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

图片
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 A History of Chinese in Malaysia: Power, Community and Religion 宋燕鹏著   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   这是一部历史学专业训练背景的、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历史人类学的专题研究论集。涵盖领域从华人甲必丹到领导权,从方言群到会馆,从法师、寺庙到九皇大帝,从对马来西亚华社个性化的观感到对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的一般性观察和讨论等等。 选题专门,并紧扣学界关注热点;行文写意,而不失流畅,值得嘉许。 —北京大学吴小安教授   宋博士专攻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宋史和南北朝史,他将志趣转向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后,却可以写出一系列相关课题的论文和文章,这是将宋博士纳入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最有意思的发展。显然受训于中国传统史学,宋博士可很好地适应使用新的材科,这反映在他所使用的资料中结合了田调资料和当地的档案。除了中文,他所使用的资料包含了其他语言,如英文。这是非常重要的,确保了他的研究成果内容的充实性,也可与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对话。   ——马来亚大学黄子坚教授     上架建议:历史人文 ISBN 978-7-313-12942-0 定价: 46.00 元   宋燕鹏河北永年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历史与考古出版中心副编审。 2012 年 11 月—— 2014 年 1 月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马来西亚华人史。学术兼职: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宋史研究会、中国元史研究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著有《籍贯与流动:北朝文士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2011 )。自 2000 年以来,在《社会科学战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南洋问题研究》、《南洋学报》(新加坡)、《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新加坡)、《汉学研究学刊》(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马来西亚)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有关中国史、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学术论文 40 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面上资助)等各级各类课题 10...

时代的余音——森美兰人的口述历史

图片
雪森人民抗日抗英斗争史料辑 《潮起潮落》系列方一     时代的余音——森美兰人的口述历史 附:森州和平时期的一些资料   万家安校编     时代的余音——森美兰人的口述历史   编校者:万家安 ahkam.ban@hotmail.com Ban Ah Kam 159, Jalan Kajang Jaya, Taman KajangJ aya, Kajang, 43000, Selangor, Malaysia. 封面设计:黄振耀 排版:陈培花 印刷:益新印务有限公司 (No.45169-K) Percetakan Advanco Sdn Bhd 23, Jalan Segambut Selatan, Segambut 51200 Kuala Lumpur 书号: ISBN978-983-43801-2-0 日期: 20-6-2012 售价: RM25.00     对编辑《潮起潮落》系列的说明   近两年多以来,编者把大部分业余的时间都放在收集雪兰莪和森美兰州抗日抗英时期的资料。把这些资料加以分类,大致可以编辑成森美兰和雪兰莪州的口述部分;雪森抗日抗英殉难烈士纪念碑上烈士生平简介;烈士遗作、烈属的文章及通讯和怀念烈士的文章;最后一部分是从 1948 年 6 月紧急法令实施以来,直至 1958 年这一个时期的华文报章上相关新闻的辑录。编者以“潮起潮落”作为贯穿这些资料的主题,相信读者明白编者的原意。   收集资料的范围曾经有过变化,也影响了整个进度。从单纯寻找雪森烈士资料开始,扩大为这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物,甚至想把这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华文教育问题、公民权问题以及政治势力的角逐与各种政治联盟的出现与变化,用以说明抗英斗争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制约关系。但这会造成篇幅过大,看的人未必觉得有这种需要。编者决定放弃华教问题和民族关系以及政党政治斗争等方面的部分。   由于考虑到时间的关系,第一本册子就以《时代的余音——森美兰人的口述历史》作为开始。   资料的收集首先在于为那些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留下一...

