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从新经济政策的角度谈我国的病态社会

    当代马华文存 3 经济卷 •  80 年代 从新经济政策的角度谈我国的病态社会 陈凯希   新经济政策( NEP )的目标堂而皇哉   即通过“重组社会”及“不分种族消灭贫穷”,以纠正经济上的不平衡,达致国家稳定和全民团结的目标。它计划把土著的企业拥有权,由 1970 年的 2.4% 提高到 1990 年的至少 30% 。   NEP 强调社会重组是建立在经济成长(每年 8% )的基础之上,而非采取 “ 劫甲济乙 ” 的手段,也就是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必须基于一定的国家经济成长率才能进行。它预期 20 年后( 1990 年),国民团结将获得加强,而非削弱。   NEP 推行的结果及其所产生的问题   17 年来, NEP 的执行经成为越来越具争论性的问题。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大衰退,弱化了 NEP 的 “ 经济基础 ” ,所谓 “ 扩大的经济蛋糕 ” 未见扩大,反而出现诸多难题,引起行政或执行偏差以及社会分化等方面的批评。   •首先,在经济成长方面,东南亚各国均预期今年将取得相当的增长率,即新加坡 5.6% 、泰国 6%-8.5% 、南韩 8.5% 、台湾 10% 、印尼与菲律宾 3% 。然而,拥有丰富天然资源的我国,却预期只有 1.5% 的增长,远远落在他国的后头。   •在没有经济成长的情况下,仍然硬性执行 NEP 有关公司股权、就业、升学等方面的目标,导致恶性的种族极化与社会不安,损害政治稳定与国民团结。   •一方面喊出 “ 不分种族消灭贫穷 ” 的口号,事实上却是贫穷的华印人想获得廉价屋、土地、执照、奖学金、升学及就业的机会却极其有限。这种既声明所有贫穷的各族人民都会受到帮助,又同时表示其中一些人没有权利分享国家经济成长的果实现状,正好说明了 NEP 的 “ 重组社会 ” 目标与 “ 不分种族消灭贫穷 ” 的目标,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论调。   •在种族主义者的包庇下, NEP 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始终存在着,甚至蓄意制造偏差,歪曲 NEP 的原则,为彼等的个人及政治目的服务。而国家财富则在巧取豪夺和巧立名目的情况下,日益和迅速地集中在为数不多的马来权贵、 N...

新经济政策是“亲巫政策”

    当代马华文存 3 经济卷 •  80 年代 新经济政策是“亲巫政策” 郭仁德   1932 年 12 月,陈祯禄在呈给海峡殖民地总督金文泰爵士的一份备忘录中,曾以明晰有力的措词,指责英殖民政府的 “ 亲巫政策 ” ,将会使到本邦华族子孙的权益与福利受到威胁,同时也将会在这国家造成种族不和的危险。   在这份备忘录中,陈祯禄强调:英政府的“亲巫政策”,是 “ 分而治之 ” 的政策,不符合公正平等对待一切人的原则,其 “ 真正的是在分裂本邦巫人与华人及其他非巫人 ” 。   他列举数项事实,证明英政府在本邦推行“亲巫政策”,如: “ 不允许本邦定居的华人与其他非巫人获得土地耕种;雇用巫人为政府人员,不雇用土生华人、印人及其他非巫人;为巫人设立教育机构,不兼顾他族;在各州造成由英籍官员及巫人控制的更专制政权的地方分权计划;以及优待巫人,牺牲其他亚洲民族的其他措施;这些都表明英政府政策的趋向,这做法将使到永久定居本邦,以本邦为家乡的华人自我矮化(其他非巫人也是如此),对自己在本邦权益的安全、将来前途以及子孙的前途,感到严重不安与忧惧。   他指出:“这种优待一族,歧视他族的政策,将有下列后果:(一)在马来亚史上,第一次使巫人与住在半岛的其他非巫人(特别是华人与印人)之间,造成明显的裂痕。这种做法历久之后,必然扩大为二者间的公开仇视。(二)将逐渐造成一种 ’ 阶级门阀 ’ 制度( Caste ) , 根据种族而将马来亚社会分成三大部分。英人为统治阶级,巫人为第二等阶级,华人及其他种族则为最卑贱的阶级,诸如首陀罗阶级或巴里亚阶级。 ”   陈祯禄难挽狂澜   陈祯禄是马华公会的创办人,他在 1949 年发起成立马华公会并担任会长。这位华裔伟大的领袖,早在 55 年前,就已经发出上述真知灼见,他的预言在今日成为事实。华社的困境、前途的忧惧、种族的裂痕、两极化的日益严重,早在战前殖民地时期,就已种下了祸根。   可惜,当年的陈祯禄,纵有崇高理想,也难以独挽狂澜,无法阻止英政府在本邦推行制造种族裂痕的 “ 亲巫政策 ” 。   如今,我国摆脱英殖民统治独立已 30 年了,虽然国家社会是在飞跃成长中,资源...

