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英殖民历史在马来西亚的再回顾与重审视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二卷第二期 2010 年 12 月 页 93-96   英殖民历史在马来西亚的再回顾与重审视 “第二届马来西亚英殖民时期研究”学术交流会报导 何启才 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族群研究中心   (一)   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族群研究中心继 2006 年成功举办 “ 第一届马来西亚英殖民时期研究 ” 学术交流会后,再次于 2010 年 2 月 6 日举办了 “ 第二届英殖民时期研究:马来亚、砂拉越及北婆罗洲(沙巴)英殖民时期的西方图像 ” 学术交流会。   第一届会议的主题是“英殖民时期的南洋文人与学人”,讨论范畴是 1786 年至 1957 年间马来半岛华人社会的人物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因为有感于上届会议的局限性,在拟定第二届会议的主题时,主办单位决定将讨论范畴扩大到东马的砂拉越和沙巴,以便能够更全面探讨马来西亚在英殖民时期的整体状况。   由于英国对马来半岛、砂拉越和沙巴的殖民历程有着不同的统治背景和方式,加上东、西马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政治格局等复杂因素,给马来亚、砂拉越和沙巴的发展历程带来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这些错综复杂的殖民经验所带来的影响,至今依然有迹可循。所以对 “ 英殖民时期 ” 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重新解读和发掘更多英殖民时期遗留给马来西亚在各个领域的遗产和影响。因此,举办 “ 马来西亚英殖民时期研究 ” 学术交流会,除了有正视历史的意义之外,也希望能够汇集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英殖民时期的研究成果。   第二届“马来西亚英殖民时期研究”学术交流会的主题是“马来亚、砂拉越及北婆罗洲(沙巴)英殖民时期的西方图像 ” ,讨论范畴集中在 “ 英殖民时期 ” 西方文明对马来亚、砂拉越及北婆罗洲(沙巴)之影响,或是这些殖民地所能理解的西方文明。本届交流会分三个场次进行,发表论文共有十篇,吸引了逾 50 名各界人士出席并积极参与讨论。   (二)   第一场次有三篇论文发表。第一篇论文的发表人是现任新纪元学院中文系讲师廖文辉博士,廖博士的论题是〈战前马新南洋研究的中译现象概述( 1930-1941 )〉。廖博士整理了 1930 年代从事南洋研究的学者的翻译作品,尝试重...

报殇——南洋报业沦陷评论集

图片
  报殇——南洋报业沦陷评论集     主要围绕着 马来西亚中文报业面临的危机 展开。核心事件是 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 ,引发了广泛的担忧和反对。反对者担心这会导致 新闻自由受损 ,报纸沦为 政党喉舌 ,并可能加剧 媒体垄断 。文章探讨了这一收购背后的 政治动机 ,媒体与政治和商业势力的 复杂关系 ,以及公民社会对 媒体独立性 的捍卫。文件部分则记录了事件发展的重要时间点和相关团体的 抗议活动及声明 。   《报殇 —— 南洋报业沦陷评论集》是一本汇集了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事件开始阶段评论文章和重要相关记录的文集。本书记录了评论作家们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与分析。正如书名所示,它聚焦于 “ 南洋报业沦陷 ” 这一被许多人认为问题严重但可能未被充分意识到的 “ 惨剧 ” 。   本书收录的文章和记录涵盖了事件的多个层面: 媒体独立与自由的价值: 多篇文章强调媒体独立与媒体自由的崇高价值,认为政党不应控制作为社会公器、人民喉舌的中文媒体。相对于已经被执政党控制的其他语文报章,中文报章保持相对独立和自主是难能可贵的。 政党控制媒体被认为是奴役媒体的恶行。 收购事件的真相与疑点: 书中揭露了这笔 “ 不寻常交易 ” 的黑幕和种种疑点。收购方是马华公会旗下的华仁控股,目标是南洋报业控股旗下的《南洋商报》和《中国报》这两家具有影响力的华文日报。收购目的被认为是企图控制言论、巩固政党集团利益。资料显示,南洋报业的最大对手《星洲日报》有涉及该交易的嫌疑。其老板张晓卿曾多次献议收购南洋报业,并被指责勾结马华公会垄断华文报业。尽管《星洲日报》发表声明否认涉及收购计划或持有股权,但其高层人员(如集团总执行长刘炳权和前副总编辑洪松坚)在收购成交后立即转任南洋报业的重要职务,以及《星洲日报》在事件初期封锁相关报道的做法,加深了人们的怀疑。有评论指出《星洲日报》是此次交易的 “ 幕后黑手 ” 。 政党控制媒体的危机与后果: 本书重点警告了政党控制媒体可能带来的危机和后果。这不仅会消灭整体公民社会的生态环境,使国家倒退,权力、企业、知识和资讯一旦被垄断,小市民的利益将被牺牲,将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有论者引用历史教训,指出马华公会当年控制的《马来亚通报》因内容过于偏向政治宣传、销量下跌、亏损严重而最终停刊。担心《南洋商报》和《...

