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无住生心—一代报人刘鉴铨

图片
  无住生心—一代报人刘鉴铨 刘立忠 欧银钏 著     刘立忠 中国大陆媒体人,现任广东《侨星杂志》副主编,擅长写人物传记。   欧银钏 曾任台湾民生报记者,现任星洲媒体驻台湾特派员、澎湖鼎湾、桃园监狱狱写作班创办人力导师。     序文(—)   报人的泪光 钱钢   刘鉴铨先生是一位报人。《无住生心》以 “ 报人 ” 为尊称,我猜想,不仅因为本书主人公曾获马来四亚 “ 国家报人奖 ” ,更可能作者是想用华文世界这一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称谓,作为刘老总生涯的标识。   汶川大地震不久后的一天,我和夫人于劲在八打灵星洲日报社和刘鉴铨先生有过短暂的倾谈。我们不熟,却一见如故。信马由缰的谈话,温暖,亲近,偶有心与心的碰击。已经无法追忆谈话内容,然而清清楚楚的,我们记得刘先生眼里一闪而过的光亮。是的,是泪光。   读《无住生心》,就是读这一星光亮。字里行间, 可见黑苍苍的大山, 有经年的腐叶,荆棘藤萝,猛虎,还有缠足的毒蛇。那个习螳螂拳自卫的少年,小心节省地舔着仿佛印着细密年轮的圈圈饼,走出这山,却步入另一片更凶险的丛林。这是一位报人的生命史,也是《星洲日报》这份报纸生命史的重要一章。   报人是报刊业者,但非所有办报者都配得上 “ 报人 ” 之名。为强权奔竞的社长总编,大概更愿意称自己是官员;金钱至上的报老板,也对 “ 报人 ” 避之唯恐不及。报人视报刊为公器,讲人格,讲报格,不媚强梁,不阿群众,有所争有所不争。然而这一切,知易行难,在大变动时代,在转型社会,尤难。   今天的转型,肇始于政治与社会的演变,亦发端于资讯科技的腾飞。人们已在预测,某年某月某日,报纸将寿终正寝。然而我坚信,变形、消失的,只是资讯载体的外在形态。即使有一天,触摸屏上的浏览完全代替了印刷媒体的阅读,媒体上,传统的基因仍将于存, “ 报人 ” 独有的气息仍会飘漫,前辈报人的故事,依然会令真正的传媒人心驰神往。   报人,他们是怎样的人?   他们或许嗜书如命,却与术有专攻的学者风格不同;或许不乏才悄,却不是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们天天和政治打交道, 有时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