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
张纯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杀》,详细阐述了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后所犯下的暴行。书中记述了日军士兵对战俘和无辜平民的大规模屠杀、强奸和劫掠,并引用了亲历者、日本记者和退役士兵的证词。此外,文本还探讨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根源,分析了导致暴行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并批判了日本战后对历史的否认和掩盖。张纯如的父母在书中回忆了他们对南京大屠杀的个人记忆,以及作者本人探究这段历史的动机,旨在揭示真相,呼吁世人勿忘历史教训。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张纯如(Iris Chang)的《南京大屠杀》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不仅是第一部用英文全面、深入地向西方世界揭示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惨剧的专著,更是一场对抗历史遗忘与修正主义的战斗。这本书的研究一丝不苟,叙述扣人心弦,自1997年出版后便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轰动,登上了《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三个月之久。正如《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乔治·威尔所言:“由于张纯如的这本书,‘第二次南京大屠杀’为之终结”。“第二次南京大屠杀”指的是日本方面对历史真相的掩盖与否认。
序言与前言评述
本书的序言部分由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柯伟林(William C. Kirby)、作者张纯如及其母亲张盈盈共同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引言框架,为全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个人与情感基调。
- 中文版序(张盈盈):这篇序言充满了个人情感与历史使命感。张纯如的母亲详细叙述了女儿写作此书的艰辛历程和巨大付出,包括亲赴南京采访幸存者,阅读大量血腥文献导致失眠、厌食等精神创伤。序言强调了本书的重大影响:它填补了西方世界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的空白,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并促使《拉贝日记》等重要史料得以重见天日。同时,序言也痛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篡改教科书的行为,并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呼吁日本真诚反省、道歉及赔偿,以避免悲剧重演,而非煽动仇恨。
- 序言(柯伟林):柯伟林从学术角度肯定了本书的价值。他将南京大屠杀定义为中日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指出这场暴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抵抗决心。他赞扬张纯如运用了无可置疑的第三方观察家(如约翰·拉贝)的证词,称其“比以往任何研究更透彻地分析了日军的所作所为”。柯伟林更将南京的惨案与纳粹德国的暴行联系起来,引用诗人奥登将“南京”与“达豪”相提并论的诗句,将这场“被遗忘的大屠杀”置于世界反人类罪行的历史脉络中。
- 前言(张纯如):张纯如亲自撰写的前言是全书的灵魂。她以惊人的统计数据,将南京大屠杀的规模与历史上的其他暴行(如罗马屠城、德累斯顿轰炸、原子弹爆炸)进行对比,凸显其残忍程度与杀戮效率,让西方读者对这场屠杀的规模有了直观的认知。她痛陈这一事件在西方历史著作中被长期忽视的状况,并从个人家族记忆出发,讲述了自己探寻真相的历程。张纯如明确了本书的写作结构——受日本电影《罗生门》启发,从日本侵略者、中国受害者和西方见证者三个不同视角来呈现历史。她犀利地指出,对大屠杀的掩盖构成了“第二次强暴”,即剥夺受害者在历史中应有的地位。她希望这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励更多学者进行研究,并最终唤醒日本的良知。
第一部分:南京浩劫的三个视角
第一章:通往南京之路
