展现了初期作战的残酷性。章节还探讨了宋哲元的复杂处境,他在应对日本人、南京国民政府和共产党之间周旋的矛盾心理,以及他渴望利用日本遏制蒋介石的想法。最终,宋哲元与日方签订的秘密协定未能阻止日军的更大规模侵略,凸显了国民政府外交的被动。
第十六章:南苑血战与淞沪抗战序幕 本章详细记述了华北地区南苑血战的惨烈,以及淞沪会战前上海地区的紧张备战。日军对北平北苑、西苑和南苑的全面攻击,使得南苑成为平津地区首次真正意义上的作战。副军长佟麟阁和总指挥赵登禹身先士卒,但由于缺乏战争准备、部队混杂和指挥失灵,中国守军伤亡惨重。两位将军的英勇阵亡,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战精神的象征,他们的名字被城市街道命名以传后世。南苑失守后,北平门户洞开,市民群情激愤,组织支前队并为大刀队磨刀,展现了全民抗战的决心。随后,章节转入南方战场,蒋介石发表“最后关头”讲话,强调中国“不能丧失任何领土与主权”,誓言发动全国一致奋斗。张治中将军则秘密扩充上海“保安团”力量,调集中央军部队,积极构筑防御工事,为即将到来的淞沪会战做准备。
第十七章:南北战线与初期战略 本章描绘了淞沪会战初期的空战与地面突击,以及日军的残酷轰炸。中国空军在杭州笕桥机场首次迎战,高志航大队长等击落日军飞机,让日本人大感意外,甚至有日军队长剖腹自杀。然而,激烈的空战也导致上海市区被大量轰炸,造成平民伤亡,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六”。地面战场上,中国第八十八师的“铁拳计划”突击日军指挥部,虽英勇冲击,但因日军工事坚固和火力凶猛而未能成功,营长刘宏深阵亡。随后,中国军队的全线攻击因英、美、法提出将上海作为中立区的建议而暂停,但日本拒绝后,中国再次出击。第三十六师在汇山码头与日军展开惨烈肉搏战,伤亡巨大。日军在吴淞镇和张华浜等地强行登陆,中国保安团和警察总队虽抵抗,但力量悬殊,最终被突破。章节还穿插叙述了国共两党的分裂历史,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大规模“围剿”和政治杀戮,以及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苏联援助中国的军火和技术,是出于自身利益而非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且与中国共产党无关。本章还提及了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的混乱局面和国民经济的衰败,以及中日两军在军事指挥系统和官兵素质上的巨大差距。
第十八章:娘子关与南京保卫战 本章描述了华北战场的南口会战以及南京保卫战的惨烈景象。南口会战中,中国守军在日军步炮协同攻击下伤亡惨重,前沿阵地成为焦土。面对日军坦克,中国军队缺乏反坦克武器,连长隆桂铨带领士兵跳上坦克塞手榴弹,以阵亡过半的代价击毁六辆坦克。在日军迂回攻击下,中国守军防线全线动摇。日军相继攻占张家口、神威台和万全县城,傅作义部与汤恩伯部增援受阻,华北战事吃紧。章节还描述了日军沿津浦路南下如入无人之境,迅速攻克多道防线,逼近河北与山东交界。在平汉路,刘峙指挥的部队一触即溃,日军几乎没有抵抗就推进到石家庄附近。随后,章节转入南京保卫战,日军施放毒气弹猛攻紫金山第二峰,中央军教导总队顽强坚守。南京守军撤退时,下关码头成为唯一生路,但船只匮乏导致大量官兵和难民拥挤踩踏,谢承瑞团长被踩死,场面异常混乱和悲惨。
第十九章:徐州会战与台儿庄大捷 本章详细描绘了徐州会战中的激战,特别是台儿庄大捷的经过。在津浦路南段,于学忠率领的第五十一军在淮河沿线布防,与强渡淮河的日军展开激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尽管中国军队兵力不足,但在济宁、邹县和莒县等地仍进行了顽强抵抗,尤其济宁保卫战中,中国官兵突入城内与日军巷战,浴血奋战。滕县保卫战尤为惨烈,王铭章师长率部死守,日军集中炮火猛轰,中国守军伤亡巨大,最终滕县陷落,王铭章师长殉国。台儿庄激战中,孙连仲部坚守阵地,汤恩伯部侧击,双方拉锯战,中国官兵以数日不睡觉的顽强意志抵挡日军,被日军称为“叫化子部队”。章末还提及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制定的政治纲领,涵盖军事、经济、民众运动和教育等多个方面,以期全面动员争取民族生存。日军大本营为“解决事变”,投入大量兵力发动徐州会战,但台儿庄战役让他们意识到“中国的任何一处要地已不再可以轻取”。
