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研究》
《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研究》作者是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廖小健教授。内容包括了本书的序言、目录和绪论部分,概述了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在战后时期族群关系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主要内容、观点和方法。
文献回顾部分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关于马华族群关系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本书旨在探讨在复杂族群矛盾背景下,马来西亚如何维持社会相对稳定,以及华人与马来人关系演变和社会发展的互动。
《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研究》是一部深入探讨马来西亚独立后华人与马来人两大主要族群关系发展演变、问题症结、相互影响以及未来展望的重要学术著作。本书的编委会由暨南大学“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推出,汇集了校内外众多资深教授和学界新秀的前沿研究成果。在全球化和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本书对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理解多元族群国家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历史发展与矛盾表现:
详细梳理了马华两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战中、战后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后四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发展与矛盾冲突,并深入分析了**“5·13”事件**等重大影响事件。研究指出,自独立以来,马来西亚的族群矛盾与冲突持续不断,其持久性和频繁性超过了不少其他多元族群国家。
- 问题与症结:
深入剖析了马华两族在宗教、文教、居住地域和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并着重探讨了**“马来人特权”和“族群政治”对两族关系的影响。本书认为,马来西亚族群矛盾的特殊性在于族群公民法定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特殊的族群政治动员模式**。
- 马来社会发展与族群关系:
从马来人的政治地位、政府的马来人政策以及马来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探讨了马来人与华人和平共处的原因。研究认为,马来人在经济和教育方面的发展有助于缩小族群差距,缓和族群矛盾,且族群博弈主要由政府出面,暂时没有诉诸暴力的必要。
- 华人社会发展与族群关系:
分析了马来人优先政策对华人社会的影响,对华人政策进行了评析,并探讨了华人经济和文教发展对自身的影响。结论指出,尽管华人的部分公民权益受到侵蚀,但相比其他多元族群国家,马来西亚华人仍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对政府政策和自身境遇暂时还能承受。
- 影响、比较与展望:
探讨了族群关系相对和谐对马来西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马中关系的影响;比较研究了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族群关系的异同,以更深入地分析马来西亚族群矛盾“非暴力”冲突的原因;并对21世纪以来的族群政策变化以及近期马华两族关系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族群关系相对和谐对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马来西亚族群矛盾的“非暴力”有其特殊原因,且近期马华两族关系变化不大。
本书的主要观点认为,由于资源稀缺和获取能力差异,族群间的差别、矛盾与冲突难以避免,但通过积极寻求各族群各阶层能够接受的利益平衡点,可以避免族群暴力,减轻族群矛盾的破坏力,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强调,多元族群国家的族群关系复杂且不确定,呈现出对立与合作并存的状态,并影响着社会发展。因此,处理族群问题务必谨慎。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以下特点:
- 重视本土资料:
主要采用马来西亚当地的政要言论、资料汇编、调查访谈、官方统计、学术论著、报刊及网络资料等第一手信息。
- 跨学科视角:
运用历史学、政治学、民族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并进行了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
- 宏观与比较相结合:
将族群关系与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和中马关系发展相结合进行研究,并与印度尼西亚等邻国的族群问题进行比较。
本书也坦诚地指出了研究的重点难点,例如对马来人(特别是普通马来人)对马华两族关系的态度研究不足,以及如何系统阐述族群关系与社会稳定发展的积极互动等问题。作者也承认,以往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探讨族群矛盾和华人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对马来人社会的研究相对较少。本书试图从马来人的角度切入,了解两大族群矛盾冲突的非暴力性和社会相对稳定的深层原因。
总而言之,《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研究》立足于历史,着眼于现实,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它不仅深入分析了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的复杂性,也试图从理论上总结缓和族群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内在规律。本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对本土资料的重视以及尝试从不同族群视角进行分析的特点,使其成为研究马来西亚族群关系领域一部重要的著作,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马来西亚社会、族群问题以及多元文化共存模式的读者和研究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书中也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其在相关学术领域的重要贡献。本书的出版,有望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激起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