本章深入剖析了导致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历史、文化及心理根源,为理解日军的极端暴行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张纯如追溯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这种文化强调对主君的绝对效忠,并将“为国捐躯”视为至高荣誉,而投降则是奇耻大辱。19世纪佩里准将的黑船来航,给闭关锁国的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民族羞辱感,从而激发了其“富国强兵”、师夷长技以复仇的决心。随后,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迅速走上军事扩张道路。
进入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加剧了日本国内的矛盾,军国主义思想甚嚣尘上,“领土扩张”被视为解决人口过剩和资源短缺的唯一出路。张纯如详细描述了日本对年轻一代的系统性军国主义灌输:从玩具到教科书,无不充斥着战争宣传、对天皇的狂热崇拜以及对中国人的仇恨与蔑视。更重要的是,日本军队内部残酷的训练方式——通过无情的体罚和精神虐待来磨灭士兵的个性,使其成为绝对服从的杀人机器——为后来的暴行埋下了伏笔。最后,1937年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极大地激怒了日军,为随后在南京的报复性屠杀铺平了道路。
第二章:六周暴行
这一章是全书最核心、也最令人发指的部分,详细记述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张纯如描绘了日军三路合围南京的战略,并特别提到了裕仁天皇任命其叔父朝香宫鸠彦亲王接替松井石根担任前线指挥官,这一决定对后来屠杀的发生起到了关键作用。据称,正是朝香宫的指挥部发出了“杀掉所有俘虏”的机密命令。
本章通过大量日本老兵(如东史郎)的日记和证词,揭示了日军如何通过欺骗手段大规模处决已解除武装的中国战俘。这些屠杀的规模巨大,例如在幕府山附近,约有57,000名平民和战俘被杀害。日军在屠杀平民时同样毫无节制,其暴行甚至让随军的日本记者都感到毛骨悚然。
书中对大规模强奸的描述尤为触目惊心。据估计,有2万至8万名中国妇女遭到强暴,日军的性暴力不分年龄与阶层,甚至连孕妇、女童和老妪都不能幸免。许多日本士兵奉行“强奸后杀死”的原则,以消灭罪证。这些暴行最终导致了日后“慰安妇”制度的建立,日本军方试图以此来减少随意强奸案件,从而平息国际社会的批评。最后,本章探讨了暴行背后的心理动机,包括“压迫转移”现象(在军队中受压迫的士兵将暴力转向更弱者)、通过“百人斩”等杀人竞赛进行的杀人训练,以及将中国人“非人化”的系统性教育。
第三章:南京沦陷
本章转换视角,从中国守军和平民的角度,叙述了南京城在沦陷前的混乱与绝望。张纯如首先描绘了南京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繁荣与历史底蕴,这座“虎踞龙盘”的古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与政治意义。然而,随着日军的逼近,城市陷入恐慌。作者的外祖父母也在这场大逃亡中险些失散,这段个人经历为宏大的历史叙事增添了真实感。
本章的核心在于剖析了南京保卫战的失败原因。蒋介石将守城重任交给了并非其心腹的唐生智将军,而国民政府大部分机构早已西迁,带走了先进的通讯设备,甚至连空军也全部撤离,使得守军成了孤军。守城的军队多是刚从上海战场撤下的疲惫之师,或是缺乏训练的新兵,语言不通,士气低落。唐生智虽公开宣称与南京共存亡,但私下也曾试图与日军达成停火协议,最终在蒋介石的命令下被迫下达了仓促、混乱的撤退令。这场毫无组织的撤退最终演变成一场灾难性的大溃败:士兵们为了逃命丢弃武器、抢夺平民服装,在唯一的出路挹江门造成了严重拥堵,无数人在自相践踏、踩踏和日军的炮火中丧生,长江边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惨剧。
第四章:恐怖的六星期
本章通过大量幸存者的口述历史和第三方记录,以极其详尽和写实的笔触,描绘了南京平民所经历的地狱般的六个星期。日军进城后,有组织地对平民展开了系统性屠杀。作者通过幸存者唐顺山的亲身经历,再现了一场令人发指的“杀人比赛”,日军以砍头取乐,而数百名中国俘虏中只有唐顺山一人靠装死奇迹般生还。
书中详细罗列了日军使用的各种酷刑,其残忍程度超乎想象,包括活埋、火烧、冻死、狗咬等。日军不仅以屠杀为乐,更在强奸行为中表现出极端的性变态。他们强迫家庭成员之间发生乱伦行为,拒绝者当场被杀;强奸后还用各种异物摧残女性身体。本章还讲述了李秀英的英勇事迹,这位怀有身孕的年轻女子在反抗三名日本士兵强暴时身中37刀,最终幸存下来,成为控诉日军暴行的有力证人。最后,本章探讨了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问题。张纯如综合了慈善机构的埋尸记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估算以及日本军官的供述等多种来源,指出遇难者人数远超日本修正主义者所宣称的数字,很可能高达30万甚至更多。
