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

图片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 Facebook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连Facebook的创建者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urg)也说不清楚。有1000个人使用Facebook,就有1000种关于Facebook的定义。对于喜欢收发信息的人们而言,它是一个发布、收取信息的平台。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信息发布平台,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分享网站。截至2011年12月31日,Facebook的网页上每个月有近75亿张图片、2000万个视频和6000万则新闻、日志之类的新内容上传。这里上传的信息量如此之大,以致扎克伯格不无骄傲地说:“我们拥有整整一个世代里最具威力的信息传播机制。”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是关于社交帝国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的传记。书中描述了马克·扎克伯格的个人成长及他所创造的企业Facebook的辉煌发展历程,剖析了Facebook从一家创业公司快速成长为全球知名网站的深层原因,再现了扎克伯格从技术极客到企业管理者转变的过程,突显了这个年轻人具有的商业敏感及其社会使命感。在《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中,作者客观地讲述了扎克伯格和Facebook这一社会化工具所带来的影响,包括对中国SNS市场的影响。书中附有大量图表和图片,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对Facebook有深入地了解。 前言 Facebook的价值 第一章 扎克伯格的网络帝国  上市仅仅是个开始  全球人口数量:Facebook第三  叫板Google  消遣工具?NO!  Facebook社区遍地“黄金” 第二章 扎克伯格悖论  天才与怪人的结合体  我从来没想过运营一家公司  让网站有趣比赚钱更重要  与用户“对弈” 第三章 Facebook的心理学背景  因人性而生  复制现实  基于关系进行传播 第四章 独特的参与型广告  广告是Facebook要做的生意  Facebook的优势  是广告,也是信息  社交营销是双刃剑 第五章 占领平台才是王道  不可避免的平台战争  占领网络平台...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图片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作者:丹尼尔· T.  威林厄姆 译者:肖芬 目录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认知心理学家解开大脑学习的运作结构,如何更有效地学习与思考 推荐序 本书赞誉 献给特丽莎 第一版致谢 第二版致谢 引言 第 1 章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第 2 章 当标准化测试只需要事实时,教师如何教授学生所需要的技能? 第 3 章 为什么学生记得住电视上的所有细节,却忘记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呢? 第 4 章 为什么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 第 5 章 反复练习值得吗? 第 6 章 让学生像真正的科学家、数学家和历史学家一样思考的秘诀是什么? 第 7 章 如何因材施教? 第 8 章 如何帮助 “ 慢热型 ” 学生? 第 9 章 新技术能否改善学生的学习? 第 10 章 教师的大脑又是如何运作的? 结语 术语表 参考文献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认知心理学家解开大脑学习的运作结构,如何更有效地学习与思考   推荐序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教育心理学著作,自面世以来深受社会各界欢迎。他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习的过程和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本书深入浅出,每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诸多关于学习和思考的真相,比如“思考能力取决于掌握的事实性知识”“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孩子在思考和学习方面的相似之处多于不同之处”“没有长期的练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工作”,等等。这些原则的有效运用,既能让学习效果最大化,也能保证学生的成长最大化。   书中的观点合乎时宜、切中肯綮。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如果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学生是否动脑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活动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此外,作者还讨论了练习的必要性,主张通过分块记忆获得更多思考空间的原理,让知识转化成长期记忆的关键,改善知识迁移的方法,提出了专家与新手的思考方式的种种差异,持续的努力可以帮助智能发挥其可塑性,等...