新经济政策论争的偏差

    当代马华文存 3 经济卷 •  80 年代   新经济政策论争的偏差 翁诗杰   马华署理会长拿督李金狮公开批评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偏差,并把它列为造成马华大选失利的主因之一,已引起马来社会的激烈反应。然而在芸芸议论当中,却鲜少看到理性的探讨。一些马来政客与知识份子迫不及待地对李氏口诛笔伐,不外是要咬定他存心质疑马来人的特权地位。这其中仍以感性成份居多,论点也极值得商榷。   大体上,冲着马华而来的问题或质疑,包括下列 3 项:   (一)新经济政策已执行 16 年。何以马华如今才把今届大选失利归咎于该政策?而反观上届( 1982 年)大选 , 马华的辉煌战果却显然不受该政策的影响。 (二)马华经历 22 个月的党争,却把大选失利,部份归咎于新经济政策,这是否有诿过于人之嫌? (三)马华接受新经济政策在先,却又非议其执行偏差于后,这是否相等于一种 “ 背叛既定政策 ” 的行为?   撇开个人的政治喜恶、立场不谈,倘若我们肯以理性的态度来看问题,其答案可以分析如下:   (一)没有成长的硬性分配,何异劫甲济乙?尽管种族政客们健忘,但人民当不会忘记,新经济政策所主张的财富分配,是以每年 7% 至 8% 的经济成长率为基础。换言之,任何低于该指标的成长率,都不足于奢谈 30 : 40 : 30 的分配,否则肯定会有某一族群感到权益备受侵蚀。而这也违反了新经济政策的原意,恐怕敦拉萨地下有知,也会死不瞑目!   但实际上,当我们惊觉经济成长率已跌至 3% 至 4% 或更低时,执行当局并没有停止这种既定的分配法。相反的,由于新经济政策的期限将届,一些矫枉过正的执行官员唯恐不能达致目标,不惜加速推行股权重组。如此一来,非土著的分配额不萎缩者几稀矣!   反观 1982 年,国家经济状况一片大好。在扩展的经济蛋糕上谈分配,各族各得其所,没有丝毫被剥夺权益的感觉。   正因为这样,非土著社群尤其是华社,在 1982 年与 1986 年的大选,对新经济政策的感受,可说是迥然不同的。   (二)没有党争的失利,根由何在?   马华大选失利,在一定程度上受...

重新认识新经济政策

    当代马华文存 3 经济卷 •  80 年代 重新认识新经济政策 钟德盛   新经济政策是五一三的产物。“五一三”是一场梦魇,谈虎色变,今天,有人仍憎恶以五一三作话题。我们不能因为不曾支持新经济政策议案,作为 “ 毁约 ” 根据,也不能因为通过支持新经济政策,就不能提出检讨它。   穷困是造成所有国家社会不满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被告知 “ 五一三 ” 是种族间经济不平衡的地雷,国家首号敌人共产党是踩地雷的恐怖份子。国民团结是国家的首要目标。扑灭所有马来西亚人之间的穷困,以及重建马来西亚社团是趋向团结目标。因此,我们全力以赴,团结全民、消除贫穷。   新经济政策的设计:“消除贫穷、重组社会”,适时纳入第二个马来西亚发展计划去实践。减少及最终扑灭穷困,提高所有马来西亚人民的入息水平与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加速重建马来西亚社会的目标,以便纠正经济不平衡,减少及最终废弃以经济地位来划分种族。作为国民的一分子,我们愿忠心赤胆支持及协助达致上述目标。   且让我们回顾。第三届全国大选成绩揭晓,情绪高涨冲昏脑袋,局势失控,旋即暴乱,全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5 月 15 日东姑首相宣布设立一个全国行动理事会,全国行动理事会的行动由副首相敦拉萨负责,它代替内阁与国会全权掌理国家。 17 日,最高元首陛下正式委任敦拉萨为国家行动理事会主任,使他拥有全部行政权力治理国家。敦委任 “ 真正诚实、正直及效忠我国的人士 ” 为成员:内政部长敦伊斯迈医生、马华公会会长敦陈修信、马印国大党主席敦善班丹、新闻及广播部长韩沙、武装部队参谋长东姑奥斯曼上将、警察总长丹斯里沙礼、公共服务部总主任阿都卡迪及外交部常任秘书丹斯里加沙里。   自 5 月起,政府即展开一项有关国家政策的积极检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都有了可观的收获。   翌年 8 月 31 日宣布国家原则,公布了国家的目标与价值,以及指导公民与国家的基本原则。   符合伊斯兰教义   同年 9 月 22 日,敦拉萨就任我国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在 10 月 3 日宣布,所有将由政府进行的新政策,均将在隔年 1 月巫统全国大会中,提出讨论及批准,然后再在国会中提出。敦也重...

