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中国南海古代交通丛考_商务印书馆上海

图片
  藤田丰八的《中国南海古代交通丛考》,主要探讨中国南海古代航海贸易及相关历史地理。它考证了古代中国与南海诸国之间的航线、港口、贸易往来,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并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分析和考订,纠正了一些以往学者的错误观点。书中涉及大量古代文献,如《梁书》、《隋书》、《唐会要》、《诸蕃志》、《宋会要》等,并结合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论述。作者通过对史料的仔细考证,力图还原南海古代交通的真实面貌。     档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南海地区的交通、贸易、文化交流以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 古代南海诸国考证: 狼牙修国 (Langkasuka) : 文章否定了将狼牙修国定位在 Pegu (勃固)或 Irawaddy 三角洲的观点,认为该国位于马来半岛东岸,并且与盘盘( Panpan )相邻。 “ 所谓狼牙修国者不难知其为盘盘 (punps-) 南马来半岛东岸之一国也 ” 。 堕罗钵底国 (Dvaravati) : 通过对比《新唐书》、《旧唐书》等文献,明确指出堕罗钵底即独和罗,并认为其与暹罗古都 Ayutthaya 的梵文名相关。 “ 堕罗钵底之堕和罗系独和罗甚为显明而堕和罗可视为独和罗之原名予颇赞成沙晩氏及高楠氏等将堕罗钵底与杜和钵底各还原为 Dvarapar-Dvamvan” 。 郞迦戍国 (Lankasuka) : 考证认为郞迦戍国位于马来半岛东岸或其东部,并非锡兰,并强调其在古代中印海路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 郞迦戍国系岛来半岛东岸或其东之一国此在他书亦有确证 ” 。 “ 予因见义净律师传中有缀缆期迦戍一文故知此也为当时中国印度间海路交通上之一重要港 ” 。 三佛齐国 (Srivijaya) : 认为三佛齐即 Jambi ,以此解释义净所记佛逝(室利佛逝)与末罗瑜之间的关系。 “ 予考三佛齐为 Jambi 如此始能解释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之佛逝室利佛逝末罗瑜之关系 ” 。 古里国 (Quilon) : 澄清了古里佛、小葛兰等名称的混淆,认为皆指今之 Quilon ,并分析了中国船只在喃唾哩洋( Lambri )过冬及贸易的情况。 “ 然宋时之古临志略之古里佛及明时之小葛兰等皆同一地方不外今之 Qe.lon” 。 古代南海交通与贸易: ...

新加坡温州会馆六十周年纪念特刊1923-1983

图片
  新加坡温州会馆六十周年纪念特刊,内容涵盖会馆六十年的历史回顾、会务发展、乡亲生活、商业介绍以及文化篇章。特刊收录了历届会长及重要人物的讲话、乡贤传记、文章,展现了温州乡亲在新加坡的奋斗历程和对社会文化的贡献。同时,特刊也包含了众多会员和商家广告,以及丰富的图片资料,展现了会馆的蓬勃发展和乡亲的团结互助精神。 纪念特刊还包含了关于温州历史文化、家具业发展前景以及健康养生的文章,体现了乡亲们对故乡和未来的关注。     新加坡温州会馆六十周年纪念特刊的摘录,内容涵盖了会馆的历史、发展、活动、会员、以及温州文化等多个方面。它不仅是对会馆六十年来成就的回顾,也展现了温州人在新加坡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主要内容与主题: 会馆历史与发展 : 创会艰辛: 会馆成立之初,条件简陋,人数不多,但前辈们为了乡亲的福利,无私奉献,艰苦奋斗。 “ 回忆昔日本会馆创立之初,人仅数十 , 经济短缺,凡事皆简陋〇而今 , 会员与同乡人数盈万,我们能在占地广阔,设备齐全,富丽堂皇 ’ 美轮美奂的新 会所,连络乡谊,促进感情 …” 六十年成就: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会馆规模壮大,会员众多,拥有现代化的会所,成为联系乡亲、促进感情的重要平台。 先贤贡献: 特刊多次强调了先贤的贡献,感谢他们为会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前辈们为了乡亲福利,因公忘私,辛劳奔走,任劳任怨,出钱出力,不停地 努力耕耘,不知有多少辛酸苦乐交织成的动人事迹,正倾诉了先贤们在坚定不 移的传统信念下为我们所做出的贡献〇奠定了今日之巩固根基与成就〇 ” 六十周年庆典活动 : 盛大庆典: 会馆举办了盛大的六十周年庆典活动,包括大会、茶点、宴会等,吸引了众多乡亲和嘉宾参与。 各方代表: 槟城、三江、旅欧等地代表到会祝贺,体现了会馆的广泛影响力。 “ 来宾有槟城代表旅欧代表三 江代表等。首由会长金学松及荣誉会长金雄臣致 词 , 再是名誉会长 , 与三江代表及槟城温州会长 金德顺先生 , 荷兰余心畴先生演讲。言甚精彩 , 兼鼓励。 ” 颁奖与捐赠: 庆典上颁发了纪念品给有功人员,并捐赠了三江会馆建设基金。 “ 然后由荣誉...