婆罗洲土著文化艺术

图片
  美术论丛 26   婆罗洲土著文化艺术 Aboriginal Culture and Art of Borneo 刘其伟 著       序   一位热爱文化的工作者——其老——刘其伟先生,在充分相信「人类对艺术的爱好是天生的」理念下,为了寻找文化的根,足迹踏遍泰国、北吕宋、北婆罗洲、朝鲜、非洲、兰屿,更进入南美马雅、印加等地,在强烈的理想与求知欲的趋使下,使他不断地绽放出生命的热力与光彩。   南中国、菲律宾、婆罗洲等均属东南亚共同文化区,其老为了对东南亚的土著生活做系统的硏究,在他七十及七十五岁的年齢,两度前往婆罗洲丛林,深入原始雨林冒险采集珍贵资料,而完成「婆罗洲土著文化艺术」一书。书中提到古籍的婆罗洲及土著族群,详述他们的风俗、信仰、占卜、洗屋祭等,并对毁身装饰、工艺设计及神话传说,配合丰富的资料图片,做了精彩的说明。   本馆能在建馆七周年的前夕出版此书,甚感欣幸。这不仅是其老的硏究成果,更是他对原始艺术一份执着的深刻表现。他的治学态度,确是値得我们钦佩。在此,我们不但向您郑重推荐这一本好书,更要向这位在「文化」与「艺术」两方面有莫大贡献的学者 , 敬致谢意。   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 黄光男谨识 中华民国七十九年十一月       著者的话   婆罗洲 (Borneo) 一词,在中国古籍的「蛮书」、「诸蕃志」、「岛夷志略」,都曾有过记载,足知婆罗洲与中国交通甚早。   婆罗洲本身缺乏先史,故无初期古史可言,但原住婆罗洲的土著,据香港东南亚硏究所刊行资料,认为系属中国西南边民的余支分子。其中 Iban, Murut, Kayan, Kenyan, Kelabits, Punan, Penan, Lungu 及 Dusun 等诸部族,在人类学上大体是属于南岛系 (Austronesian or Malay-Polynesian) 里的 Indonesian 西群 (Western branch) 中的婆罗洲群 (Borneogroup) ,亦即达雅语系 (Dayak language) 的一群。   由于...

闽南人的海上世纪

图片
  闽南人的海上世纪 Beyond The China Seas—The Seafaring History of The Minnans 汤锦台◎著     郑和七下西洋的世界性创举, 正是建立在闽南人历代海洋活动的基础之上; 大航海时代殴洲人的东进亚洲, 如果没有闽南海商的势力为依托, 将无从拓展其联通全球的商业网络。 闽南人的海上世纪曾经左右著世界历史的新展, 同时更奠立了后来台湾的基业。 这段辉煜的海洋历史, 是属于闽南人的故事, 也是台湾的故事。   作者简介 汤锦台 擅长以宽广的时代视野,书写深具临场感的台湾海洋历史。他不止写历史,而且是写好看的历史,让一般人也能在阅读中,看到历史的深刻和有趣。   首部作品《大航海时代的台湾》曾获中国时报开卷版年度好书奖,并创下数万册的销售佳绩。他率先把「大航海时代」和「台湾开发史」,作出紧密的连结,其叙述普为学界所采用。   他也是台湾书写郑芝龙传记的第一人,台湾史及航海史的深厚研究在他的作品中表露无遗。   《闽南人的海上世纪》是《大航海时代的台湾》及《开启台湾第一人 —— 郑芝龙》的再延绩,在本书中他舗陈出更宏观的视野及更寛广的闽南人舞台,更见其笔力!       谨以此书 献给开拓海洋的闽南先民们 并纪念六百年前郑和船队沿着闽南人的足迹交通诸国       作者序   人类的历史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人类的活动也是丝丝相扣的,古人经济文化的交流互动程度及其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更远远超出今人的想象。一千多年来闽南人在世界航海和贸易史上的突出历程,是对人类这种经济文化活动的最好注解之一。   但是,发韌于闽南地区的先民,作为对人类海洋文明的开创有过辉煌贡献的一个群体,后人对他们的历史,却知之有限。坊间似乎也缺少一本系统介绍其来源和发展历程的书刊,更不要说阐述其在世界海洋发展史和亚洲开发史上所扮演重要角色的著述。本书是试图填补这些空白的甞试。   本书也是我本人对先前所写《大航海时代的台湾》和《开启台湾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