新经济政策其起因与目标

    当代马华文存 3 经济卷 •  80 年代 新经济政策其起因与目标 古南霖   本届大选后,新经济政策成为一项争论性的焦点,导致国作成员党之间意见分歧,华文报章亦成为攻击对象。无疑的,新经济政策推行至今,已经有 17 年之久,相信仍有许多人,还没有真正的了解到这个政策的起因与其实践的目标,因此,产生激烈与政策不符的言论。   回顾 17 年前,于 1969 年的全国大选,联盟遭受极大的挫折,失去许多国州议席。国会不足三分之二多数议席之外,吉兰丹与槟城州亦失去执政权,雪兰莪州则与反对党形成 50 对 50 的局面,所幸其中一位独立人士投向联盟,不然的话,当年之雪兰莪州执政权亦落入反对党手中。   当年的联盟政府,由于遭受重大之挫折,乃检讨整个政治形势。认为国内之经济必须重组,缩短贫富悬殊之距离,提高人民之收入,发展工农业,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关注青年的就业问题,开发土地,提倡工业发展,以促进国民团结。这个新经济政策的拟定,曾由已故首相敦拉萨在当年以副首相兼国家行动理事会总指挥的权力,于 1969 年 7 月 1 日下午 7 时 15 分,在电台与电视台发表。   随后于 1969 年 7 月 8 日,故敦拉萨亦举行一项各州政府秘书与土地局官员会议。   他在会议中指出:成立每个州行动理事会,以便与联邦土地发展局密切的合作、执行新经济政策、鼓励及协助工厂之开设。   他说,在致力这项新经济政策时,州政府必须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提供开设工厂及推行土地开发计划所需的土地方面,希望州政府开发更多的土地,使更多无土地的人民获得更多的分配。   迨至 1973 年 11 月 25 日,在大马第二个 5 年计划,中期检讨报告书中,以新经济政策是通过下列两项政策来促进国民的团结:(一)提高所有马来西亚人,不论其是任何种族的收入水平及增加就业机会,以消灭贫穷。(二)加速进行重建马来西亚社会,以纠正经济不平衡现象,从而减少及最终消除在经济事务中有种族识别的存在。   对于上述目标之推行,将会加速经济改变和扩充,因而确保没有一个集团蒙受任何损失,或没有任何被褫夺的现象发生。从上述以作研究,我们可以明了,前...

论新经济政策与族群主义

    当代马华文存 3 经济卷 •  80 年代 论新经济政策与族群主义 柯嘉逊   新经济政策   巫统领导人已宣布,即使在 1990 年过后,政府将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我们衷心支持新经济政策的第二项目标 —— 即是,不分种族,消除贫穷;不过,这 16 年来的经验已显示,政府主要是着重于第一项目标的解释,即是,制造一个马来精英阶层,和一个马来中等阶级。   关注国民团结和社会重组的人,大多数都很清楚,到目前为止,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只加剧了种族的两极分化,阻碍着国民的综合;新经济政策没有解决乡区马来群众的基本问题、在新经济政策下为提高声誉与而推行的计划、无法稽查的政府机构、贪污舞弊、管理不当,以及错误地优先进行重工业计划,这些都是我国面对经济困难的一部份原因。   农学家及其他经济学家自 50 年代以来便指出,以一部份的政治措施,如土地及其他农业改革,加上以农业领域为基础的工业化政策,才能解决乡区马来农民所面对的问题。这种主张没有得到赞同,主要是因为地主阶级和政治有关系。相反的,有关方面却批准推行极其昂贵的土地发展计划,而不理这种计划对我们财政资源所构成的压力。   巫统领导人指出,乡区贫穷的马来群众并没有从“发展”中得到很大的利益,他们这种说法肯定是对的。难道批评政府的人没有指出,政府应该把花在达雅布米、槟城大桥、和 “ 无能 ” 工业的数十亿元,以及因贪污及管理不当而损失的数十亿元,用在真正有生产的发展,以协助乡区的农民及其他生产者?   如果过去 10 年的经济成长都不能解决乡区马来群众的问题(这是巫统领导人也承认的事实),那么,如果新经济政策没有彻底的改变,他们暗淡的前途又有什么保障?政府对贫穷马来人就发展所提出的虚假保证,和先进国家对第三世界所提出的理论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 财富的分配,将根据我们的经济增长率而定 …… 没有増长,就没有分配。 ”   巫统领导人故意说:“出现 1 个土著百万富翁,就至少出现 10 个非土著的百万富翁。所以,还吵闹什么新经济政策只制造土著百万富翁? ” 他们这种言论只能使问题种族化,并使真正的问题更加困扰。   有正确思想的马来西亚人,都应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