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叻古迹



石叻古迹



著者:林孝胜、张夏帏、柯木体、吴华、张清江、李奕志合著
出版者:南洋学会
P. O. Box 709, Singapore
印刷者:南海印务(私人)有限公司
31, Queen Street, S'pore, 7
新马每本六元,国外美金六元
19754月出版



陈育崧

    这集子里所收集的廿五篇文章,其中关於庙宇的有十六篇,占最大成份,是本书的重点。我就依这一重点,写一些我对本书的看法。

    神祠庙宇在我们这个社会里,盘根错节的存在着,神祠庙宇的周遭,往往成为公众集会的中心。生活的社会化和集体化,是社群团结和社区结成的主要原动力。所有公众事务和公家活动,以此为范围,成一个社群的聚合轴心,巩固了『帮』的结集,起了血缘和地缘的吸引作用,成人口流动的取向,日益扩大。这种现象,是新加坡人口结集的主流,现在我们还可以审察出来。

    在政府末将社会事业和公众福利,纳入政冶范围之前,所有民间一切公众生活,多通过庙宇替大家安排、处理和执行。

    庙宇是满足人民的宗教生活,对神只的祟拜,除了原有的机能外,它的副产物或副作用,往往超过主作用。一间庙宇,一经社会化起来,作用便大大地扩大,最显著的:举办善举、开设学校,发展高度的社会机能。   

    新加坡的早期社会,是建立在私会党所结集的『帮』的体系上。许多庙宇是以『帮』为轴心,是私会党的外表幌子,一切由党人控制,有些非党的庙子,也被党人渗透了,脱不了浓厚的私会党气氛。『帮』高於一切,『帮』首的威权,不可侵犯。

    天福宫虽是福建帮的产物,以它规模的宏大,无疑地最能使它成为全坡人民崇奉的神祠。在创办人的计划,可能希冀(?)用这间庙宇建立超一个一统的『神权』,再凭藉着这一『神权』,来建立起一个『绅权』,运用『绅权』来领导一帮,进而至於超帮。於是『绅权』促使『帮权』合法化。

    殖民政府,虽然采用『客长』制,间接统治华人,但这个『权力』,不是凭空就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权力』的构成与获得,必须先有一种制度,那就是先有『绅士』的培养,而後确立『绅权』。早期的社群是散漫的、支离的,受私会党控制着。要摆脱这一权力,必须另创一个较强的权力,来取代它。我感觉早期的新加坡,一下子创建了这么多的庙宇,各树一帜,而天福宫耗费了大量金钱,多年的时光来完成这间全岛最大规模的建筑物,而且荣获御赐匾额,它的成为全民宗教中心,是无可否定的。凭藉这一『神权』,来建立一个『绅权』。我们看英人接管马六甲,废除了甲必丹制度,那里的华人,便制定青云亭亭主制度来取代『甲政』的权力。青云亭和天福宫,赋有完全支配福建人的威权,经它颁发婚书,才是合法的婚配;天福宫大董事禁止福建女子当娼,立法森严,无人敢破坏。他们尊重读书人,『敬惜字纸,功德无量』,崇文阁除了教学外,更『为小亭以备焚化字纸,每岁仲春,济济多士,齐明盛服,以承祭祀,祭毕并送文灰而赴于江,因颜曰崇文阁,以宏正道。』目不识丁的流寓华人,文字是具有神秘性的,对文字敬重,于是文字是教条,『绅权』便由这神秘性里面巩固起来。

    『绅权』;寄托在『绅士』身上,这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重要的层次,是『地方威权』,掌握一个地方社群的领导权力,是没有印把子的官,对整个社群起了积极作用。『绅权』的产生,是根据传统的,是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里面传留下来的东西。权力是依靠身份获得的,在中国是一套不变的秩序,可是流寓海外的华人,一些依靠都没有,还讲什么传统,什么身份。所以凭藉『神权』来建立『绅权』,是一个通达的捷径。同时使他的威信,无可动摇。

     『士大夫居乡者为绅』,在中国政权产生绅权,海外华人谈不到这些,可是在『社会阶梯』上,正企图向上攀登或挣扎的人,政府得把这些或有些可取的人物,制成绅士,如赐封『太平局绅』,委任为『十二双』(华人参事局局员)等显赫头街。—转眼间,他们便爬上阶梯,获得『绅权』。较後出现了清廷的卖官鬻爵,一时炎徼殊域,翎顶满街走,资政第、大夫第眩跃门楣,领袖大量的产生,于是大群起了分化,小群便如雨後春笋,丛生起来。

    『绅权』的领导权力,是地区性的,有一定范围的界限,具有很强对外抗拒性。新加坡的五个大帮,各有其人口集中区,把新加坡划分为五个『帮区』,各有其领导层。『绅权』是继替的,拥有绝对威权,有时它可以发展到政令自行的方式,这类型和格局,今日都还存在着,可是在城市的重建下,它面对消失的威胁,『帮』的本质开始动摇了。但以『帮权』为基础的『绅权』,恐一时还无法被冲破,这给社会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题材。