马来西亚华人锡矿工业的发展与没落

图片
马来西亚华人锡矿工业的发展与没落 马来西亚马来亚华人矿务总会编著   废弃的金山构一没落的象征   马拉西亚华人锡矿工业的发展与没落 马来西亚马来亚华人矿务总会编著   目录   页序 第一篇:锡苗的形成及其用途 第二篇:锡的历史 第三篇:采锡业的历程和发展 第四篇:霹雳州的拉律战争 第五篇:雪兰莪矿业的发展 第六篇:彭亨及森美兰州的锡矿工业 第七篇:中国劳工的南来 第八篇:初期的采矿方法 第九篇:近代的采矿及 " 干做” (Dry Mining) 采矿的程序 第十篇:锡苗的淘洗及其他矿质的处理 第十一篇:日治时期的锡矿工业 第十二篇:马来亚和平初期沙泵锡矿工业的复办 第十三篇:近打保卫团的成立与任务 第十四篇:锡矿工业的附属工业——锰厂工业的兴起与没落 第十五篇:淘洗锡苗的情况、锡产及执照的发出 第十六篇:锡矿工业的附属商业——锡米店 第十七篇:各项俗称及名辞的释义 第十八篇:迷信与禁忌 第十九篇:锡产限制 第二十篇:马来亚锡产固打拥有权的争议与解决 第廿一篇:欧籍人及亚籍人矿场集团的区分 第廿二篇:神秘买客的谜团或实况 第廿三篇: The Tin Crisis ——锡市危机的过程 第廿四篇:锡产或协会的成立与没落 第廿五篇:中国与巴西对于锡市崩溃的影响 第廿六篇:霹雳华人矿务公会成立的过程 第廿七篇:雪、森、彭矿务公会的成立 第廿八篇:马来亚华人矿务总会会史 第廿九篇:废矿地的应用与价值 第三十篇:后记:我国锡矿工业的前景 附录一:马来西亚锡业史大事记 附录二:锡矿工业的各项统计与记录 致谢     序   马来亚有关锡的历史记载最早出现于公元九世纪。   嗣后于一五一三年始将锡输往欧洲。   但锡矿工业 眞 正蓬勃发展的时期是于一八四七年及一八八 0 年先后于太平的拉律及近打谷发现了丰富锡苗蕴藏量的矿地后才正式的开始。   当然,当蒸气机、柴油车及电动摩达先后被采用于锡矿工业及配合采矿技术的提升和改进后,锡矿工业的发展才达到最高的境界。 ...

导言:东南亚华人的今昔

东南亚华人问题之研究 导 言: 东 南 亚华 人的今昔 崔贵强 古 鸿 廷   华人移殖到东南亚来,追源溯流,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不惜离多背井,飘洋过海,赤手空拳到海外闯天下。他们以过人的胆识,勇猛的精神,秉承着克勤克俭的中华传统美德,在东南亚各地胼手胝足,流血流汗,对东南亚的开拓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页可歌可泣的史诗,值得我们去颂扬。这种大智大勇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最早到东南亚的华人,是官方使节与僧信。远在汉武帝时代( 140-87B.C. ),随着中印关系的建立,即有官方使节乘着古代帆船,从广东沿岸商港启程,沿着南中国海徐徐南下,穿过泰南的克拉地峡,在缅甸南岸驻足,转程到南印度去。他们带来了中国的「 黄 金杂 缯」 ,通过了物物交换的方式,把东南亚的「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带回到中国去(注 1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与东南亚诸古国的使节往还,断断续续,历久不衰。至于,往西天求法的中国僧侣,从中国循海路到印度去,东南亚亦是必经之道。自东晋高僧法显从印度渡海东归以来,历南北朝( 420-581 ),隋朝( 581-618 )与唐朝( 618-907 ),由海陆两路往西天求法的中国高僧,络绎于途,连绵不绝(注 2 )。不过,早期足履东南亚国土的中国官方使节与高僧,都只是路过此地,并无定居。约从宋代( 960-1127 )以来,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帆船贸易,逐渐扩展,华商以中国的陶瓷器及丝绸等物,换取东南亚的香料及奇珍异物(注 3 )。自宋代以来,历经元朝( 1279-1369 )、明朝( 1368-1644 )与清朝( 1644-1911 ),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海面上穿梭飞扬,载来了中国的劳动人民与商品,运回去东南亚各地的土产。直至十九世纪末叶,帆船贸易才渐趋式微。   1870 年标志了欧洲新帝国主义的肇端,在此后二三十年间,欧州列强 捲 入了空前未有的侵略狂潮,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落后国家成了俎上肉,西方列强扩大了在东南亚的土地侵略。与此同时,欧洲经过了差不多一百多年的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到瓜熟蒂落的阶段。于是在殖民地掠夺原料,开拓市场,成了西方列强扩张殖民地的重要目标,这时候也就进入第二个侵略的阶段。为了达至这个目标,政府努力安定地方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