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王超群:国文单科优等入师训‧对统考生有实质帮助

图片
星洲日报2010.09.19 王超群:国文单科优等入师训‧对统考生有实质帮助   (雪兰莪‧八打灵再也18日讯)教总主席王超群认为,如果教育部接受独中统考文凭生只须在SPM的马来文单科优等即可申请师训,对独中生比较具有实质帮助。   他对星州日报说,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蔡细历准备重新提出的条件,接近董教总提出的要求。   他指出,董教总的要求是,统考生只须在SPM考取马来文单科及格,其他科目则看统考成绩,即可申请进入师训。   “目前还是等教育部同意再说。”   叶新田:只须单科及格最理想   董总主席叶新田认为,虽然马华提出的条件与董教总仍有距离,但是目前是一段过渡期,最终争取的目标是承认统考文凭。   他说,独中生只须在SPM的马来文单科及格,是最理想的申请师训资格。   “明天刚好是董总的常务会议,我会在会上提出,并讨论这件事。”

魏家祥:发放公共服务局奖学金‧华文科A等未列条件

图片
星洲日报2010.09.18 魏家祥:发放公共服务局奖学金‧华文科A等未列条件   (雪兰莪‧巴生18日讯))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表示,政府在发放公共服务局奖学金时,并没有把华文科考获A等列为遴选条件,只要考获9科A等,就能自动获得奖学金。   他承认,政府考试的华文科会比较难考,不容易拿A,其中的原因不是因为批改老师‘吝啬’而压低分数,而是整张试卷考验学生的创意,不是硬生生地把作文背记在脑子里,在考试时一字不漏的写出来。   鼓励教师进私专进修   “目前华小的师资其中25至28%是大专毕业生,政府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将大专毕业生担任华小教师的比率提高到60%,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育部鼓励教师进入私立大专进修。”   他是周五晚上出席由雪州教育局华文组、巴生福建会馆文教组、青年团暨雪州国中华文教师联谊会联办的“月圆人团圆感恩宴”致开幕词时这么表示。   出席者包括筹委会顾问拿督宋奇才、李雄谋、陈义升、拿督黄福美、苏学民等人。   是否废考数周内公布   针对小六评估考试(UPSR)和初级教育文凭考试(PMR)是否废除,他说,教育部将在未来的几周内公布,无论结果是怎样,政府肯定会与各单位探讨,考虑各方面的意见。 他说,为了提升教师们的中文水准,教育部每年都委派逾百位老师前往中国参与为期3至4周的中文进修课程。   “中国的教育部与大马有很好的联系,大家一同分享学术上的成果,中国认为大马是中、港、台以外,华语办得最好的国家,华小生只要经过6年的小学教育,就能掌握2800个生字,足以阅读一本小说。”

考数学华文‧UPSR碰正中秋节

图片
星洲日报2010.09.18 考数学华文‧UPSR碰正中秋节   (雪兰莪‧巴生18日讯)下周三是“中秋节”,适逢是全国小六评估考试,令考生未能全情投入庆祝中秋,享受月圆人团圆的欢乐情趣!   小六评估考试将于本月21日(周二)至23日(周四),一连3天,在全国各源流小学进行。   周二有3张试卷,包括:国语理解(8.15am-9.05am),国语书写(9.45am-11.00am)及数学试卷二(11.45am-12.25am)。   周三也有三张试卷,包括:数学试卷一(8.15a m-9.15a m),华文理解(9.55a m-10.45am)及华文书写(11.45am-1pm)。   周四有4张试卷,包括:科学(8.15a m-9.30am),英文试卷一(10.15am-11.05am)及英文试卷二(11.45am-1pm)。   往年的小六评估考试,多数是定在9月初举行,今年则因各种假期和节日影响,延后至9月下旬举行,碰巧遇上华人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委实令小学生难以取舍。

