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究竟是“能”还是“不能”》
《人工智能究竟是“能”还是“不能”》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旨在澄清大众对AI能力的误解。作者通过介绍AI的现状、基本概念和创新性见解,如人脑智能和机器智能模型,重点探讨了AI未来的潜力和局限性。此外,书中还探讨了AI发展历程中的争议和疑虑,引用了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观点,并提出了作者独到的“积木主义”AI研究思路,强调理解人脑基本能力是构建智能机器的关键。本书既有对AI技术本身的探讨,也有对其社会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本书旨在以冷静的心态、客观的视角、求实的态度和基于逻辑的思考,全面审视和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探讨人工智能的真实能力边界。作者在书的简介中提出核心问题,即人工智能究竟是“无所不能”还是“并不神奇”。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人工智能的现状和基本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见解,例如人脑智能、人脑基本能力模型、机器智能和智能机器等。尤其侧重于论述人工智能未来的潜力和局限性。作者在前言中提到,自己早年研究神经网络,但对其缺乏严谨性和实用性持保留态度。近年来,人工智能再次成为热门,促使作者重新认真阅读和研究相关资料。本书正是作者在阅读大量资料后的一点感悟和思考。
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今天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实质性的成果,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令人遗憾的是,除了神经网络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他基础理论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作者担心,在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对人工智能的过度热捧可能会导致科研人员无法集中精力研究关键的基础技术。因此,本书试图为当前的人工智能热潮“泼一点冷水”,以确保其稳定的发展。
书中提出了一些创新性观点,包括:
- 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的实质内涵,指出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为机器赋予智能的技术,而不是一种专门的科学理论,作者认为这对于统一学术界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加速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建立人脑的输入信息模型,提出了“信息汁”的概念,并根据各类信息的特点,将信息汁分成七种类型,作者认为这对机器智能技术研究模拟、表达和处理人脑中的信息具有积极作用。
- 建立人脑能力清单BI8.18模型,将人脑的能力分为8大类,共18种要素级能力,并提出机器智能技术的主要使命应聚焦于研究如何用机器模拟人脑的要素级能力,作者认为这对于厘清人工智能技术的边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适用于想了解人工智能的读者,以及从事人工智能研究但需要创新思维的科研工作者。对于那些对当前人工智能的宣传感到困惑,希望获得一个更加理性、客观和深入理解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抱有期望,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其当前的不足和潜在的风险。他强调夯实人工智能发展基础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本书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作者对人工智能领域过度乐观的宣传持谨慎态度,并呼吁科研人员回归基础研究,这体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这种冷静的思考对于避免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泡沫化倾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究竟是“能”还是“不能”》一书通过对人工智能的全面审视和深入剖析,旨在引导读者理性认识人工智能的本质和能力边界。它不仅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现状,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作者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向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对于希望全面了解人工智能并进行独立思考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值得阅读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