    庆德会和金兰庙,是姻缘亲属制度的两种颂型的结集,它们以结盟方式,制造人为的亲属关系,是和私会党组织分不开的,这两个结社所塑造的亲属原则,是有其基本判别之点,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题材。

    在中国,乡土社会是个亲密的社会;而移民社会,虽具有乡土性,却包容了『陌生』人和来历不明的份子。这个特殊性,使它难于产生一个传统的继替领导人。一个社群的史迹,大抵蕴藏.在庙宇里,正待我们去辛勤钩稽。在不同范畴的社会学者,历史学者当然会从中采取他们所需求的资料。福建帮的『绅权』继替,是有其历史因素,我们可以从本集里获得端倪。

    以上是我从本集里所看到的一些重点,还有一系列的问题,正待我们剖析,林孝胜的导言有不少的提示。

    柯木林的豆腐街一文,描绘昔日的繁华景象,使我回味着十九世纪新加坡的繁荣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样相。当日大坡大马路,从豆腐街到牛车水一带,是全坡最繁华地区,秦楼楚馆、戏园酒家,都集中于此,是民众夜生活的好去处。豪商巨贾、宫绅名土,在这里酬酢,余韵犹存,可是如今大半凋零,冷落不堪了!让我记述一个盛会,来衬托木林那篇文章。

    常熟街铸生,是左手兴领事的诗友,他是书法大家,沪滨名上。铸生有『寿荣华酒楼即句』八绝,香艳旖旎,当时新加坡上层人物的生活情况,可见一斑:

    五花骋马七香车,辘辘声中月正华。
    灯火层楼明似昼,一竿挑出酒帘斜。
    花枝历乱映瑶台,玳瑁长筵烂漫开。
    十八云鬓随列坐,胜他刘阮入天台。
    楚楚丰姿亸髻鸦,勾栏第一是儿家。
    叮咛记取门前柳,吹遍东风未放花。
    铜琶弹彻郁轮袍,色舞眉飞格调高。
    一串清歌珠十斛,天然声价冠花曹。
    清丝脆竹奏宫商,小令新翻旧教坊。
    我自浅斟尔低唱,倩谁窄袖舞郎当。
    泊肩两小最妖娆,忍笑佯嗔未易描。
    兜惹惊鸿抛妬眼,司空见惯也魂销。
    衣香髩影杂钗光,歌扇摇风纵酒狂。
    老去樊川真艳绝,醉围红袖睹飞觞。
    片言喋喋君难解,私语喃喃我未谙。
    妙到会心皆不远,何妨箝口两情含。

    《叻报》主笔叶季允戏成四绝调之:

    词坛跌宕老风流,裙履何曾让壮游。
    赢得群芳题品递,多情谁似衞苏州。
    灯红酒酽按笙箫,妙笔拈来次第描。
    我把名花比名士,知君原是老来娇。
    一幅天然主客图,有人低唤小姑姑。
    似闻笑语还搔首,发白如卿玉体无。
    艳说新洲卖酒家,无端春色逗仙槎。
    他时归去人相问,幸道天南尚有花。

    左手兴领事,当时也是座中名士之一,他写了一首律诗来凑热闹:

    不向麒麟阁著勋,澹然怀抱自多欣。
    挥毫字字龙蛇态,脱口言言锦綉文。
    雾鬓云鬟常列座,蛮花犵鸟或为群。
    听君唱到销魂曲,令我如亲代性斤。

    十九世纪是大英帝国主义登上最高峯时期,也是新加坡华人建立了商业资本社会时期,在富裕的社会里和繁荣都市中人民生活的豪华,《人境庐诗草》里的『番客篇』,描写精致,研究十九世纪新加坡的华人社会面相的不可不读。

    华人从中国破产的都市和原始化的乡村,逃荒海外,生聚繁殖,结集而成社群;他们把中国的乡土社会定型生活的本质搬来。定型生活是含有抗拒性的,因为远适异域,受着外来因素不断的冲激,又因为要适应陌生环境,不得不逐渐迁就。于是乡土本质,起了蜕变,次第解组,削弱了抗拒力量,推向着一个新型态的塑造,形成了『移民社会』的结构。