第二十章:武汉会战与广州陷落 本章重点描述了武汉会战中的残酷战斗和广州的陷落。中国军队在淮北的蒙城进行了英勇抵抗,但因兵力有限、外援无望,最终蒙城陷落,守城部队几乎全部牺牲。李宗仁在宿县失守后,与汤恩伯会面,揭示了守军因兵力不足而被迫撤退的无奈。在兰封战役中,中国军队三路夹击土肥原贤二的第十四师团,展开残酷肉搏战,营长贾亦斌的经历凸显了近战的惨烈。蒋介石为阻滞日军攻势,决定掘开黄河大堤,造成巨大的浑黄水障,困住了日军第十四、第十六师团,但同时也给豫、皖、苏三省带来了巨大灾难。章节还详细描绘了马当要塞的迅速陷落,指挥官李韫珩因过于疏忽战备、召集军官培训而非部署防御而受到严厉批评。苏军空军援华作战,血洒中国蓝天,在武汉上空与日军展开激烈空战。最后,章节记录了广州的陷落,中国军队第六十四军和第六十六军增援迟迟未到,第一五三师旅长钟芳峻因友军不配合而羞愧自杀,展现了中国军队内部的困境与将士的悲壮。
第二十一章:抗战初期社会面貌与战略调整 本章主要概述了中国在抗战初期所面临的社会动荡、经济困境以及在战略上的调整。它揭示了战争造成的数百万难民潮,他们背井离乡,拒绝成为“良民”。民族工业和高校被迫大规模西迁,以保存国家命脉和文化火种,宜昌成为繁忙的中转站,四川盆地成为最后的避难所。章节深入分析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困境,因海关丢失和军火采购黑幕导致的收入锐减与支出剧增,以及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整体素质上的落后。面对严峻局面,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了在各战区“保持现在态势,尽量吸收敌人多数兵力而消耗之”的持久作战方针,并记录了各地游击队零星的袭击行动。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在全面抗战初期,作为一个古老而病弱的国家,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第二十二章:南昌与随枣会战 本章详细记述了南昌会战和随枣会战的惨烈过程。日军为攻占南昌,投入大量炮兵和战机,对中国守军阵地进行毁灭性轰炸,修水河南岸的防线几乎被摧毁。尽管中国守军伤亡惨重,但班长强三娃在生命最后一刻击毙日军联队长饭野贤十,展现了基层士兵的英勇与牺牲。南昌最终陷落,书中分析了中国军队防区过宽、兵力分散、协同不足以及对日军快速部队阻碍不力等失败原因。随后,章节转入随枣会战,日军攻击强度之烈、推进速度之快,大大出乎中国方面预料。王劲哉的第128师在江汉平原犹如一座坚固碉堡,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而张自忠将军在襄河东岸率部截击南下日军,兵力单薄却顽强血战,最终身中数弹壮烈殉国,他的牺牲极大震慑了日军。随枣会战后期,日军错误判断,在白河强渡时遭遇灾难。汉水江防因判断失误而薄弱,导致襄阳城轻易失守。宜昌沦陷,汉水大堤掘堤计划也未能成功,凸显了中国军队作战指挥中的诸多问题。
第二十三章:敌后抗战与阿部规秀之死 本章重点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八路军在与日军周旋中的重大胜利。详细介绍了晋察冀根据地、晋绥根据地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形成与壮大,这些根据地对华北日军形成了包围之势,使得日军的后方也变成了前线。章节特别记述了八路军在长乐村对日军的成功伏击,日军被截成数段,损失惨重。随后,章节详细描绘了黄土岭战役中八路军的英勇作战,利用地形优势伏击日军,导致日军“蒙疆驻屯军”司令官阿部规秀中将中弹身亡,这是日军在华北战场上损失的最高级别指挥官,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士气。章末还提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在经济和文化事业上的大力发展,通过建立银行、干部学校和普及教育,改变了民众精神面貌。
