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

图片
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 周伟民 唐玲玲 著   海南出版社     周伟民 1933 年生,广东开平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退休返聘), 1988 年至 1992 年任海南大学文学院首任、二任院长。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化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专攻明清文学批评史,尤其在小说理论批评及诗歌研究方面,成果丰硕。长期担任文艺学和文学批评史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岀版《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与王先需合作)、《明清诗歌史论》、《陆机文赋注译》等多种专著,参与编写《中国历代小说序跋》、《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古代文选》等选本。与唐玲玲合作出版《苏轼思想研究》、《日月的双轨》、《论东方诗化意识流小说》、《奥斯曼 • 阿旺和吴岸诗歌比较研究》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 100 多篇。主编《海南省地名词典》、执行主编大型丛书《海南地方文献丛书》、副主编《中国黎族》等。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三等奖和海南省的多种奖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 1995 年度基金课题 海南省社会科学基金 1996 年度资助项目   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 周伟民 唐玲玲 著 海南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 / 周伟民,唐玲玲著 2 版 .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6 ISBN 7-5443-0682-8 I. 中 ...n.① 周 ...② 唐 ...in. 文化交流一中外关系一文化史一中国、马来西亚 IV.K203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4 )第 058400 号   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 周伟民 唐玲玲著 责任编辑:袁大川   海南出版社出版发行 ( 570216 海口市金盘开发区建设三横路 2 号)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海口琼山人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2004 年 7 月第 2 版 2004 年 7 月第 2 次印刷 开本: 889x1194 毫米 1/32 印张: 18   字数: 468 千字 ...

发现大马

图片
发现大马 卓衍豪著   无处不风景   卓衍豪(左眼)   浸淫在媒体十余年后的某一天,毅然决定转换跑道当 “ 弃业家 ” ,发掘马来西亚不为人知的景点和旅游路线,足迹遍布全马 13 州各地;用镜头说故事,采集深藏在这片土地的感动;致力于将全马各地不同人的家乡,介绍给更多的国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著有《不玩会死》、《诚征前女友》。 www.facebook.com/myroadplanner www.myroadplanner.com     送给马来西亚人的一份礼物。 马来西亚人送给全世界的一份礼物。     序   法国大文豪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 )曾经说过: “ 真正探索的旅程,并不是去看新的地方,而是用新的眼光。”   探索和旅行一样 - 是一段从起点(家里)出发,再回到起点(家里)的过程。外探 • 然后内省,俨然就是修身的投射。因为洞悉了这一点,我在到国外背包旅行多年后选择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土上 • 作长时间的旅行和探索。   走进乡镇,走进田野 - 于是我发现一路走来见到的风景,遇到的人,采集而来的故事,源源不断的给了我无数次的感动。我记得在登嘉楼州跟马来乡村毗邻的 Pantai Pandak 遇到一位友族老先生,他见我一个人在挂着索颜的沙滩闲游,好奇探问: “ 你怎么到我们这里来?这里很少游客来,又没有什么特别的。 ” 我告诉他正因为她的朴实无华, 我才特别喜欢,她给我平静的感觉。他后来回 我的话,成了我至今不断探索祖国的原动力, “ 谢谢你喜欢我们的家乡,我们很欢迎你。”那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与人的交流可以创造出政策所不能及的影响力。   那个微风吹送的午后,风中还能闻到生活气息的场景,我不断在之后的旅程当中,在全国不同的地方遇上;老先生那一番话总会适时在脑海中浮现,教我不断把赞美挂在嘴边,不断的在国土上跟友族交朋友。那些因为我们平时在城市里待久了而再也不相信的善良人性,用最真实的笑脸拼溢成一幅最亲切的马来西亚地图。   当然,旅程总有不尽人意之处,因为公民意识、环保意识的匮乏;因...

中国与海外华人

图片
中国与海外华人 王赓武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王赓武, 1930 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在马来西亚长大及受敎育。新加坡马来亚大学肄业,后获伦敦大学亚非硏究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旋任敎于马来亚大学, 1963 年至 1968 年任讲座敎授和系主任。 1968 年转赴堪培拉澳洲国立大学出任远东史讲座敎授和系主任。 1976 年至 1980 年任该大学太平洋硏究学院院长。 1986 年 8 月转任香港大学校长。   着有: The Nanhai Trade (1958): 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1963) ; 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949 (1977) : Community and Nation (1981) 以及《东南亚与华人》 (1987) 。编有 Changing Identities of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II(1988) 。近作除本书外,尙有 The Chineseness of China (1991) 。   出版说明   本书是一部研究和探讨海外华人的出色著作。原书辑録了作者王赓武教授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间发表的短论、演讲词和论文,共十六篇,按时序排列,首次集合成书出版。由于文章各有出处,应例不一,部分附有标题,部分附有小目,部分则一气呵成。这个中译本,为了保持全书风格一致,亦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容易了解各章中层层迭进的论点,编者在文中加上了标题,并以粗体字标示出重要的语句,希望此举有助读者欣赏到书中表达的精辟见解。     序   十年前,我在澳洲国立大学时的老同事 Anthony Reid 把我所写有关东南亚和华人的文章选辑成集,命名 Community and Nation 出版。此后,我更多集中注意力于华人本身,有关他们的移民、贸易和文化等等。本书所收 16 篇文章中的 13 篇是在上述 Community and Nation 一书出版后写作的 —— 实际上在朋友建议我结集这些文字为本书时,其中 5 篇正在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