无畏:为什么以色列能成为创新强国

图片
无畏:为什么以色列能成为创新强国 (以)英巴尔·阿里埃利著 李雨桐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1 目 录 简介 第一阶段 发现 第一章 废旧破烂当玩具 第二章 打破常规 第三章 玩篝火 第二阶段 验证 第四章 “我们”当中也有“自我” 第五章 自由随心 第六章 失败带来机遇 第三阶段 效率为王 第七章 不确定性是常态 第八章 在挑战中与风险共存 第九章 让孩子当家做主 第十章 灵活应变 第四阶段 规模化 第十一章 不拘一格的选拔机制 第十二章 凝聚社会的大熔炉 第十三章 应对变化的扁平化管理 第十四章 即兴发挥的公司文化 第五阶段 革新 第十五章 软技能比硬技能更重要 第十六章 从探索世界中寻找灵感 第十七章 永远乐观 致谢 我最喜爱的希伯来语词汇 “算了吧,这不可能!” “你怎么可能做到呢?” ——在这样的“苦苦规劝”下,可能大部分人早早就放弃了。但如果你试图用同样的话去劝说以色列人,可能就要失望而归了。因为这反而会刺激他们踏上征途,开启一段披荆斩棘的冒险之旅。虽然不一定是紧随最初的目标,但也不会偏离太远,也许最终还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色列人的这种心态源于他们的 “虎刺怕 (1) ”精神。人们对这种心态普遍持两种态度:不以为然,持此态度的人往往认为那种心态纯粹就是顽固不化;赞成欣赏,持此态度的人非常欣赏追求个人目标所展现的那种率直坦荡。总之,只要有一定的“虎刺怕”精神,就没有做不成的事。不管是非要在家庭聚会上发言的7岁小朋友,还是对商业交易提出创意解决方案的企业高管,他们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虎刺怕”精神——一种不屈不挠、勇敢无畏、坚信一切皆有可能的精神。 “虎刺怕”精神就仿佛是一剂辛辣调料,渗透在以色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是以色列跻身科技大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许您对以色列“创业大国”的名声已经有所耳闻,这个称号也的确名副其实,因为这里有全球密集度最高的初创企业、仅次于美国的全球创业中心,以及首屈一指的人均风投资本。 人们经常问我:“以色列何以成为创新摇篮?”又或者:“为什么以色列人总是忙于新的计划?”对于这些问题,我自己也听过各种各样的回答。有人说是因为以色列先进的军事科技,也有人说是得益于宣扬刻苦钻研和勇敢质疑的犹太传统。这些回答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总归还是过于狭隘。在我看来,答案其实在于以色列人成长的特殊环境。孩子们从小在部落式社区长大,童年生...

资料与研究~试刊号02

图片
  资料与研究~试刊号02 1988 年 8 月出版 电子杂志阅读 电子杂志下载 华社资料硏究中心会讯 1988 年 8 月出版 央 只供会员及质助人 柯嘉逊博士 ・ 简历 庄迪君博士 •职业 工作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 博士 , 曾在薪加破大学极 任讲师。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研究主 民权委员会委员 董教总高等教育辅导处顾 国     ・ 简歴 •职业 •社团工作 ・ 被扣留日期 : ・ 被扣留地点 : • 释放日期 : 问等。 1987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二)凌晨二时左右 吉隆坡蕉赖九英里住家 ・ 被扣留日期 •被扣留地点 •释放日期 : 马来亚大学数学博士。曾 担任农业大学数学讲师 1983 年离开农大投入华教 行列。 : 尊孔独中校长 教总副主席。 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主席 等〇 :1987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二)凌晨一时左右 : 加影住家 :? ・ 华 BA± 慰问柯嘉逊博士的家属〇左起为柯太太及孩子、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会长兼 华社数据硏究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张景良、董总总执行秘书莫泰熙、敎总副主席兼 华社数据硏究中心管理委员陆庭谕〇 (图片 / 中国报提供) L   毁 已出版 编号 INDEX 书名’ TITLE C001 C002 C003 C004 E005 E006 E007 C008 E009 B010 C011 C013 C014 E015 B016 0017 E021 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电 「华限册辨心 , 书讯目录 宗教与礼俗论集 骆静山校长编 ,204 页 文教事业论集 林水橡碛士编 ,196 页 和技与医药论集 洪天赐博士编 ,179 页 论中华文化 刘果因着 ,212 页 The Chinese Schools of Malaysia 柯嘉逊博士着 ,244 页 National Culture & Democracy 何嘉逊博士着 ,321 页 Of Myths & Mystification 柯嘉逊博士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