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地论稿(河山集)
中国史地论稿(河山集)
本书概述了中国古代地理与人类活动的历史,特别是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演变。它们详细考察了古代人类选择居住地的考量,例如靠近水源以获取饮用和捕鱼便利,并探讨了随着人口增长和技术发展,居住区如何从河岸高地逐渐扩展。文本还深入分析了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变迁,包括河流改道、湖泊沼泽的消退,以及植被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此外,这些资料展现了先民如何利用并改造自然环境,通过农业技术的进步、土地规划和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的开凿)来优化生活和生产,为后续文明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史地论稿(河山集)》是史念海教授的一部历史地理论文集,汇集了作者近年来的多篇研究成果,并附带一篇作于1945年的旧作《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环境的利用与改造,为读者理解中国历史进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地理视角。书末还附有各类地图,如“关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战国时代经济都会图”等,以直观地展现研究区域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
本书内容涵盖广泛,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
一、早期人类的聚落与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书中详细考察了石器时代人类居住地的选择及其聚落分布的规律。史念海教授指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遗迹日益繁多。早期人类选择居住地时,对水源的依赖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周口店的中国猿人、山顶洞人,还是河套人,其居地都靠近河流、湖泊或泉水。除了饮水方便,河谷地区林木茂盛、禽兽繁多,为狩猎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河谷中的冲积层土壤肥沃疏松,为古代农业的经营提供了优越条件,这在新石器时代尤为明显。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甚至会选择在河流交会处或河流弯曲的三角地带定居,以方便交通和交换。新石器时代,一些地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已达到很高程度,遗址密度与现代村落相似。特别是在关中平原,渭水和泾水及其支流两岸的冲积面和原上,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稠密,显示出当地肥沃的土地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还掌握了河水涨落规律,从高处逐渐迁徙到低处,并发展了凿井技术以深入原的内部。
二、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变迁与农业发展 关中地区作为历代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其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类的利用改造是本书的重要篇章。史念海教授详述了关中平原的山川地貌、河流改道、湖泊沼泽的湮塞以及植被的变化。作者强调,尽管自然环境有所变迁,但黄土地带依旧肥沃,适宜农业经营。从周代至秦汉,关中地区的农业持续发展,农作物品种日益丰富,如黍、稷、稻、麦等。秦汉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更加精细,并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郑国渠,改良盐碱地,使大片荒芜变为沃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然而,关中地区也面临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供应压力,以及旱灾等自然挑战。
三、春秋战国至隋唐的农工业与区域经济 本书多篇文章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中国各地农工业的发展及其地区分布,特别是金属冶炼业和蚕桑事业。
- 金属冶炼业: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书中列举了大量产铁和冶铁的著名地点,如宛、棠溪、邯郸等地。同时,炼钢技术也取得了卓越成就。铜锡等金属的产地分布,尤其是南方产铜较多的现象也得到了细致的考察。
- 蚕桑事业:黄河流域的蚕桑事业在商周时期便已兴盛,其分布区域不断扩展,从黄河中游到东海之滨,再到泾渭上游和汾水沿岸。书中细致梳理了山东(齐鲁)、河南(郑宋)等地成为重要产丝区,并形成临淄、襄邑等丝织品中心的历程。然而,北宋以后,黄河流域的蚕桑事业逐渐衰落,这与金元时期的战争破坏、女真人的土地政策、劳动力减少以及纺织技术的失传等因素密切相关。
- 农田水利:春秋战国时代,为了增产,各地对农田水利投入了大量精力,大型水利工程如鸿沟、都江堰等,不仅便利了交通,也极大地改善了灌溉条件。隋唐时期,黄河中下游南北地区和长江下游的农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和人口迁移,使其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并承担起供应都城长安粮食的重任。
- 交通与经济都会:本书深入分析了春秋战国至唐初交通道路的演变,包括陆路车道和运河开凿,以及它们对经济都会形成的影响。定陶作为“天下之中”的经济都会,其兴衰与济水、泗水、鸿沟等水运系统的开凿和变迁紧密相连。此外,临淄、濮阳、郑、宛、咸阳等地的经济地位及其地理优势也得到了详细阐述。
四、诸葛亮的攻守策略 《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是本书中一篇独特的文章,它从地理角度重新审视了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攻守方针及其在实际执行中的偏差。文章分析了荆州作为用武之国的重要性、益州作为“天府之土”的实际困境、以及凉州在兵源和马匹供应方面的战略价值,揭示了地理条件在军事策略制定与执行中的决定性作用。
总结 史念海教授的《中国史地论稿(河山集)》以其严谨的考证、详实的史料和独特的地理视角,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如关中、黄河流域、长江下游)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深入剖析,本书不仅补充了历史研究的地理维度,也为读者理解人地关系对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提供了宝贵的洞察。无论是对古代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的细节描述,还是对城市兴衰和军事策略的地理分析,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历史地理学的独到见解。