    这个社华里的成员,存在着『不同阶层成份人等』。这些『不同阶层人等』的流动性和沆动量是很强的,他的流动方向是朝着他所能接近的某一机缘而结集起来,所以血缘与地缘是他的结集取向。移民社会的基层结构与动能各种分析,应从实质的研究,发展到理论的建立,这是我们研究海外华人史的蹊径。海外华人历史研究,从片段史迹的探讨,进到通史的编写,已经有长久的时间了。最初因为史料的匮乏,大都从事於史料的发掘,因而成为樸学的一个支系。经过许多考据大师的钻研,从中国和各国的文献里寻觅资料,逐渐把它贯串起来,乳育而为史的叙述。这一方面的知识提升了研究的兴趣和成果,推扩到专史研究的境地。它所牵涉的范围,越来越广博,遂有个别专史、分类专史和各项专题计划的提出。汉学家对这一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主要是研究传统中国,并以中国文化为取向。自从社会学家把中国当作一区域来研究,通过社会科学中各学科的特有概念,考察中国之某些面相。因为中国今日采取锁闭政策,这些社会学者,便选择了东南亚某些华人集中地区,以『华侨』为研究对象,来推究中国社会的结构。他们从事『通过中国的研究,来增进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以及如何利用社会科学中的观点、模型来理解和分析中国的资料。』他们采取了社会学的调查方法来做中国专门性质的研究。英国斐利文(M. Freedman)和美国史基纳(G. W. Skinner)是这门研究的代表者,他们开始研究时,都以『华侨社会』的调查和分析入手,史基纳把巴素(Victor Purcell)的《东南亚华侨志》批判得体无完肤。

    田汝康的古晋社团调查,李亦园的蔴坡华人领导层分析,斐利文门徒裴达礼(H. D. Baker)的九龙上水乡研究,都应用社会学方法来了解一地区的华人的过去和现在;在大陆大力提倡『乡土中国』的费孝通,却寂寂无闻了。这些社会学者除史坚纳外都是斐司(Raymond Firth)的高足,目下的『华侨史』研究,大都跑这条路线,成了一个有力的学派。

    日本的『华侨研究』,在东京方面,采取樸学的考据方式下功夫,大师辈出,造诣甚深,使我们望尘莫及:在京都方面,却以社会学为主,走实际调查的路线,其著者有:日此野丈夫的青云亭研究,今堀诚二的华人基尔特探讨,须山卓的帮的分析,这些都开拓了『华侨史』的境界。

    本书作者们是把新加坡有历史价值的遗迹,有计划地作一番查勘工作所写成的。新加坡的都市重建迅速地使一些古迹受到影响,为了抢救这些遗迹,政府特地制订保存古迹法,并设立保存古迹委员会来负责保护,这实是明智之举。至於人民也应负起珍惜和爱护古迹古物的责任。学者们,尤其是历史家,更应共同努力,从事对文物的调查和记录,来巩固我们历史的真实。同时对於各兄弟民族的史迹,我们也应该深入研讨,创发一个共同认识,写成一部独立自主的本国史,来奠定和谐坚强的国基。我觉得应用集体研究的协作精神,此个人单独写作的收效要好得多,特别在此时此地看来,是很有意义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探讨,相互印证,使理论的实践能紧密地结合起来,取得的成果,自然很可贵的。本书里的文字也很通俗化,创造历史普及工作,这意义是重大的。

    历史不能单凭历史传统而了解,也不能单靠现在的社会结构组织功能而明白。适切的文化知识、历史重点,应该是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制度与取向之目的及其交互关系,作为研究的综合,用社会科学中的观点、模型来理解各国文献中所保有的资料,樸学基础,大可取用借资。但它偏於文字意义的倾向,不先去理解社会的真际,再寻找适切的文字加以表达,是不能使历史的社会知识普及化。无历史的贝族怎能有全民共同认识!有人说:历史是『非生产』学科,这种价值观念,是绝对错误的。我很高兴见到这些青年学人:张清江、李奕志、柯木林、林孝胜、张夏帏、吴华等,对历史的爱好和力学,他们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文,我不禁以十分愉快的心情答应下来。我从本书看出许多星华社会问题和历史轨迹,正好藉此机会,略陈浅见,和大家讨论。

    一九七四年十月八日於新加坡椰阴馆



目次
序——陈育菘
导言——林孝胜
开埠初期扮演重要角色的恒山亭——张夏帏
古色古香的天福宫——柯木林
不被注意的庆德会——吴华
金兰庙的沧桑——林孝胜
星洲有寺名凤山——张清江
几度盛衰的『清元真君』古庙——张夏帏
浯江孚济庙和金门会馆——林孝胜
陈氏宗祠保赤宫——张夏帏
不在梧槽区的『梧槽大伯公』——李奕志
典型华族庙宇玉皇殿——林孝胜
城隍庙裏话城隍——张清江
古刹钟声细说双林——林孝胜
粤海清庙话旧——吴华
行业色彩浓厚的广福古庙——张清江
神秘祠堂社公庙——李奕志
曹亚志与曹家馆——张夏帏
第一个客属团体一一应和馆——李突志
丹戎巴葛福德祠——吴华
从海唇福德祠到绿野亭——李奕志
关於琼州天后宫——吴华
崇文阁与萃英书院——柯木林
陈旭年与资政第——张清江
从陈金声纪念喷泉谈超——柯木林
豆腐街昔日繁华今何在——柯木林
民办医药团体一一同济医院——柯木林
后记——柯木林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98印尼华人遭遇实录

华文独中教科书~高中华文各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