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马华人私会党的研究

 

《星马华人私会党的研究》




本书研究了星马华人私会党,探讨了其在当地社会的兴起、发展与持续存在的原因。作者考察了早期海峡殖民地的华人社会结构、间接管治制度以及私会党与天地会的联系,并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私会党的活动模式与冲突根源,例如早期的行业垄断到后来的地盘划分。该研究还探讨了法律保护不足、环境适应性以及冲突消减机制等因素对私会党的影响,旨在理解这一独特的华人社会组织形式。

 

《星马华人私会党的研究》是麦留芳 (Mak Lau Fong) 著,张淸江译,由李亦园、郭振羽主编的海外华人社会研究丛书之八。本书旨在深入探讨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星马)地区华人私会党的历史、组织结构、活动模式及其在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演变。作为海外华人社会研究的重要著作,本书通过细致的实地调查和文献梳理,为理解海外华人社会组织和运作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本书的研究方法兼具实地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作者通过 1971 年对一百名新加坡监狱中拘禁的私会党徒的访谈,以及 1974 年至 1975 年间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半岛对包括德士司机、小贩、锡矿主、吧女、会馆职员等不同社会阶层的访谈,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同时,本书也参考了历史文献、殖民地政府报告(如华民护卫司常年报告书)、报章(如《叻报》、《天南新报》)等二手资料。作者坦承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受访者夸耀个人经历难以验证等,但仍努力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着星马华人私会党的起源与定义、组织与结构、活动模式的演变以及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展开。

 

  • 第二章探讨了秘密组织与华人私会党的概念,秘密会社进行了客观的定义,强调其拥有一套明确规定的准则、秘密仪式和誓词,旨在责令会员对群体事务保密。本章还尝试根据社会学理论,如墨顿的社会适应模式,对秘密会社的类型进行划分。
  • 第三章分析了间接管治、天地会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指出间接管治与华人私会党的存在并非直接关联,方言的杂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天地会制度因其能够克服方言群体的沟通障碍,成为早期海峡殖民地华人社会中重要的组织体系
  • 第四章详细阐述了星马华人私会党的活动模式——行业垄断。本章将本地华人私会党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指出在早期海峡殖民地,不同的方言群体倾向于垄断特定的行业,而私会党在维持这种行业垄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作者也对行业垄断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移民次序和行业专门化的延续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有组织的团体(如私会党)的介入才是关键
  • 第五章考察了私会党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变化。随着现代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以方言为基础的行业结构被打破。这导致私会党不得不调整其组织模式,不再完全依赖成员的籍贯,而是吸纳不同方言甚至种族群体的人士。本章还分析了私会党内部的阶序结构,如大哥、先生、白扇、红棍、财副、虎将、马仔等。
  • 第六章探讨了私会党活动模式的另一重要转变——地盘划分。随着行业垄断的式微,争夺和维护特定区域的经济权益成为当代华人私会党的主要活动方向。本章详细描述了私会党争取和保存地盘的直接和间接方法,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与解决
  • 第七章分析了私会党通过共生参与减少冲突的策略。本章指出,私会党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如中元节、清明节)和社会组织(如会馆、武术团体、行业公会),以及介入本地选举,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合法性,并减少了与其他群体的冲突。同时,本章也揭示了私会党与富有社会贤达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后者为私会党提供资金和情报,而私会党则为他们提供个人安全、职业便利和社会特权。
  • 第八章考察了私会党差异化的活动模式。本章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如日本占领时期、独立后)以及不同地区(马来西亚半岛与新加坡)私会党活动的水平差异。作者认为,法律保护不周程度的变化以及替代保护手段的出现(如私人保安制度和警察贪污)是导致这些差异的重要原因
  • 第九章结论部分,总结了本书的主要论点,并对本地私会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作者认为,私会党是否能够持续存在,取决于其适应环境变迁的能力、冲突消减机制的力量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法律保护、经济状况)。

总的来说,《星马华人私会党的研究》是一部内容丰富、研究深入的学术著作。本书的贡献在于:

  • 系统地梳理了星马华人私会党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
  • 深入分析了私会党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及其适应社会变迁的策略。
  • 揭示了私会党与早期海峡殖民地华人社会、经济及政治的复杂互动关系。
  • 通过大量的访谈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私会党内部运作和成员心态的珍贵视角。

尽管本书在数据收集方面面临一些挑战,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分析使其成为研究星马华人社会乃至海外华人秘密社会的重要参考文献。对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本书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