在新山华人文物馆讲古

在新山华人文物馆讲古 安焕然     新山华人文物馆开幕了,新山陈旭年街随之文化打造。有人问,华人文物馆的主题是甚么?新山老街应要打造哪些历史文化元素?     新山的历史并不长,却有其个性。华人较大量移民新山,主要还是在19世纪中期柔佛港主制度推行以后的事。但,异于半岛其它地方,19世纪柔佛华人甚少大规模械斗的历史记录,华人和马来人的关系也相对来得和谐友好。     宋旺相《新加坡华人百年史》摘录了一段1892年苏丹阿武峇卡在一次餐宴中的致辞:“华人对柔佛国家发展的贡献极大,如果说没有华人,柔佛就不会有今天,甚至不存在,是毫不夸张的。”苏丹阿武峇卡指说,在柔佛的中国皇帝子民是他的好朋友,也是柔佛人民的好朋友。只要他们继续居住在这里,他对国家的幸福和繁荣将永远不会怀着任何忧虑。     1896年,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土生华人Na Tian Piet写了一部赞颂柔佛苏丹阿武峇卡的长诗。赞诗中提及作者于1895年受邀前来新山,参加公主的婚礼。当时苏丹阿武峇卡邀请了很多华人前来观礼,并设华人餐宴款待他们。同年于柔佛大皇宫举行的一场舞会中,受邀的欧洲人、阿拉伯人、马来人和华人皆盛妆赴会,其乐融融。诗中称颂苏丹阿武峇卡是一位有文化修养,不搞斗争的明君,而且善于交际,拥有很多各方好友。     Na Tian Piet在长诗中述及新山华人的面貌。他记说,由于苏丹阿武峇卡的英明领导,新山很少窃贼,和平、安宁,很容易讨生活,法律的公正也令人满意,很多华人都乐意到来这里发展。靠近柔佛大皇宫的码头,其不远处就是一个华人村(Kampung Cina),那里有很多房屋和商店,华裔商人在那里售卖各色物品。     关于19世纪的新山,一手文献叙述虽然不多,仍可提供我们一些讯息。柔佛外务大臣莫哈末沙列.宾.伯朗(Dato Mohamed Salleb bin Perang)日记式的自传和书信,是研究柔佛史重要的原始文献。莫哈末沙列是苏丹阿武峇卡的心腹重臣,曾负责监督柔佛各地的财务开支及掌管椒蜜园的注册事务,与华人多有接触。莫哈末沙列在自传中提及,他在1861年曾向一位华人老师Chi...

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古道热肠‧献身华教——郭鹤尧与宽柔中学

图片
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 古道热肠‧献身华教——郭鹤尧与宽柔中学 汤学而 曾经有过两回,他的安危引起全国众多社团的关注,也牵动了各阶层人士的心绪。为了搭救他,恳切的呼声此起彼落,至为轰动;尽管涉及者无动于中,那种大义凛然的共同心愿,已然成为佳话。 他是一位极受尊敬的社群领袖,也是新山华团活动的核心人物;因此,当他以七十二高龄而被不法之徒绑架时,大家都表示焦虑和关怀。 当时,有人激动地说:『一位对华教、对华族文化、对华人权益有贡献的人,我们绝对不能失去他;稍有良心及拥有民族意识的人,一定不忍伤害他!』这样的话,足于说明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求学与工作 在1916年出生于中国的郭鹤尧,三岁时就随父南来,定居新山。六岁时,进入宽柔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当时的教学是用广东话进行的,因此,现在的他也能说一口流畅的粤语。三年后,转入新加坡英华学校念英文;不过,每天下午,他仍然是『宽柔』的附读生,继续学习华文。 1931年,郭鹤尧转至新山英文学院攻读。九号位毕业后,他投身社会,很快就找到工作。1938年,他加入新加坡『南益』;隔一年,转人士姑来『南益』服务,直至1957年。在『南益』期间,他忠于职守,善待员工,予人好感。 自1958年开始,郭鹤尧在『郭氏兄弟有限公司』任职,直到今天。 『郭兄弟有限公司』是郭鹤年集团属下机构之一。基于『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观点,该公司对文教事业的支持和对慈善福利的贯澈,一向不落人后。郭鹤尧的从中『穿针引线』和个人的影响力,可谓举足轻重;换句话说,郭鹤尧受到总公司高层人物的敬重和信赖,因而当他作出有关捐献的『决策』时,等于是全然的许诺。 郭鹤尧的『能为而为』,印证了他的豪爽性格;除了善于调度『郭氏基金』,他个人也经常慷慨解囊。有人称他为『仁者』和『善士』,也就不足为奇了。 热心教育 郭鹤尧最初涉足学校发展,还有一段故事:1932年,他才十九岁,还是一名学生,就曾多次代表父亲(郭钦瑞)出席宽柔学校董事会议;这种情况是少有的,而年纪轻轻的他竟体验了兴校办学的感受。影响所及,日后他也就乐于肩负『传薪接火』的神圣任务,为华文教育作出贡献。 自1939年至1941年间,郭鹤尧出任『南益小学』董事长;『南益小学』原名『光伦小学』,现在又改称『国光小学J。在同一个时候,他也被选为宽...

