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性骚扰:为何男性意识不到,女性却深受其害》
《看不见的性骚扰:为何男性意识不到,女性却深受其害》
书名:课长,这不是恋爱,这就是性骚扰!
作者:【日】牟田和惠
译者:曾玉婷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读客文化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ISBN:9787547749388
字数:65千字
本书由一位资深研究者和女性主义运动活动家所著,作者在性骚扰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曾参与大量性骚扰案例的调查,并担任法庭专家和智囊团成员。与市面上常见的性骚扰科普书籍或防范手册不同,本书着重于深入解析从外在难以窥探到的性骚扰内情,旨在令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性骚扰问题的本质。
核心观点与内容概要:
- “确信犯”的罕见性与认知偏差: 作者指出,实际上明知故犯的性骚扰者(“确信犯”)非常罕见,更多的是行为人基于“对方是自愿交往”、“对方没表现出不悦”、“自己完全没有恶意”等认知偏差而实施了性骚扰行为。本书并非为性骚扰者开脱,而是旨在揭示性骚扰行为的多样性以及双方当事人在事件中的不同感受与理解。
- 性骚扰的“罗生门”现象: 书中强调,性骚扰如同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一样,当事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即使没有人在撒谎,人们也会因自身立场、经历和性格等原因讲述截然不同的故事,因此,否认性骚扰的男性未必就是在撒谎。
- 广义与狭义的性骚扰:
本书区分了日常用语中范围极广的广义性骚扰和法律用语中会被“正式认定”并采取处罚措施的狭义性骚扰,两者之间存在重叠但差异巨大。作者通过类比“黄牌”和“红牌”生动地解释了这种区别。
- 恋爱型性骚扰的解析:
书中重点分析了男性以为在谈恋爱(包括不正当关系),却被女方举报为性骚扰的“恋爱型性骚扰”。作者将其细分为“臆想型”和“现实型”两种模式,并深入剖析了男性在恋爱关系中的认知错觉以及女性在权力不对等关系中的被动地位。
- 职场权力与无意识的施压: 作者强调,在职场和校园等环境中,男性往往拥有权威权力、正当权力与关系权力,而他们自己却常常意识不到这种权力对女性产生的无形压力和影响。女性为了维护工作或学业,可能会迎合男性,而这种迎合常被男性误认为是好感或默许。
- 女性难以表达“不”: 书中指出,在性的语境下,女性由于社会文化、语言习惯以及对被报复的恐惧等原因,往往难以明确表达拒绝。
她们可能会采取沉默、回避或表面迎合的方式,而这些信号常常被男性“完全忽视”或误解为“羞涩的同意”。
- 职场中常见的性骚扰类型: 本书列举了现代职场中各种常见的性骚扰案例,包括不适的视线、带有歧视意味的“赞美”、以及与女职员怀孕和生产相关的言行等。 这些案例展现了性骚扰的普遍性和隐蔽性。
- 旁观者的责任与二次伤害: 作者呼吁职场中的旁观者和负责人重视性骚扰问题,避免袒护性骚扰者或散布不实信息,从而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上司若在性骚扰事件中消极应对或处置不当,也可能因此受到处罚。
- 被指控性骚扰后的应对: 书的最后部分为被指控恋爱型性骚扰的男性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强调真诚道歉的重要性,以及避免攻击受害者和理解组织处理性骚扰问题的角度。
作者还提醒男性在处理感情关系时要从女性视角出发,并警惕对抗制诉讼带来的风险。
目标读者:
本书不仅适合对性骚扰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和女性主义者,更旨在帮助职场男性,特别是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自身行为可能造成的误解和伤害。作者希望通过本书成为男女在性骚扰问题上思维差异之间“鸿沟的摆渡人”,让大家远离职场性骚扰纠纷。对于认为性骚扰离自己很远的读者,本书也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提醒大家性骚扰可能无处不在,存在于各种人际关系之中。
价值与启示: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深入细致地剖析了男性在性骚扰问题上的认知盲区和思维模式。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性骚扰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打破了许多关于性骚扰的“常识”。本书不仅解释了“为何男性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就是或者会被认为是性骚扰?为何他们被指控后给出的理由让人难以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为预防性骚扰和妥善处理性骚扰事件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和实用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本书以男性对女性的典型模式为主进行分析,但也承认其他模式(女性对男性,同性之间)的存在。
《看不见的性骚扰:为何男性意识不到,女性却深受其害》是一本视角独特、内容深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著作。它超越了简单的定义和防范指南,深入探讨了性骚扰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助于弥合两性在性骚扰认知上的巨大差异,提升全社会对性骚扰问题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
强烈推荐职场人士、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希望构建更平等和谐社会关系的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