第二十四章:第一次长沙会战与南疆战事 本章详细记录了第一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的顽强防御,以及日军在华南地区的侵略行动。日军在湘北发动攻势,企图突破新墙河防线,但中国守军两个营在炮火猛轰和毒气弹攻击下,仍旧坚守阵地数日不退。上等兵曹锡的英勇事迹被突出,他孤身一人用手榴弹和机枪多次击退日军冲锋,并与班长朱班长拉响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展现了基层士兵的血性。日军最终突破新墙河,在汨罗江边遭到中国守军顽强抵抗,部分化装成难民的日军冲上南岸。长沙城下,薛岳与蒋介石就撤退与否发生激烈冲突,薛岳誓言决战。在华南,日军在北海和钦县登陆,迅速攻占钦县,随后在昆仑关战役中,中国军队英勇抵抗,日军第二十一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中国空军也积极支援地面作战。这些战役凸显了中国军队在不同战场上的坚定抗击。
第二十五章:上高会战与中条山前奏 本章描绘了上高会战的激烈过程和中条山战役前夕的紧张态势。日军集中兵力,试图在上高地区合围歼灭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依托地形优势,多次反击,使得日军攻击受挫。薛岳将军果断下达命令,要求各部队不惜牺牲,夺取胜利。虽然中国军队在局部战役中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但最终日军还是突破了包围圈,使得歼灭计划成为泡影。章末,本章转入中条山战役前奏,国民党内部妥协投敌之风盛行,国共摩擦加剧,特别是“皖南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统一战线面临瓦解危机。日军判断国共可能彻底分裂,认为这是进攻中条山根据地的良机。国民政府秘密调集兵力,计划在新四军渡江路线上进行堵截和袭击,将新四军推向一个巨大的陷阱。
第二十六章:中条山会战 本章详细记录了中条山会战的惨烈,这场战役是中国正面战场上又一次重大失利。日军调集优势兵力,从多个方向对中条山地区发起进攻,企图切断中国军队向黄河南岸的退路。中国守军第八十军、第五集团军和第十四集团军等部队顽强抵抗,但因兵力、武器劣势和指挥协同问题,阵地相继失守。日军突破中国守军防线,切断其退路,使得大部分中国军队陷入日军包围。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刘茂恩甚至发电报称部队“饿坏了”,请求突围。军长唐淮源在突围无望时,于山顶举枪自戕,以身殉国。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身负重伤后也用短剑自戕,表达了军人宁死不屈的决心。然而,也有部分部队如第三十四师师长公秉藩被俘,其部队因长期缺员和无端调动而士气低落。中条山会战的失败,暴露了国民党军队在指挥、协同和士气上的严重问题。
第二十七章:敌后抗战的严峻考验 本章深入揭示了抗日战争中后期敌后战场面临的极端严峻考验,以及中国农民在日军暴行下的觉醒与反抗。日军对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扫荡”,特别是发生在冀东的潘家峪大屠杀,日军残忍杀害1230名村民,并肆意奸污妇女。然而,这种暴行反而激起了中国农民的无情复仇,“潘家峪复仇团”的组建和对日军官佐佐木的击毙,展现了被激怒的农民顽强的抗争精神。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军、伪军和国民党军的三重压力下,物质极度匮乏,武器简陋,弹药奇缺,衣食无着。尽管如此,八路军仍然坚持扩大部队规模,依靠缴获和民众支持维持生存,甚至提出了“打胜仗,缴大炮”的口号。章节还描绘了日军在华北敌后对“皇军军官战地参观团”的伏击,八路军以少胜多,歼敌近百人,缴获颇丰,揭示了日军在敌后战场并非不可战胜。在冀中平原,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根据地面积和人口大幅减少,八路军骑兵团团长马仁兴之子马乘风阵亡,但八路军仍通过分散突围和灵活机动与日军周旋。左权将军在太行山反扫荡突围中,为掩护队伍转移而壮烈牺牲,他的牺牲是敌后战场艰难性的缩影。
