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叻古迹

石叻古迹 著者:林孝胜、张夏帏、柯木体、吴华、张清江、李奕志合著 出版者:南洋学会 P. O. Box 709, Singapore 印刷者:南海印务 ( 私人 ) 有限公司 31, Queen Street, S'pore, 7 新马每本六元,国外美金六元 1975 年 4 月出版 序 陈育崧 这集子里所收集的廿五篇文章,其中关於庙宇的有十六篇,占最大成份,是本书的重点。我就依这一重点,写一些我对本书的看法。 神祠庙宇在我们这个社会里,盘根错节的存在着,神祠庙宇的周遭,往往成为公众集会的中心。生活的社会化和集体化,是社群团结和社区结成的主要原动力。所有公众事务和公家活动,以此为范围,成一个社群的聚合轴心,巩固了『帮』的结集,起了血缘和地缘的吸引作用,成人口流动的取向,日益扩大。这种现象,是新加坡人口结集的主流,现在我们还可以审察出来。 在政府末将社会事业和公众福利,纳入政冶范围之前,所有民间一切公众生活,多通过庙宇替大家安排、处理和执行。 庙宇是满足人民的宗教生活,对神只的祟拜,除了原有的机能外,它的副产物或副作用,往往超过主作用。一间庙宇,一经社会化起来,作用便大大地扩大,最显著的:举办善举、开设学校,发展高度的社会机能。 ‘ 新加坡的早期社会,是建立在私会党所结集的『帮』的体系上。许多庙宇是以『帮』为轴心,是私会党的外表幌子,一切由党人控制,有些非党的庙子,也被党人渗透了,脱不了浓厚的私会党气氛。『帮』高於一切,『帮』首的威权,不可侵犯。 天福宫虽是福建帮的产物,以它规模的宏大,无疑地最能使它成为全坡人民崇奉的神祠。在创办人的计划,可能希冀 (?) 用这间庙宇建立超一个一统的『神权』,再凭藉着这一『神权』,来建立起一个『绅权』,运用『绅权』来领导一帮,进而至於超帮。於是『绅权』促使『帮权』合法化。 殖民政府,虽然采用『客长』制,间接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