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张伟然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张伟然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一书作者张伟然,探讨中古时期文学作品中地理意象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渊源,着重分析古人如何感知和理解地域空间。书中从历史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划分、地名在文学中的空间逻辑、以及类型化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此外,该书还探讨了“禽言”诗的兴起与古代环境感知之间的生态关联,旨在揭示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和文化认同的深刻影响。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的细致解读,本书旨在深化对中古文学和中国文化地理的理解。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可以初步领略到作者以历史地理学的独特视角,深入解读中古时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地理意象及其文化内涵。该书旨在弥合传统文学研究与历史地理学之间的鸿沟,揭示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如何塑造和影响了文学的表达和意境。
该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感觉文化区”(或曰乡土文化区)的研究,作者认为,相较于基于客观指标划分的“形式文化区”,通过古代人的认同而复原的感觉文化区更能反映当时的文化实况,是理解古代地理空间认知的重要钥匙. 作者以唐代为例,探讨了当时人所认同的文化区域,例如对岭南的“远”和“异”的感知,以及对河东、河北、河南(尤其是洛阳)等地文化特点的描述和评价。
在对具体地理意象的解读上,本书展现了其严谨的考证方法和跨学科的视野。例如,作者花费大量笔墨辨析杜诗中“江汉”的含义,批判了文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二指说”,强调地名的含义应基于历史地理事实和当时的整体人文环境,而非后人的主观臆断。作者倡导使用归纳法而非演绎法来研究古代地名。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洞庭”在《柳毅传》中的指代问题,通过分析地理文献和文化常识,提出了“洞庭”实指太湖的观点。
本书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其对类型化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的探索。作者以“巫山神女”和“潇湘”为例,细致地分析了这些经典文学意象的产生与特定地理环境(如巫峡的奇峰地貌和楚地女性相对自由的社会风俗)以及文化传统之间的深刻联系。这种分析超越了简单的风光描绘,深入到了地理环境对作家想象力、创作思维乃至文化观念的塑造。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本书考察了“禽言”与环境感知之间的生态呈现。作者通过梳理《诗经》以降文学作品中对鸟类鸣叫的描写和理解,揭示了中古时期北方诗人迁徙南方后,听觉感知被逐渐唤醒,人鸟关系从疏远到亲近的转变,以及“鸟言”到“禽言”的文学发展和环境感知深化过程。这部分内容不仅涉及文学技巧的演变,更触及了古代人对生态系统认识的深化。
在方法论上,本书强调从历史语境出发,理解古代人的地理认知。作者将古代文献视为“意象资料”,并批判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过分技术化”和“以今释古”的倾向。同时,作者也反思了传统学术研究中存在的学科壁垒,呼吁加强文史地等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济。
本书也展现了作者对中国本土学术研究的强烈责任感。作者反思了近代以来西方学术体系对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冲击,呼吁在学术研究中更多地关注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和思维方式,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术理论。
总而言之,《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展现了一部视野开阔、方法严谨、见解独到的学术著作的潜质。它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古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度,也为历史地理学和文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带来了重要的启示。通过对地理意象的细致解读,本书揭示了地理环境在塑造文学文化中的基础性和深层作用,并呼吁学界在研究中更加注重历史语境和本土经验。这部著作无疑将有助于推动学界对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地理的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