第二十八章:太平洋战争与中国战局 本章讲述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中国抗战格局的影响,以及第二次长沙会战的经过。日本为解决资源危机,决定南进东南亚,与美国进行谈判,但最终因石油禁运等问题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偷袭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标志着二战进入空前混战。在欧洲,德军在巴尔干、克里特岛、基辅、敖德萨和莫斯科方向一路狂飙,英军在海上与德军展开激战。美国虽然援助中国,但其“先欧后亚”战略使得中国战场仍处于次要地位,美国介入国共冲突,强调一致抗日。香港沦陷,英军指挥失误,被迫向日军投降。同时,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日军试图再次攻占长沙,中国军队坚守新墙河和汨罗江防线,薛岳与蒋介石在战术上产生冲突,但中国军队仍顽强抵抗,最终日军撤退,长沙城得以保全。
第二十九章:第一次远征缅甸 本章详细描绘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艰辛与惨烈。滇缅公路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外援交通动脉,其建设克服了巨大困难。日军攻占仰光,切断了中国的援外通道,缅甸南部门户洞开,对中国云南和重庆构成直接威胁。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在同古、斯瓦河谷和仁安羌等地与日军展开激战。廖耀湘师长在斯瓦河谷展现了强硬的指挥风格,孙立人团长在仁安羌解救了被围英军,彰显了中国军队的英勇。然而,由于盟军指挥混乱、情报失误以及日军的猛烈进攻,中国远征军在腊戍等地遭受重创。最终,远征军被迫大撤退,杜聿明部穿越野人山,孙立人部撤往印度,齐学启副师长被俘并壮烈牺牲。撤退途中,为阻止日军追击,惠通桥被炸断,但同时也将大量华侨、难民和中国军队困于江对岸。英军则狼狈逃往印度,亚历山大总司令发誓夺回缅甸,但此生再未回缅。
抗日战争第3卷
第三十章:浙赣会战与正面战场的衰退 本章深入探讨了1942年浙赣会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正面战场士气的深远影响。日军为破坏机场、切断浙赣铁路,调集重兵发动攻势。在梅雨季节的恶劣天气下,日军在浦阳江触雷,第十三军司令部遭受重创。尽管中国军队部署反击,但蒋介石突然下令放弃衢州决战,理由是“保存实力和机动打击敌人”,这让前线部队措手不及,士气受挫。衢州最终陷落,日军沿浙赣铁路一路推进,攻占江山、鹰潭、上饶等地,打通了浙赣铁路。章末指出,此次战役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士兵逃亡现象突出,反映出正面战场因“心理上的失落”和“作战意志衰退”而面临的困境。章节还回顾了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美军击沉日军多艘航空母舰,扭转了太平洋地区的兵力对比,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在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北非和西西里岛等地的盟军反攻也取得了重大胜利,标志着反法西斯战争进入转折点。
第三十一章:石牌要塞保卫战 本章详细描绘了1943年石牌要塞保卫战的惊心动魄。石牌要塞是拱卫重庆的第一道门户,蒋介石曾亲自部署兵力,中国军队在此坚决阻击日军。日军第十一军为拔除石牌要塞,以地面进攻方式发动攻势。中国守军第128师在王劲哉指挥下,在江汉平原犹如坚固碉堡,多次击退日军。石牌保卫战中,吴奇伟指挥的江防军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搏斗。胡琏指挥的第十一师在关键时刻誓死坚守,其团长尹钟岳、营长游国桢等官兵英勇奋战,誓言“日军要突破石牌进入西陵峡口,必须踩着第十一师全体官兵的尸体通过”。最终,日军在石牌要塞攻占无望,且遭到中国守军两面夹击,被迫撤退,石牌要塞得以保全。章末还提及了日本1943年的“绝对国防圈”计划,试图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建立防线,同时继续压迫中国,并谋求改善对苏关系,以应对日益不利的战局。
