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砂拉越左翼运动史(1938—1990)~第一章 绪论

图片
砂拉越左翼运动史(1938—1990) 第一章 绪论 近现代世界社会运动史,可归纳为两大派系斗争史,即左右两派的反复交错的斗争过程。左派代表的是推动社会改革、 逬 步、反对殖 民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右派代表的是保守和维护旧制度,保卫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官僚既得利益(注 1 )。 由十六世纪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不断向外扩张,特别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势力膨胀,他们疯狂地向世界各地伸出侵略魔爪,寻找殖民地,谋取原料资源供应地,因而形成了一、二百年来左右两派反复斗争史。 砂拉越位于婆罗洲岛 (Borneo) 又称加里曼丹岛 (Kalimantan) 西北部,西北面和汶莱国 (Brunei) 相邻,有一条狭长砂拉越领土插在汶莱领土中间,把汶莱分成两部份;东部与沙巴 ( 前称北婆罗洲 ) 接界;北面是南中国海,有很长的海岸线,约 450 英哩( 724 公里 ) ;南边有约 900 公里边界线与印尼加里曼丹省接壤。 公元 1841 年前,砂拉越是属于汶莱的领土。 1838 年 8 月 15 日英国人詹姆士•布律克 (James Brooke) 由新加坡乘英国军舰“勤皇号 " 到古晋,参加汶莱苏丹镇压土人的反抗斗争。 1840 年 8 月 18 日,他再来到古晋,协助苏丹“平乱”,要求割让土地为“酬劳”。结果,苏丹于 1841 年 9 月 24 日割让出今天的晋汉省的土地给布律克建立拉者 (Rajah) 王朝。 随后,布律克强势逐渐扩占了整个砂拉越: 1853 年占领第二省、 1861 年占领第三省、 1883 年占领第四省、 1890 年占领林梦县、 1905 年占领老越县。这样,经过三代布律克的不断侵略扩张,拉者 (Rajah) 王朝统治的砂拉越领土达 4 万 8 千 3 百 42 平方英哩 ( 见附图 ) ,相等于 12 万 4 千 4 百 49 平方公里。布律克王朝名义上是独立国,实际上是英国的另类殖民地。因而从 1841 年到 1941 年日军占领前的一百年间,发生无数次大小不一的民族反侵略反迫害斗争。这些抗争应视为左翼运动的前奏曲。因此,在研究探讨左翼运动史整个过程之际,必须先浏览这一百年间主要的几宗民族反迫害的抗争。 布律克王朝统治的一百年间,是通过对伊班民族...

《砂拉越左翼运动史(1938—1990)》~作者序

《砂拉越左翼运动史(1938—1990)》 作者序 本书经过数年的收集资料、参阅相关书刊文件,走访相关人物,考核查证,然后整理到撰写;再邀请当事人审稿、修正、定稿,最后出版。整个过程,可以说是费时费心、艰辛的过程。既使定稿后,内心仍然不踏实,深怕有差错或遗漏,造成误解。 笔者明白 , 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文化水平未达到撰写历史的要求。那为何自不量力要写呢?原因有二 : 一是受 2000 年 1 月 1 日诗巫友谊协会举办之第一次历史交流会的感染,特别是与会者中的文化人提 岀 建议,应该撰写出版左翼运动史书:二是,至今尚未有较完整的“全史”记录,而岁月不留人,今尚健在的砂拉越左翼运动参与者都已垂垂老矣,如果再不及时将当年发生的史事,整理撰写成册 岀 版,恐怕 这一整个时代的历史不仅仅是空白,还可能被人任意歪曲污蔑。在现实和岁月逼人的历史责任感催促下,只好提起勇气,在诚惶诚恐中执笔完成。书中难免有错误或遗漏,或文字表达、章节安排、文章结构不恰当之处,尚请谅解。 说到左翼运动史,在砂拉越是一部现代史。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四十余年来( 1945 年 -1990 年)的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民主和独立的斗争史。 回顾左翼运动史的全过程,我们发现,整个运动的始末,就是砂拉越解放同盟和北加里曼丹共产党(简称砂盟和北共)领导的群众运动史。至于其他组织团体发动和领导的运动,都是短暂或影响力弱,或是接受砂盟领导或是依靠砂盟的干部力量去推动的。国此,可以说,砂拉越左翼运动史,就是砂盟和北共的运动史。 所以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会发现,大多数篇幅的内容是涉及到砂盟和北共的斗争史。 撰写本书是依事件发生和运动发展的年间为秩序,同时尽可能遵循一个原则:力求只记述历史事迹,不评论功过是非;但做为运动的参与者,个人情绪恐难以完全避免。有涉及之处,尚请读者们谅解。关于争论性的路线、政策性问题,待日后时机成熟再研究,或汇编出版。 本书资料除了来自相关书刊、个人回忆录、砂拉越解放同盟和北加里曼丹共产党历史文件外,访问健在的参与运动者的口述历史是做为第一手资料来汇集整理的。对于不确定或有不同说辞的个别具体事件,一般都向有关人上做了求证,仍然无法确定的都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在这几年中,接受笔者访谈和提供意见资料者有:黄纪作、黄纪晓 、林和贵、洪...

