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古巴华侨银信:李云宏宗族家书

图片
  古巴华侨银信:李云宏宗族家书 李柏达编著,黄卓才审订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5.7 目录   总序 序 1. 离乡廿载旋故里 1925 年 6 月 14 日古巴寄台山温边村书信 2. 出洋费用千余元 1925 年 7 月 16 日古巴寄台山家信 3. 尽寄金银起新屋 1925 年 11 月 2 日古巴寄台山银信之一 4. 生意冷淡如往昔 1925 年 11 月 2 日古巴寄台山银信之二 5. 新政之下生意淡 1925 年 11 月 2 日古巴寄台山银信之三 6. 身上无钱难遵命 1925 年 11 月 19 日古巴寄台山家信 7. 衣馆一律装水龙 1926 年 1 月 22 日古巴寄台山家书 8. 长叔身故两三年 1930 年 2 月 17 日古巴寄台山银信 9. 新岁将至寄银信 1930 年 12 月 13 日古巴寄台山银信 10. 公理公平论纷争 1931 年 6 月 5 日古巴寄台山信 11. 以字为证记账目 1931 年 11 月 28 日古巴寄台山信 12. 没钱还债嘱卖屋 1933 年 4 月 25 日古巴寄台山信 13. 银信被扣须追回 1934 年 8 月 13 日古巴寄台山银信 14. 刊布启事昭恶行 1934 年 8 月 13 日古巴寄台山信 15. 新屋受损要索赔 1935 年三月廿九日台山李礽润寄给古巴李云宏信 16. 免伤和气是上策 1935 年 6 月 14 日古巴寄台山家信之一 17. 族人议决和为贵 1935 年 6 月 14 日古巴寄台山家信之二 18. 在家勤俭莫闲荡 1936 年 3 月 5 日古巴寄台山银信 19. 吉不用红之银信 1939 年 1 月 11 日古巴寄台山银信 20. 儿孙升学最重要 1940 年 6 月 14 日古巴寄台山银信 21. 顺风得利道吉祥 1940 年 6 月 16 日古巴寄台山银信 22. 见相片如见亲人 1940 年 12 月 9 日古巴寄台山银信 23. 世情维艰仅糊口 1941 年 1 月 29 日古巴寄台山银信 24. 滇缅公路转银信 1941 年 8 月 31 日古巴寄台山银信 25. 驼峰...

在地化与文化传承:第一届婆罗洲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图片
在地化与文化传承:第一届婆罗洲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石沧金主编;蔡增聪副主编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7.8 开幕词(代序) 黄顺舸 [1]   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必可看到同胞对文化的奋力推广与积极传承。中华文化被视为具有高度韧性的文化,即使时空转移,中华儿女重视文化的基因也不会变,哪怕是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的文化始终展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力,推动族群延续传承的使命。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我们还是遭遇了某种程度的文化冲击,唯让我们欣慰的是,中华文化的优质本面基本保持不变,只是随着华人在世界不同角落落地生根,出现在地化的成分,或者因为通婚等人口交流,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特质。   我们不能盲目指责文化的在地化是忘本的行为,不过,我们不能忽视探讨的必要性,而是以切实的眼光去考究华人文化在时代与环境变迁下,每一个足以影响中华族群和文化未来的元素,我想这也是华人研究机构比如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以及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联办此项“婆罗洲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原因之一。   这是十分严肃,但也相当有趣的议题,比方说,尽管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国家,华人也不是人数最多的民族,可是,马来西亚华社却常常受到赞美,说我们保存了许多中华文化最完整的面貌。   最近西马半岛发生了令人遗憾的事件,某些偏激的人士借题发挥,把华人描绘成无商不奸的民族,值得庆幸的是,同一时间,也有许许多多的友族同胞挺身而出,为华人的经商有道作保证。实际上,我们的文化督促我们采纳儒商之道,也就是具备德行与文化素养的经商之道,今时今日,华人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成就,绝对不是因为无商不奸,而是基于华商讲求公道、待客至上,以诚信与口碑开辟了经济舞台的一席之地。   在地化是好是坏,见仁见智,只是要在一个多元民族,且华人不是大多数的环境当中,不受在地化丝毫的影响,无疑是说易行难。   我认为,在地化和同化之间,还是有所差异的,前者是在保有原来的文化基础上,衍生了新的文化元素,后者则是原有文化的面貌已不复见。至今为止,马来西亚特别是沙捞越,中华文化的面貌还是保有了强烈的文化本质,这是令人欣慰的,也是值得我们继续坚守的局面。   谈到了在地化,华人与居住地友族的关系,以及和祖籍国的联系,也是探讨华人文化转折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