第三十二章: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与盟军反攻 本章深入分析了1942-1943年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转折点,特别是苏德战场和地中海战场的关键会战。章节详细描述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残酷性,德军第六集团军在此遭遇歼灭性打击,苏德战场兵力对比逆转。随后,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库尔斯克会战爆发,苏军在坦克遭遇战中重创德军,并展开全面反攻,将战线向西推进数百公里,使得德军被赶出苏联国土的日子不远。在地中海战场,盟军成功登陆北非后,又对西西里岛发动进攻,最终迫使意大利倒向盟军一方。太平洋战场上,盟军也于1943年开始对日军发动全面反攻,采取越岛作战方式,逐步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使得战争主动权完全落在盟军手中。章末强调了美国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使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指出中国战场对盟军,特别是太平洋战场的重要性。
第三十三章:常德会战 本章详细记述了1943年常德会战的激烈过程。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以多路并进的方式向常德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在澧水两岸顽强抵抗。第一五〇师师长许国璋亲赴前沿作战,中弹负伤后拒绝撤退,举枪自戕殉国,展现了军人“死在战场”的决心。日军攻占陬市和桃源后,常德城西南面洞开。第五十七师一七一团二营与日军肉搏十余次,全营仅剩七十多人。一六九团团长柴意新亲率部队逆袭,与日军展开混战。日军第六师团在竹根潭一线推进艰难,中国守军在工事被毁、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仍拼死抵抗。章末以悲壮的笔触描绘了常德城外的纪念碑,永久纪念那些在血肉横飞的冬日里死战不退的中国将士。
第三十四章:敌后战场的扩张与挑战 本章概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1943-1944年间的扩张与面临的挑战。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与八路军展开“囚笼战”,企图歼灭八路军主力。八路军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周士第指挥部队,采用伏击和分段围歼战法,在伏击战中重创日军,甚至有日军指挥官剖腹自杀。韩略村伏击战中,八路军歼灭了日军“皇军军官战地参观团”所有成员,仅漏网三人,再次证明了敌后作战的有效性。然而,敌后战场也面临着伪军叛变投敌的严峻问题,庞炳勋的第二十四集团军四万余人叛国投敌,孙殿英、刘进等部也投降日军,使得伪军力量大增。这进一步加剧了敌后战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八路军不仅要对付日军,还要对付数量庞大的伪军。
第三十五章:挫师失地,罪戾难辞 本章是关于1944年豫中会战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标题“挫师失地,罪戾难辞”点明了本章主题。章节揭示了抗战后期国民党政权的全面恶化,党政部门大员、地方官吏及军队将领的贪污腐败、私利角逐,导致抗战初期的爱国热情和作战意志消磨殆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与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他们各自盘踞一方,相互拆台,使得战区内部一片混乱。汤恩伯的部队多年未向日军开一炮一弹,却横征暴敛,积累财富,导致河南百姓遭受“水”“旱”“蝗”“汤”四大灾害。他的作战计划被批为“冒充勇猛”,对黄河岸边重要据点的放弃被视为不作为。日军在缺乏抵抗的情况下,强渡黄河,荥阳和郑州相继失守。许昌保卫战中,新编第二十九师师长吕公良率部死守孤城,最终城陷人亡,吕师长壮烈殉国。然而,其他中国军队在日军进攻下纷纷溃退,李家钰总司令在殿后时阵亡,是豫中会战中级别最高的殉国将领。洛阳城在日军围攻下陷落,胡宗南部队的溃退甚至遭到美军飞行员的俯冲扫射,凸显了国民党军队指挥失灵和士气低落的严重问题。本章以沉重的笔触,揭示了国民政府在抗战后期因内部腐败和分裂而面临的亡国危机。