《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

图片
  章巽所著《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商务印书馆 1959 年上海版),详细论述了从远古到元朝时期中国海上交通的发展历程。书中以丰富的史料考证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悠久历史,并对各个朝代的海上航线、重要港口、造船技术以及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印度甚至罗马帝国)的海上交通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航海技术和对外交流方面的卓越成就。     本书《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由章巽先生撰写,旨在驳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及资产阶级学者将中国定义为 “ 大陆国家 ” 的错误观点,并详细阐述了中国自远古时期至元代海上交通的发展历程。本书强调,航海事业与中国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不可忽视。书中以时间为轴,分四个章节,分别探讨了从远古到战国、秦汉三国、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交通的发展情况,并附有地图,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海上交通的线路和港口分布。 主要章节及核心内容: 第一章:从远古到战国时代的海上交通 ( 公元前第三世纪以前 ) 核心观点: 中国很早就开始了海上交通,航海事业与中国历史发展交织在一起。 重要事实:远古时期: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已与海接触,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海上交通已经发展。台湾出土的石器与山东城子崖出土的同种石器属于同一类型,证明了当时与台湾的海上交通。 夏朝: 古史 “ 竹书纪年 ” 记载夏朝国王后芒曾 “ 东狩于海,获大鱼 ” ,是夏朝航海事业的记载。 商朝: 商朝可能继承了夏朝的航海技术,并进一步发展了海上交通。 西周时期: 东方夷人、吴人、越人是海上活动的主角。越人善于造船,曾向周朝献舟, 且西周时已经和日本及越南有了海上交通的传说,记载有 “ 越裳献白雉,倭人贡畅 ” 。 春秋时期: 齐国和吴、越两国是海上交通的主角。齐国征服莱夷后掌握了山东半岛的海上航行,吴国造船技术提高,并拥有强大的水军。吴国还开凿了沟通江、淮、河、济四条大河的水道。越人善于造船,其舟楫在当时使用频繁,还曾沿海北上攻打吴国。 战国时期: 齐国和燕国在北方发展了航海事业,并出现寻找神仙的方士,认为渤海中有三神山。南方沿海的海上交通由越人控制,并有东瓯、闽越、南越、西瓯等族...

《季风亚洲》

图片
  一本探讨 “ 季风亚洲 ” 的文化交流书籍,以季风气候为线索,考察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跨越地理边界的人员流动、文化融合和思想碰撞。书中既分析了传统区域研究的局限性,也反思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话语对第三世界研究的影响,并尝试构建一种立足中国视角,超越传统区域划分的新型区域研究方法。 书中通过多个案例研究,展现了宗教、贸易、政治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复杂而多元的社会图景。     “ 季风亚洲 ” 概念下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思想、人员流动以及区域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这些文本批判了以西方或中国为中心的视角,并呼吁对第三世界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反思了区域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和理论盲目套用问题。 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 季风亚洲:一个跨区域的视角 季风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塑造南亚和东南亚社会、文化、经济的重要力量。 “ 季风随着季节交替,盛行风向也随之改变。春夏时节,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由西南向东北运动,先后抵达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在途经之处造成大面积降雨,雨季随之拉开帷幕;半年后,来自喜马拉雅山脉寒冷而干燥的空气从相反方向吹向印度洋沿岸,南亚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进入少雨的旱季。 ” “ 季风亚洲 ” 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和思想流动的空间。 “ 季风亚洲 ’ 最初是自然科学家们用来描述亚洲受季风气候系统影响地区的术语,涵盖东亚、南亚、东南亚的绝大部分地区,涉及当今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近年来,人文社科学者们也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使用 ‘ 季风亚洲 ’ 的概念来探讨这一广大区域内的环境适应、人员流动、文化融合、商贸往来等议题。 ” 季风规律促成了跨洋航行,促进了贸易、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 “ 季风上 下,见证了人类数百年来航海的发展、商贸的繁盛、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融 ……” “ 风上之地 ” 与 “ 风下之地 ” :文化地理的建构 马来人根据季风方向将东南亚地区称为 “ 风下之地 ” ( negeri di bawah angin ),而将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广大地区称为 “ 风上之地 ” ( negeri di atas angin )。 “ 居住在马六甲海峡附近的马来人将其生活的海岛东南亚地区称作 ‘ 风下之地 ’ ( negeri di bawah an...

地理与世界霸权

图片
  詹姆斯 · 费尔格里夫的一本书,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世界历史。作者认为,世界历史并非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受地理条件制约的能量利用史。书中以埃及、巴比伦、亚述、巴勒斯坦、腓尼基、希腊和罗马为例,分析了沙漠、沼泽、海洋、高地和低地等地理因素对不同文明兴衰成败的影响,并指出地理条件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也间接塑造了不同民族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最终决定了历史进程。     历史的进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深受地理因素的控制,这种控制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地理不仅塑造了人类社会,也影响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主要内容: 历史的有机性与能量的重要性: 历史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 历史的原因和结果紧密纠缠在一起,使历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 能量在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 “ 能量在所谓的 ‘ 社会史 ’ 中非常重要,但可能有必要指出,它在制宪史与军事史中同样重要。 ” 发明,如文字、数字、印刷术等,通过使人们能够利用或节约能量,对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 象形文字、书写、数字、印刷、指南针、铲子、轮子、针、蒸汽机和纸币的发明,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重要性就在于它们使人们能够使用某种能量,或节约能量。 ” 政府的变迁可以类比为机器的改进,革命则相当于用新机器完全取代旧机器。 “ 政府方法的逐渐变化代表着补充或替代,而革命则是一种政府形式取代了另一种政府形式,相当于用一种新的机器完全代替了旧的机器。 ” 地理控制的基础因素: 地点: 每一个事件都必须发生在某个地方,地点的概念是历史研究中最基本的概念。 “ 显然,每一个事件都必须发生在某个地方,因此,地方的概念,即地理学的最简单的概念,也与最简单的历史概念密切相关。 ” 能量分布: 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不均,影响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 靠近赤道的地方总体上比靠近两极的地方获得更多的能量。 ” 降水与风: 降水对于植被生长至关重要,而风是带来降水的重要因素。 “ 如果风从海上吹向陆地,那么拥有能量的土地几乎肯定是可居住的;如果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那么风起源的土地将是干燥、贫瘠、不适合人类生活的。 ” 高地与低地: 高地和低地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