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图灵》 第2集 感谢中国

 

《如何找到图灵》

2集 感谢中国

 


为了解决把字写在哪儿的问题,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为了解决信息复制的问题,又是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信息在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加持下全速传播,全世界都应该深施一礼,说一句感谢中国。

 

这些资料追溯了人类信息文明的演变历程,从语言和文字的诞生讲起。它们详细介绍了不同的书写载体,例如泥板、莎草纸、羊皮纸以及中国的甲骨、青铜器、竹简和木牍,并强调了这些早期载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局限性。资料着重介绍了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项源自中国的伟大发明,解释了它们如何显著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广度,并论述了这些创新如何推动了文明的进步,最终导向了现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包括电报、电话和计算机等技术的出现。

 

本集探讨了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从早期口语和文字记录,到书写载体的进步(甲骨、青铜器、泥板、莎草纸、羊皮纸、竹简木牍),最终聚焦于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项革命性发明对信息传播和文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并强调了中国在这些关键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主要观点和事实:

语言与文字的诞生是人类信息传播的开端: 人类经历了数万年的演化,从野兽般的嚎叫到学会说话,语言的发明开启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时代。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和记录需求的产生,文字应运而生。

  • 引文: " ... ... "

早期文字载体的多样性与局限性: 文字出现后,书写在哪成为了问题。早期的载体包括:

  • 石头和金属器皿: 主要用于记录王权统治的伟大统治,如埃及的石碑(罗塞塔石碑)和中国的青铜器(金文)。这些载体虽能长期保存,但不方便信息交流。
  • 泥板: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写在泥板上,原料易得且可塑性强,但致命问题是太重,不便于携带和传播。
  • 莎草纸 (古埃及) 公元前三千年出现,使用莎草茎制作,轻便、书写舒适,可卷起或折叠,使用了4000多年。然而,其缺点是脆弱,不易长时间保存,且原料产地单一。莎草纸 ,因为它不是通过植物纤维打碎重组制成。
  • 羊皮纸 (欧洲) 大约公元前二世纪在小亚细亚兴起,由绵羊、山羊或小牛皮制作,比莎草纸更坚韧、更易保存,但造价昂贵。从公元四世纪起成为欧洲重要书籍的书写载体。
  • 甲骨和竹简木牍 (中国):甲骨文: 商代君王贵族用于占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经过处理后得以历经数千年不腐坏。
  • 竹简木牍: 中国古代主要书写载体,木板称,竹子做成的称竹简。竹简制作需要烘烤去水防腐(汗青),一卷竹简通常字数有限且重量较大(如《史记》竹简版重达50-60千克)。成语学富五车也侧面反映了当时书写载体的重量。
  • 总结: 无论哪种早期载体,都存在重量、易碎、造价高昂或信息承载量有限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文字的传播效率。

造纸术的革命性突破与全球传播:

  • 中国的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利用树皮、麻头、旧渔网等便宜且大量的原料,通过切碎、浸泡、捣烂、抄造、烘干等步骤制造出了真正的纸。
  • 纸的定义: 源文提供了一个现代的纸的定义:我们是通过植物纤维,然后把它倒碎,然后重新的来组合来制造出来的的。它很薄的这样一个东西可以变书写的的。基于此定义,莎草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
  • 造纸术的意义: 造纸术是对全世界文明进程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它使得书籍变得轻便,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力度。由于纸张便宜,普通人也有机会阅读,推动了科举制度和文学艺术(唐诗宋词等)的发展。
  • 引文: " 便 使 "
  • 造纸术的传播: 公元7世纪左右传入朝鲜和日本;通过战争俘虏或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进而传播到欧洲。公元14世纪后,中国造纸术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对文艺复兴的出现有重要影响。

印刷术的诞生与发展,进一步加速信息传播:

  • 抄写时代的低效率和误差: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复制书籍的唯一方式是抄写,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限制了信息的传播和准确性。
  • 中国印刷术的萌芽:印章: 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使用印章,可视为一种早期的印刷形式。
  • 拓印: 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将典籍刻在石碑上供抄写,人们用纸拓印石碑内容私下传播,促成了拓印术的发展。拓印原理与后来的印刷术有共通之处。
  • 雕版印刷术 (中国) 公元7世纪左右,雕版印刷术在世界诞生。唐代佛教盛行对佛经的巨大需求推动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将文字反刻在木板上,一板即一页,再用拓印之法印刷,书籍可以快速大量复制。
  • 敦煌《金刚经》: 1900年在敦煌发现的《金刚经》是雕版印刷品,卷末明确标有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表明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
  • 引文: "1900 868 "
  • 雕版印刷的传播: 1213世纪传入欧洲。
  • 活字印刷术 (中国毕昇) 北宋庆历年间(11世纪),普通工匠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将胶泥字烧制成字模,在铁板上排版,用火烘烤粘合,印刷完毕后加热即可取下字模,可重复使用。
  • 活字印刷的理念意义: 使得印刷与特定书籍分离,效率大大提升,成本降低, ,优化了传播效率。
  • 引文: " 使 使 "
  • 中国活字印刷的局限性: 早期存在印刷质量(字模磨损、大小形状不一)和排版难度(需要识字工匠)等问题,使得在中国并未完全取代雕版印刷。
  • 欧洲活字印刷术 (古腾堡)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约400年后,德国的古腾堡(约翰·古腾堡)受榨酒机启发,发明了更适合字母文字的活字印刷机,并成功研制了金属活字和油性墨水。
  • 古腾堡的贡献: 引入机器取代人工,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 欧洲活字印刷的影响: 使得书籍迅速变得便宜和普及。古腾堡发明后50年间,欧洲新印书籍达2000万本,超过此前1000年手抄书的总和。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深远影响: 这两项发明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三次信息革命,直接推动了人类文明进入大爆发阶段,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致谢中国: 源文最后强调,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发明最初都来自中国,全世界都应该深深一礼说一句谢谢中国

总结:

 

从语言、文字到书写载体的不断演进,人类对信息记录和传播的需求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中国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上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这两项发明使得知识的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廉价,极大地加速了文明的发展进程。

 

后续思考/联系:

  •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如何为后来的信息技术(如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和计算机)奠定基础?
  • 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如何影响社会结构、文化普及和科学发展?
  • 古代不同文明在文字载体选择上的特点与地理环境和技术水平有何关系?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98印尼华人遭遇实录

华文独中教科书~高中华文各册目录

柔佛慈善老人~拿督许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