第三十六章:第四次长沙会战与衡阳保卫战 本章详细描绘了1944年第四次长沙会战及随后的衡阳保卫战。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再次对长沙发起攻击。中国军队在岳麓山和长沙城内进行了顽强抵抗,重炮部队与中美联合空军协同作战,给日军造成重创。尽管日军兵力优势,但中国守军在耒水河畔的抵抗异常激烈。随后,章节聚焦于衡阳保卫战,日军原以为两日内可攻下衡阳,但方先觉的第十军展现了超乎想象的抵抗意志。中国守军以散兵坑和手榴弹抗击日军的飞机轰炸、炮火轰击和毒气攻击,双方在城内展开反复肉搏,战壕里尸横遍野。第十军官兵在极端困境下,弹药告罄、伤病蔓延,甚至在鱼塘摸鱼、偷牛改善伙食,表现出惊人的求生与战斗意志。尽管外围援军屡次受阻,未能成功靠近衡阳,但守军仍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自杀式冲锋,劳耀民营长、李振武营长等指挥官英勇牺牲。衡阳保卫战持续了47天,造成日军巨大伤亡,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烈、最悲壮的战役之一。
第三十七章:缅北滇西反攻 本章详细记述了1943-1945年间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北部和滇西地区展开的反攻作战。史迪威将军主导缅北反攻计划,致力于用美式装备和中国人力重塑中国军队。尽管与蒋介石和中国将领在指挥权问题上存在严重冲突,但史迪威仍然推行了严苛的训练和指挥模式。中国驻印军沿胡康河谷向东南推进,攻占新平洋、于邦等日军据点。廖耀湘和孙立人指挥新编第二十二师和第三十八师,采取正面牵制、两翼迂回的战术,成功合围孟关。中国驻印军的坦克部队表现神勇,冲入日军第十八师团指挥部,缴获重要文件和装备。在坚布山战役中,中国军队突破日军防线,结束了胡康河谷作战。随后,盟军在英帕尔战役中击败日军,粉碎了日军挽救缅甸危局的企图。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陆军和美国空军首次实施空地联合攻击,攻克英开塘。随后攻克甘马因和孟拱,基本上全歼日军第十八师团,打通了通往密支那的通道。滇西反攻方面,中国远征军渡过怒江,在高黎贡山与日军激战,攻占南斋公房,第八军在美军顾问指导下,在松山战役中挖掘坑道、引爆炸药,最终攻克松山要塞。龙陵战役也异常惨烈,中国军队付出巨大代价,恢复了对龙陵的包围。
第三十八章:桂柳会战 本章详细描绘了1944年桂柳会战的经过。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从多个方向向广西进攻。中国军队第六十四军在桂平附近对日军发起反击,官兵们奋勇作战,重创日军。桂林城防司令部内部存在指挥权争议和兵力部署问题,白崇禧坚持外线作战为主,导致守城兵力不足。南阳保卫战中,黄樵松师长决心将南阳变成“中国的斯大林格勒”,率部英勇抵抗,最终城陷人亡,但其战斗精神得到高度评价。老河口保卫战也异常胶着,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第八十五军和骑兵第四旅团等部在日军重炮和坦克支援下,攻占老河口。本章凸显了中国军队在局部战役中的英勇,同时也揭示了指挥混乱、兵力分散等问题在整体战局中的影响。
第三十九章:盟友的压力与史迪威的离去 本章主要探讨了在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以及史迪威将军被召回的事件。罗斯福总统致电蒋介石,敦促其采取果断行动,将史迪威将军任命为中国一切军队的指挥官,以打通对华陆路交通线,确保中国作为攻击日本本土的前进基地。然而,蒋介石与史迪威在指挥权、物资使用等问题上的深刻矛盾,使得史迪威最终被召回。书中指出,史迪威事件被认为是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开端,但作者认为这种说法“歪曲事实”,并将中国崩溃的责任归咎于中国自身的腐朽和内部分裂。这一事件反映了盟国在对华政策上的复杂性和各自利益的考量,以及中国内部政治斗争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第四十章:反攻序幕与雷伊泰湾海战 本章描绘了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上盟军对日军的强大攻势,以及决定性的雷伊泰湾海战。美军在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指挥下,发动“征粮者”攻势,旨在歼灭日军在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等地的陆军,重创日本海军舰队。