第五章:南京安全区
在记述了无尽的黑暗之后,本章聚焦于南京大屠杀中的一抹人道主义亮光——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由二十多名留守南京的欧美人组成的委员会,在城市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建立了一个约2.5平方英里的中立区,最终拯救了超过25万中国难民的生命。
本章重点塑造了三位英雄人物:
- 约翰·拉贝:身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代表和南京纳粹党领袖,拉贝却成为了“中国的辛德勒”。他利用自己德国人及纳粹党员的特殊身份,一次次与日军周旋,阻止他们进入安全区施暴。他的家成为数百名中国难民的庇护所,他四处奔走,写信向日本使馆抗议,甚至亲自将施暴的日本士兵从受害者身上拖开。
- 罗伯特·威尔逊:作为当时南京城内唯一的外科医生,威尔逊在金陵大学医院夜以继日地工作,抢救了无数伤患。他的书信记录了日军暴行带来的无数人间惨剧,他本人也时常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病人和医院财产。
- 明妮·魏特琳:被誉为“南京的活菩萨”,这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教育家,将校园变成了收容上万名妇女儿童的避难所。她勇敢地站在学校门口,用身体阻挡企图闯入的日本士兵,保护了无数女性免遭蹂躏。她的日记为这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女性视角记录。
这些西方人士的无畏义举与日军的残暴兽行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
第二部分:被遗忘的历史与再次凌辱
第六章至第十章与结语
本书的第二部分探讨了南京大屠杀如何从一桩震惊世界的暴行,逐渐沦为一场“被遗忘的大屠杀”,以及战后日本系统性的历史修正主义如何构成了对受害者的“再次凌辱”。
- 第六章揭示,大屠杀在发生之初并非无人知晓。以德丁、司迪尔为代表的美国记者曾向世界发出现场报道,甚至日本媒体也刊登过“百人斩”等新闻。然而,随着国际舆论的谴责,日本政府迅速启动了新闻封锁和宣传攻势,一方面阻止外国记者进入南京,另一方面炮制南京市民“喜迎皇军”的假新闻和假照片,企图掩盖真相。
- 第七章描述了日本占领下的南京生活。在建立“南京自治委员会”这一傀儡政权后,日本人通过征收重税、发行军用货币等手段进行经济掠夺,并通过推行鸦片和海洛因来毒害和奴役民众。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在南京设立了“荣字第1644部队”,进行残忍的人体医学实验。
- 第八章聚焦战后的审判日。在南京和东京的战争罪行审判中,谷寿夫、松井石根等战犯被判处死刑。然而,审判远非正义的完全伸张。许多关键罪犯,如中岛今朝吾、柳川平助等人或在战后不久病死,或从未受到审判。最重要的是,作为屠杀命令最终批准者的裕仁天皇及其皇室成员(如朝香宫鸠彦),在美国的庇护下逃脱了所有责任,这为日本战后无法彻底反思战争罪行埋下了祸根。
- 第九章与第十章是全书的点睛之笔。第九章对比了施暴者与幸存者的命运,由于冷战格局,美国扶植日本以对抗共产主义,导致许多战犯逍遥法外,甚至重返政坛;而南京的幸存者们却在贫困和创伤中度过余生。书中还讲述了那些西方英雄的悲惨结局,如魏特琳因精神创伤自杀,拉贝回到德国后遭受迫害,在贫困中离世。第十章则集中火力批判了日本战后系统性的历史修正主义。从政府高官(如石原慎太郎)公然否认大屠杀,到文部省篡改历史教科书,再到学术界和媒体的自我审查,日本社会弥漫着一种拒绝承认历史罪行的氛围。张纯如将这种行为定义为“再次凌辱”,是对历史和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总结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是一份详尽的控诉书,一座为死难者建立的纪念碑,也是一声警醒世人的呐喊。通过严谨的考证、多视角的叙事和充满人道关怀的笔触,作者不仅还原了历史的残酷真相,也深刻探讨了战争、权力和人性等永恒主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正视这段曾被刻意遗忘的历史,并对日本至今仍在持续的历史修正主义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诚如书中所言,“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这本著作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历史正义的坚定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