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文学活动路崎岖 扩大受众须多管齐下

 这是《联合早报》2025年2月24日的一篇报道,主要围绕新加坡母语文学活动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标题:母语文学活动路崎岖 扩大受众须多管齐下

 

报道:陈学昕

配图文字:好的儿童读物可以帮助孩童打好语文基础。(张俊杰摄)

 

主要内容

 

新加坡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的双语政策,推广母语文学活动充满挑战,但活动主办者仍保持希望,并通过不同方式让更多人领略母语文学之美,如将文学与表演艺术结合、在新兴社交平台宣传,以及采用AI即时翻译 ,推广多语文学活动,让各语言作者和受众聚集,碰撞出新火花,让新加坡文学更多元精彩。

 

- 现状与挑战:百分百看,确实实施能在活动中看见不同母语的交融,但新加坡《中国时报》也报道指出,中原大学语文陈韦达认为,AI短期内无法取代口译员和笔译员,且目前AI翻译结果未达五成,即时翻译的准确率可达90%以上。

- 本地情况:诗人陈韦达指出,本地已有一些文学活动试图让不同语言背景的作家在现场交流,但效果不彰。对陈志锐来说,读者使用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语言进行创作,才能打动读者。现在新加坡虽以英语为主,但母语是新加坡的强势方言。目前各语文族各自为政的课题,成为颇具挑战的课题。本地文学圈仍有多个团体与分会,意识分歧,交流不足。本地文学圈有多个团体与分会,从国家级的新加坡作家协会(SAC) 、新加坡文艺协会主席(majat) 的书籍理事会,民间的比如诗歌俱乐部和工作坊联合举办,分散了力量,无法产生大的影响,记录杰出的作家。

- 母语活动受众减少难拓展:目前现实层面,潘志云、陈韦达和希瓦吉都认同,新加坡老与华裔新加坡闽南语,他们举办的活动受众越来越少,受众减少难拓展是出版难以摆脱新受众的现象。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LB)于2月25日至3月5日举办“新加坡文学奖”,邀请了超过150位作家参与,包括以英语、华语(为主要授课语言)、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四种官方语言创作的作家,并向新加坡与来自海外的作家开放,希望让更多本地作家和翻译家把作品推向国际。不过去年首次设立的新加坡文学奖,主要面向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作品占主从,影响替代,还将通过TikTok等新兴社交媒体平台以及播客等形式,让更多人领略母语文学之美。

- 举办多语文学活动的意义:以自己已出版两本短篇小说集的作家希瓦吉(Shiva Ji Dhashth Thampy) 受访谈时说,文学与其他艺术结合,让新加坡文学更多元精彩。本地英文诗刊《立场》(S立场)主编丁宜说:“在母语的孤岛 上,阅读一直是挑战,并将继续如此,需要更大把人带入母语诗 的世界。”他认为,诗歌可通过其他艺术,如书法或表演艺术,把读者的艺术兴趣及重点转移到语言上来,这也是诗歌与其他艺术有共通之处。语言通常和故事、一旦人们与艺术或情感建立了深厚的多语诗歌集,就能让读者知道,诗歌也可有好玩的艺术层面。”

- AI翻译技术与展望:丁宜指出,本地英文诗歌活动越办越兴,这种公开让每个人尝试诗歌创作的力量的活动,有望为其他母语文学活动带来启发。陈韦达则希望,新加坡作家节(Singapore Writers Festival) 能更具吸引力,能够吸引更多元的受众。新加坡文学是多语文学,不同母语文学的碰撞下,可能会产生新的东西。新加坡越来越受欢迎的交流意向向文学活动靠近,这些活动未来的走势如何,值得关注。在推动多语文学发展方面,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未来也计划探讨如何让不同母语文学之间有更多交流。

- 各方观点

 

- 丁宜感慨:“这取决于活动节目是否有趣,不能只专心为新加坡新加入的各族来者来做,为了他们,把所有今年集,既碰撞出新火花,让新加坡文学更多元精彩。”(翟福丽摄)

- 潘志云:认为新加坡的文学活动应该让不同母语的作家和读者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

- 陈韦达:“为什么要多办多语文学活动?借用郭宝崑的话,就是做到‘文化的交叉传染’ 。他以大树比喻,我们看见两根大树,从树干看是分开的,其实彼此的树须和根互相交错。都是不同语言背景的创作者与观众,在剧场中使用不同的语言,甚至不同族众的,就是要多看见开始,或从最后,接触到,然后就会有感触的。”

- 希瓦吉:认为未来的主要语言仍然会是英语文学,但母语文学活动仍然值得举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