雷伊泰湾海战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美军舰载机对日军巨型战列舰“武藏”号进行猛烈攻击并最终击沉。随后,美日航母舰队、战列舰和鱼雷艇在圣贝纳迪诺海峡、苏里高海峡等地展开激战,日军航空母舰“普林斯顿”号被击毁,日军“扶桑”号、“山城”号战列舰被击沉。一夜之间,日本海军南方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本章展示了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工业生产能力,预示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彻底失败。
第四十一章:敌后战场的最后反攻 本章详细记述了抗战末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发起的全面反攻。八路军在晋冀鲁豫边区、冀中军区、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和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积极出击,恢复和扩大解放区。八路军在南乐战役中歼敌三千余人,攻克南乐,使得卫河以东地区成为解放区。在东平战役中,八路军攻克东平县城,守城日军集体自杀。冀中军区也攻克了任丘和河间县城,切断了北宁铁路,使得日军后方岌岌可危。新四军也连续发动攻势作战,歼灭日伪军,恢复和扩大华中解放区。这些反攻作战有力地牵制和消灭了日伪军力量,为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章末还记录了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的经历,他们对共产党情报工作的缜密、八路军的自力更生和高昂士气感到吃惊和钦佩,认为共产党是一个有坚定信念和顽强斗争精神的组织。
第四十二章:最后的决战与硫磺岛战役 本章聚焦于二战末期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上的最后决战。硫磺岛战役是日军在太平洋彻底崩溃的开始,该岛作为日本本土的前沿防御,日军在此修筑了极其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决心“谁也活不成”。美军对硫磺岛进行了长时间的猛烈炮击和轰炸,登陆后遭到日军顽强抵抗,双方伤亡惨重。在中国战场上,雪峰山战役(芷江战役)打响,中国守军利用险峻地形和美式装备,在美军空中支援下,对日军发起反击,重创日军,最终迫使日军全面溃退。本章指出,美军判断日本人已“不行了”,并强调中国战场对牵制日军的重要性。
第四十三章:中华民族的胜利 本章作为全书的结局,描绘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和战后格局。美国总统杜鲁门内心忐忑地等待原子弹试验成功,最终对日本投下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波茨坦公告发布,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政府和军人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苏联身上,但苏联最终对日宣战。日本被迫在本土进行最后决战的准备,但其兵力不足,武器匮乏。最终,日本在原子弹打击和苏联参战后,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书中还提到了花冈暴动中中国劳工的英勇反抗和惨遭屠杀的悲剧。章末强调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业绩长期被世界忽视,但中国军民最早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战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统计数据不完善,但中国在战争中的损失巨大,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