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拿督陈世荣服务华教锲而不舍

图片
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 拿督陈世荣服务华教锲而不舍 许世平 拿督陈世荣于今年三月荣获八九年华教节林连玉精神奖,这是对他锲而不舍的维护华教、建设发展华校独中作出卓越贡献的一种表扬,更是对他的志向、爱憎和人生态度的理解。 拿督陈现年八十二岁,身体健康,精神瞿烁,他一生光明磊落,他受人敬重和爱戴,不是由于他仿过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而是他经历半个世纪依然执着如一的爱护民族教育,有点钱出点钱,有点力出点力,从不说漂亮话,更不自鬉自耀。 坚持独中不改制立场 他曾经积极参与筹募创办南洋大学和独立大学,还领导森华校董联合,坚持华校独中不接受改制的立场,而且担任多间华团机构领导人,更是芙中建设发展史上服务最长久的董事。 他于一九0九年五月卅一日诞生,原籍福建永春,年幼时在乡下仅受过五年私塾听学,因家境不好而辍学;十一岁时他便开始遍走城乡谋生;十八岁时南渡,初抵芙蓉,曾经担任布店书记,并曾受雇陈嘉庚公司芙蓉分行任职书记四年。 廿三岁时他重返家乡故居厦门,在那里的几年生意潦倒不堪,廿八岁时他再南渡到我国,一年后便跟好友合创经营杂货生意。 他就在这间芙蓉裕源杂货店任职,每月领取三数百元薪酬,藉此微薄入息,除家计用费开销,还不遗余力的服务华教及社团。当时他受雇陈嘉庚期间,陈嘉庚那种毁家兴学的精神和典范,给他最深远的影响。 深受陈嘉庚影响 他曾经告诉友人有关他在陈嘉庚公司任职的经历,于一九三一年世界经济大崩溃时期,当时胶价每担泻跌到四块钱,而陈嘉庚经济最困顿时期便发动属下一百0八间公司分行约二千名职员,将公司每月配给职员四角钱的理发费汇集起来,一井献捐给厦门大学。 他还深刻的记忆起他所处理过陈嘉庚给公司的信函,陈嘉庚曾经在书信上说出为厦大和集美增添白发的感慨,而且誓言不管处境怎样艰苦都必须坚持办学教育。 陈嘉庚是当时著名的华侨领袖,他倾资创办厦门大学,续办集美大学,四十年来坚持办学,不管有钱还是困顿,都倾囊而出,殚竭心力创办,维持和发展教育事业。 这种慷慨的气度风范,就算历尽艰危仍然力行不渝,而且丝毫不为己名,不为儿孙计的作法,都深植在拿督陈的记忆里。 因此,拿督陈世荣在献身华教运动的历炼中,尽管经济稍有短绌,他都同样毫不吝惜定期按月乐捐建校经费,他甚至有时还要跟亲友借贷捐钱建校,过后分期偿还。率先带动众人...

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迁校功臣 杨金殿与育才独中

图片
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 迁校功臣 杨金殿与育才独中 郑万成 杨金殿局绅铜像     杨金殿局绅的强烈民族意识,以及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使他后来献身于民族教育的神圣工作。     早期参与吡叻福建公会附设的培南中学建校工作,筹获十万七千元兴建了廿间教室,是他第一次为华教筹款。     到了一九八四年,杨氏以七十高龄出任育才迁校建委会主席,与一批友好及热心华教人士携手合作,订下十项工作目标,为重振『育才』雄风鼓足干劲。     筹委会认为要办一间理想的独中,不能与国中共享一个校园而受到诸多的限制,迁校大计势在必行,杨金殿毅然负起这项艰辛的工作,终于完成时代使命。     育才独中为了褒扬牠的功绩,特在校门正堂竖立铜像留作纪念。     怡保育才独立中学崭新的建筑物,在育龙岗上巍峨傲立,校门正堂竖立一尊铜像,这铜像是纪念育才迁校功臣杨金殿局绅而竖。     杨金殿于一九一四年在怡保诞生,祖籍福建同安,小时在华林市明德小学受教育,然后在培南学校念两年高小,后进入当时吡叻最高学府的育才中学读完三年初中。     一九三二年毕业后,杨金殿曾在培南分校担任几个月教师,接着在务边姐夫周光裕的裕和树胶店帮忙,直到一九三六年,回到父亲杨鸿升创办的万源兴五金店继承父业。     杨金殿十三岁时,乃父已经逝世。杨鸿升共有四男三女,杨金殿排行第四,上面有大姐,大哥和二哥。     杨金殿在受访时说:『少年时代,我便有一股强烈的民族意识,记得一九二八年中国发生五三惨案,引起南洋华人社会的公愤,我也参加大家一起抗议日军屠杀中国人民。』 创办育才校友会     他回忆说:『一九三七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对华发动侵略战争,我曾参与这里华社谴责声讨的运动,我想,我参与社会活动,从年轻时已开始。』     青年时期的杨金殿,像早期的华人一样,对中国一举一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