砂拉越左翼运动图绘 序于东著《砂拉越左翼运动史》

图片
砂拉越左翼运动图绘 序于东著《砂拉越左翼运动史》 田 农 研究砂拉越左翼运动史是一项令人兴趣但又繁重的工作,其原因在于左翼运动涉及地下共党组织以及左翼政党的活动。砂拉越解放同盟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方针。 1963 年初,砂共发动武装斗争,由于涉及秘密活动,各种人事复杂,斗争形式时有改变,资料 捜 集不易,加深了研究的难 处。 在这种艰困情况下,于东兄能努力不懈,访谈砂共领导人、文件资料 捜 集、进而完成这本《砂拉越左翼运动史》,确实难能可贵。 “砂拉越解放同盟”或稍后改组的“北加里曼丹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无疑是左翼运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影响着砂拉越政局,对砂拉越左翼运动的命运兴衰影响深巨。 1962 年杪,汶莱人民党阿 查 哈里领导发动武装斗争,企图推翻英国殖民地政权,导致英 帝国主义者反扑,镇压汶莱武装起义,同时对邻近的砂拉越左翼运动大肆镇压。砂共领导人绝地反攻,开始越境印尼接受军训,进而发动武装斗争。 这场斗争持续多年之后,竟在 1973 年 10 月斯里阿曼和平行动中,北加里曼共产党领袖与政府领导人签署谅解备忘录,六百多名武装人员走出森林放下武器重返社会,使北共丧失了斗争的主要力量;虽然此后直到 1990 年,仍然有一股力量在森林中继续从事武装斗争,但其影响力已转弱。 1990 年,在一项与政府的和解谈判中,武装人员回归社会,砂拉越共产党组织全面解散。 共产党组织坚持武装斗争是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从而建立无产阶级稳固的政权,但这种斗争形式得胥视於所居国的现实环境。马来亚共产党与北加里曼丹共产党最终放弃武装斗争,乃基于国际形势的转变以及本身所居处现实环境的危困。不论如何,砂拉越左翼运动以及它所展开的武装斗争,确已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华人社会影响深巨。 笔者于 1978 年杪重返香港从事研读工作,即曾对砂共的斗争作初步的 硏 究,而后撰写了《森林里的斗争——砂拉越共产组织研究》 一书,其时资料匮乏,个人又远居香港,以致无法作深入研究。多年来,相关资料的出现已是丰富,砂拉越的文化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早些时蔡存堆所著《怒海扬帆》,以及友谊协会出版多本相关的记述与回忆文字,都是成果的展现。 外国学者方面,日本的原不...

冷战风暴下的犀鸟血泪纪实 《砂拉越左翼运动史》序

图片
冷战风暴下的犀鸟血泪纪实 《砂拉越左翼运动史》序 陈剑 对新马乃至许多发达地区来说,砂拉越似乎总是个偏远的所在,是个森林密布、河川纵横、野兽横行、人口稀少的山乡。人们知道的是著名的硕大的砂拉越黄梨、香辣具佳的胡椒、深具人性的猿人、价值不菲的木材、石油等天然资源和物产。哪来的轰轰烈烈的反帝反殖运动、血流遍野的武装斗争?可事实让那些孤陋寡闻者目瞪口呆,醍醐灌顶、振聋发 聵 ,怔怔然才醒悟,只要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人 民需要翻身就有革命。砂拉越这美丽的河山,即使到现在,人口还是相 対 稀少。在战后二十年间,砂拉越人口也不过 70 来万,而华人人口大约 20 多万人左右。这总华人人口还够不上一个中国的小镇,却在五、六十年代,带领着其他友族,居然让拉让江掀起万丈波涛,叫殖民主义者心惊胆跳、寝食难安。 老友于东曾是拉让江上一只啼血的犀鸟,他正义凛然、热血填漕,在六十年代砂拉越面临新殖民主义的侵略时,义不容辞拿起枪杆,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历史走了一个大圈,今天,他要把这数十年来砂拉越的左翼运动历史,细说从头,填补历史的一页空白,还历史一个公正。砂拉越左翼运动史,是一段反法西斯、反帝、反殖血泪史,无数胸怀大志、怀抱理想的青年男女,洒热血、抛头颅,在北加里曼丹这块士地踩下深深的脚印。踏遍山川为何事?反帝反殖建新邦。没有几位算得上是无产阶级的子弟,数千名初、高中学生、少数大学生和专业人士,典型的小布尔乔亚,却是狂热的理想主义者,打着无产阶级的红旗,效法巴黎公社,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反对英帝国主义一手策划的冷战布局。 历史哲学家唐纳德凯利说:“历史学者是记忆的监护人”。然而我们知道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是谁的记忆?是怎样的记忆?是哪一部分记忆?恰恰因不同的立场,便偏执地产生相勃的记忆。我们今天看到读到的不正是这种偏执记忆写成的历史吗?那当中哪有一丁点儿真实的记忆?老友于东于是固执地要呈现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的真实!这不是一个人的历史,是一大群勇敢的怀抱正义的人们,和支持这个运动的砂拉越人民的历史,这样带血的、凛冽的、秉承乾坤正气的、牵涉一个国家命运的历史,怎么可以任意让人随意涂抹 、任意宰割、 任意遗忘呢?老友于东在子弹呼啸声过后,在回 顾与反思中整理这段 历史,作为参与部分历史缔造的过来人,自然也必然不能全面掌握历史的全部,必须诚诚恳恳地虚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